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文从儿童消费心理、儿童认知和儿童行为的角度多方位阐述了交互设计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论述了儿童食品包装中交互体验的价值,并将交互设计要点与儿童的特点紧密结合,从而分析出儿童食品包装中包装结构的安全易用性、感官刺激的趣味游戏性及情景环境的互动教育性为主的交互信息传达的主要方式。
[关键词]儿童 食品包装 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TIM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98-02
当今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都让人们开始更为重视对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这一广大前提使得各个产物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开始看重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交互设计-----强调人与商品之间交流互动的设计,通过对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动向的分析,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此来设计用户与产品交互时的行为状态。其设计质量评估则以设计的有效性,可用性及情感因素为依据。美国Jennifer Preece等人在《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中曾经将交互设计定义为: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交互设计也曾经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Donald A. Norman在其著作《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设计心理学)和《Emotion Design》(情感设计)中进行详明而透彻的理论分析,并基于大量清晰有力的事实根据为交互设计这一概念做出基本定义,使得设计开始越来越倾注于产品的可用性与情感因素之间的联系。
包装设计发展至今,其概念应在保护商品和促进销售等作用之上探索出更深层的意义。尤其是在包装生命周期的初级时段,包装设计策略应以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为主要前提和目标,而并非把包装作为附属品或是一种主要市场竞争手段而为之。尤其是在当代包装用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更不能本着包装为“一次性用品”的想法就将设计做得随意而粗劣。在这个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里,与时俱进不仅是用户的需求,更应该是设计中重要的原则和精神。随着用户对包装的要求不断提升,可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包装设计策略中是何等重要。如果包装设计基于用户需求,那我们除了需要保护产品的包装之外还应要求其包装本身能表达出一定的精神功能。就食品包装来说,人们不但能从包装设计中了解商品的基本内容,也能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一些情感格调,从而产生适当的交互体验。
儿童作为食品市场中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力量自然不容小觑。儿童是指0-14岁以感性思维为主的一类人群,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还不足以理性地进行消费,常常因为某个食品包装的奇特造型或鲜亮色彩而刺激产生购买欲望。儿童几乎没有能力去辨别一个商品对自己适合与否,正因如此,设计应该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让他们在一个安全,舒适且满足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体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通过童趣的造型结构,特殊机理材质,不同的色彩搭配等各种必要因素综合而成,并通过各部分相互配合和调节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初衷,或表达天真烂漫的趣味感,或体现耐人思考的教育性,或新奇趣味的氛围追求,或提倡绿色环保而给人的思想启迪等,所有的一切形式和状态除了激发孩子食欲之外,还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和艺术品质,让儿童在交互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 儿童的基本特征
1.1儿童的消费心理特征
儿童这样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有自主行为,在充满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今天,孩子们获取各式各样信息知识的方式已经远远超过80年代或90年代。相比之下,如今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有着非凡的敏感度和成熟性,在好奇之余他们总能用那看似正常的逻辑去分析事实现状,但由于发育的不完善,儿童跟成人之间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模仿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思维性的第一步便是模仿,他们会本能的去模仿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心理行为活动和调节分析能力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取决于周围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表现。由于儿童极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导致他们经常看到别的孩子正在吃的食物或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新鲜的食品包装就会要求父母购买相同的物品,从而表现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攀比和炫耀心理。
(2)求奇性。儿童对一切新鲜、有趣且未知的事物,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感和想象力,他们会比成人具有更强烈的排斥感和认同感,且对于事物的认识是非常直观的。如果让他们反复接受同样的东西就会失去兴趣。孩子有着爱玩的天性,不喜欢循规蹈矩,对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到有吸引力。
(3)不稳定性。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不成熟注定了他们的情感上的不稳定性和非理性,他们拥有丰富的喜怒哀乐却也总是复杂多变,对一件事物的持久度和专注度不高且转变很快,特别是在食品的消费上表现出极强的冲动性,什么食品包装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他们便会想去拆开包装吃到里面的食物。儿童在消费过程中的思维一般不具有逻辑性,在选择购买食品的过程中,不会考虑食品的价格,品牌,质量等因素,仅仅是依照食品包装上的图案等交互信息来判断食品的味道,这便要求食品的包装设计要十分符合儿童的审美和认知程度,并以他们的心理角度去契合食品包装内容。
1.2 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一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由于第一阶段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还处于形成期,仅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因此他们还不能成为消费者。基本上从第二阶段开始,儿童能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表达需求,并能逐渐获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从而慢慢获得与食品包装的交互行为。特别是到第四阶段,儿童在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的儿童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活动。一个儿童食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儿童基本上只能通过对食品包装的认知去判断食品本身,那么这就要求儿童对包装上的颜色、文字、图案甚至是包装形态和开启方式有基本的認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食品包装交互设计。 1.3 儿童的行为特征
儿童的行为是在参与食品包装交互过程中的主要方面,但在食品选择和购买中,我们经常会以成人的主观想法去决定儿童的想法,并且让他们来听从我们的决定。其实,我们“强加于”孩子的想法导致我们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限制了他们行为上的自主性。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并在不同年龄层次上表现得不同。因此我们要从儿童本身的行为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行为意愿,根据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来对食品包装进行设计。
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表现出一定的行为习惯特点。在接触食品时,触发儿童的首个交互行为便是拿起和开启食品包装。事实上,儿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便有了一定的抓握行为和初步的手眼协调的摆弄物体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往往还不够准确和灵活。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他们会不断的模仿成人的行为来逐步熟练接触物品的动作,并强调“我自己拿”“我自己吃”等自主性的行为。比如当具有熟练操作运用物品的能力的儿童初次拿到食品包装时,常常会因为着急吃到包装内的食物而遇到包装开启困难的情况,于是他们会去寻找尖锐锋利的工具或直接放进嘴里用牙齿来协助开启,或者完全不能自己开启只能寻求家长的帮忙。不管是借助工具还是直接咬开都是既不安全又不卫生的情况,很多时候由于包装的开启过于困难,孩子常常粗暴的撕扯包装导致食物洒落出来,这也使孩子们本来对食品的期望变成了失望,使他们瞬间失去了愉快享用食品的过程,并且还有可能受到家长的批评。因此,就包装开启方式这一方面来说,必须时刻考虑到儿童的行为习惯,食品包装的交互设计需以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为主。
2.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交互信息传达方式
2.1 包装结构的安全易用性
进行交互式包装设计,有三个原则必须要注意,即:可用性(accessible),易用性(usable)和宜人性(engaging)。[1]就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各方面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人体的各项功能还不完善,这将更高地要求儿童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和易用性。儿童的手掌大小和用力程度都不及成人,在开启一些需高密封度包装的食品时,则完全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这一行为,于是他们常常借助牙齿去帮助开启包装。然而,很多儿童食品包装材料是塑料制品,例如果冻、棒棒糖、冰激凌等这些食品需要特殊密封度和保质性,导致儿童不能独立完成开启动作,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进行开启。如果他们下意识的放入嘴里用牙齿咬开,则会接触到包装表面的灰层和塑料制品的毒性,因此,方便容易的包装开启方式,能让孩子们在与包装的交互过程中更加安全从而使得家长们更放心。
2.2 感官刺激的趣味游戏性
天真童趣是孩子们的天性,一款能吸引儿童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其包装一定是富有极强的趣味游戏性的。特殊或仿真的包装材质,纯度和明度极高的配色方案,夸张大胆和深得儿童欢迎喜爱的卡通包装图案或童真而可爱的字体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孩子们在超市选择食品時,也只有这样童趣性的包
[关键词]儿童 食品包装 交互设计
中图分类号:TIM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5-0398-02
当今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创新,以及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都让人们开始更为重视对精神生活水平的需求,这一广大前提使得各个产物在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下开始看重与用户需求之间的紧密联系。交互设计-----强调人与商品之间交流互动的设计,通过对人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动向的分析,了解人们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以此来设计用户与产品交互时的行为状态。其设计质量评估则以设计的有效性,可用性及情感因素为依据。美国Jennifer Preece等人在《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中曾经将交互设计定义为: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产品。交互设计也曾经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和计算机学家Donald A. Norman在其著作《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设计心理学)和《Emotion Design》(情感设计)中进行详明而透彻的理论分析,并基于大量清晰有力的事实根据为交互设计这一概念做出基本定义,使得设计开始越来越倾注于产品的可用性与情感因素之间的联系。
包装设计发展至今,其概念应在保护商品和促进销售等作用之上探索出更深层的意义。尤其是在包装生命周期的初级时段,包装设计策略应以用户的需求和感受为主要前提和目标,而并非把包装作为附属品或是一种主要市场竞争手段而为之。尤其是在当代包装用途不断发展和更新的过程中更不能本着包装为“一次性用品”的想法就将设计做得随意而粗劣。在这个不断开拓创新的时代里,与时俱进不仅是用户的需求,更应该是设计中重要的原则和精神。随着用户对包装的要求不断提升,可见了解用户的需求在包装设计策略中是何等重要。如果包装设计基于用户需求,那我们除了需要保护产品的包装之外还应要求其包装本身能表达出一定的精神功能。就食品包装来说,人们不但能从包装设计中了解商品的基本内容,也能从某种意义上获得一些情感格调,从而产生适当的交互体验。
儿童作为食品市场中庞大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力量自然不容小觑。儿童是指0-14岁以感性思维为主的一类人群,他们正在发育的大脑还不足以理性地进行消费,常常因为某个食品包装的奇特造型或鲜亮色彩而刺激产生购买欲望。儿童几乎没有能力去辨别一个商品对自己适合与否,正因如此,设计应该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了解儿童的心理感受,让他们在一个安全,舒适且满足的过程中完成交互体验。儿童食品包装设计通过童趣的造型结构,特殊机理材质,不同的色彩搭配等各种必要因素综合而成,并通过各部分相互配合和调节来表达设计师的情感初衷,或表达天真烂漫的趣味感,或体现耐人思考的教育性,或新奇趣味的氛围追求,或提倡绿色环保而给人的思想启迪等,所有的一切形式和状态除了激发孩子食欲之外,还创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和艺术品质,让儿童在交互的过程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1. 儿童的基本特征
1.1儿童的消费心理特征
儿童这样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也越来越有自主行为,在充满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今天,孩子们获取各式各样信息知识的方式已经远远超过80年代或90年代。相比之下,如今的孩子对这个世界有着非凡的敏感度和成熟性,在好奇之余他们总能用那看似正常的逻辑去分析事实现状,但由于发育的不完善,儿童跟成人之间确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1)模仿性。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具有思维性的第一步便是模仿,他们会本能的去模仿一切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心理行为活动和调节分析能力都处于比较低的水平,获得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取决于周围人们的行为和思想表现。由于儿童极强的模仿性和从众性,导致他们经常看到别的孩子正在吃的食物或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新鲜的食品包装就会要求父母购买相同的物品,从而表现出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攀比和炫耀心理。
(2)求奇性。儿童对一切新鲜、有趣且未知的事物,总是抱着极大的好奇感和想象力,他们会比成人具有更强烈的排斥感和认同感,且对于事物的认识是非常直观的。如果让他们反复接受同样的东西就会失去兴趣。孩子有着爱玩的天性,不喜欢循规蹈矩,对有趣味性的东西感到有吸引力。
(3)不稳定性。儿童的生长发育的不成熟注定了他们的情感上的不稳定性和非理性,他们拥有丰富的喜怒哀乐却也总是复杂多变,对一件事物的持久度和专注度不高且转变很快,特别是在食品的消费上表现出极强的冲动性,什么食品包装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他们便会想去拆开包装吃到里面的食物。儿童在消费过程中的思维一般不具有逻辑性,在选择购买食品的过程中,不会考虑食品的价格,品牌,质量等因素,仅仅是依照食品包装上的图案等交互信息来判断食品的味道,这便要求食品的包装设计要十分符合儿童的审美和认知程度,并以他们的心理角度去契合食品包装内容。
1.2 儿童的认知心理特征
按照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看,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划分为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一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由于第一阶段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还处于形成期,仅依靠感官和动作来学习和理解他们的环境,因此他们还不能成为消费者。基本上从第二阶段开始,儿童能拥有自己的思维能力,能以自我为中心的进行表达需求,并能逐渐获得大量的心理操作能力从而慢慢获得与食品包装的交互行为。特别是到第四阶段,儿童在心理成熟度和认知能力上有了较大的提高,此时的儿童能够进行包括抽象和逻辑推理在内的思维活动。一个儿童食品摆在超市的货架上,儿童基本上只能通过对食品包装的认知去判断食品本身,那么这就要求儿童对包装上的颜色、文字、图案甚至是包装形态和开启方式有基本的認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食品包装交互设计。 1.3 儿童的行为特征
儿童的行为是在参与食品包装交互过程中的主要方面,但在食品选择和购买中,我们经常会以成人的主观想法去决定儿童的想法,并且让他们来听从我们的决定。其实,我们“强加于”孩子的想法导致我们忽视了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并且限制了他们行为上的自主性。他们有自己的一套行为习惯,并在不同年龄层次上表现得不同。因此我们要从儿童本身的行为特点出发,尊重他们的行为意愿,根据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来对食品包装进行设计。
儿童在生长过程中,生理与心理的逐渐成熟,表现出一定的行为习惯特点。在接触食品时,触发儿童的首个交互行为便是拿起和开启食品包装。事实上,儿童从婴幼儿阶段开始,便有了一定的抓握行为和初步的手眼协调的摆弄物体的动作,但是这些动作往往还不够准确和灵活。 在日常生活和教育中,他们会不断的模仿成人的行为来逐步熟练接触物品的动作,并强调“我自己拿”“我自己吃”等自主性的行为。比如当具有熟练操作运用物品的能力的儿童初次拿到食品包装时,常常会因为着急吃到包装内的食物而遇到包装开启困难的情况,于是他们会去寻找尖锐锋利的工具或直接放进嘴里用牙齿来协助开启,或者完全不能自己开启只能寻求家长的帮忙。不管是借助工具还是直接咬开都是既不安全又不卫生的情况,很多时候由于包装的开启过于困难,孩子常常粗暴的撕扯包装导致食物洒落出来,这也使孩子们本来对食品的期望变成了失望,使他们瞬间失去了愉快享用食品的过程,并且还有可能受到家长的批评。因此,就包装开启方式这一方面来说,必须时刻考虑到儿童的行为习惯,食品包装的交互设计需以保护他们的安全和健康为主。
2.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交互信息传达方式
2.1 包装结构的安全易用性
进行交互式包装设计,有三个原则必须要注意,即:可用性(accessible),易用性(usable)和宜人性(engaging)。[1]就儿童这一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各方面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人体的各项功能还不完善,这将更高地要求儿童食品包装的安全性和易用性。儿童的手掌大小和用力程度都不及成人,在开启一些需高密封度包装的食品时,则完全不能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这一行为,于是他们常常借助牙齿去帮助开启包装。然而,很多儿童食品包装材料是塑料制品,例如果冻、棒棒糖、冰激凌等这些食品需要特殊密封度和保质性,导致儿童不能独立完成开启动作,常常需要成人的帮助进行开启。如果他们下意识的放入嘴里用牙齿咬开,则会接触到包装表面的灰层和塑料制品的毒性,因此,方便容易的包装开启方式,能让孩子们在与包装的交互过程中更加安全从而使得家长们更放心。
2.2 感官刺激的趣味游戏性
天真童趣是孩子们的天性,一款能吸引儿童消费者购买的食品其包装一定是富有极强的趣味游戏性的。特殊或仿真的包装材质,纯度和明度极高的配色方案,夸张大胆和深得儿童欢迎喜爱的卡通包装图案或童真而可爱的字体设计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当孩子们在超市选择食品時,也只有这样童趣性的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