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足跟采血在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母婴同室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满足足跟采血条件的健康新生儿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对照组传统的方法足跟采血,试验组选用改良足跟采血方法。比较两组新生儿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疼痛时间、采血时疼痛的程度、采血时间;采足跟血前、采血时、采血后新生儿心率变化、血片渗透均匀率以及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胎龄、日龄和体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新生儿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疼痛时间、采血时间、采血时疼痛评分均短于对照组,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采血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时两组心率均增快,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2min心率接近穿刺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片渗透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足跟采血减少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疼痛时间和程度,并且减少采血时间,提高血片渗透均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足跟采血;新生儿;改良方法
新生儿足跟采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科护理操作技术,常用于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或检测血糖值,以达到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身体伤残及低血糖的目的,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部位穿刺很难采集到符合要求的血样,为了提高了采血成功率,我院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对部分新生儿采用改良足跟采血,现将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转入母婴同室符合院采血标准的新生儿240例。纳入标准:①胎龄:36~42周;②体质量:2500~4500g;③Apgar评分:7~10分。④顺产148例,剖宫产90例,产前助娩2例;⑤无出生缺陷;⑥监护人知情并同意参与本实验。排除标准:存在新生儿合并症。
1.2用物
消毒棉签、75%酒精、专用采血滤纸卡片,创可贴。
1.3采血时间
两组均在出生生后72h以上,7d以内。喂奶6次以上进行采血。
1.4采血方法
均由经过专科采血技术培训的护士进行足跟采血,穿刺针为统一使用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
1.4.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方法随机选择足跟采血部位。
1.4.2试验组
采用改良足跟采血技术。具体方法为:①定位:将新生儿足置为背曲位,在外侧足踝中点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再向内旁开0.2~0.3cm采血点。②采血:新生儿采血时,取侧卧位,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皮肤、待干;左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呈“O、E”型握住新生儿足跟,采血者左手拇指贴紧新生儿足底,拇指指向与新生儿脚趾方向相反,食指和中指握住足跟腱部,使新生儿脚指头朝上,足跟朝下,相互配合绷紧皮肤,充分的暴露足跟部;右手持针,针与皮肤成45°刺入,同时位于足背的左手食指掌指关节稍微向下用力,顺足底外侧缘线最大限度向下滑,挤出血液并成水滴状滴于血片滤纸上。
1.5观察指标
①应用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新生儿穿刺前、穿刺时、采血时、采血后2min心率,②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在采血过程中对新生儿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类型、四肢运动、觉醒状态六项,最低0分,最高7分,评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轻。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及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做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一般资料。两组新生儿胎龄、日龄和体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第二,试验组新生兒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疼痛时间、采血时间、采血时疼痛评分均短于对照组,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第三,两组新生儿采血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时两组心率均增快,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2min心率接近穿刺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片渗透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皮肤传导痛觉神经纤维的密度远远高于成年人,而且皮肤中的特殊构造能无限放大疼痛刺激,因此新生儿的疼痛刺激具有潜在的远期负性影响[3]。足跟采血技术在母婴同室被广泛应用,给新生儿带来的急性短暂性痛觉刺激会使其发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变化,如血压上升、心率和呼吸加快,四肢紧张,表情痛苦、哭闹等,由此也会导致血片渗透不均匀乃至重复穿刺。采血部位及方法的选择对减轻新生儿疼痛,提高血片渗透均匀率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中改进定位及穿刺方法,更加直观、准确,选择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针与皮肤成45°刺入可以减少阻力,触碰血管较多,采血速度快,血片易于采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减少了盲目性。此处血量丰富,血滴形成迅速且血量充足,挤出的血液成血滴状滴于血片滤纸上,血片渗透均匀。因此,研究结果显示,改良足跟采血减少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疼痛时间和程度;并且减少采血时间,提高血片渗透均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综上所述,改良足跟带血对新生儿损伤较小,痛苦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宇, 毛莹, 陈洁琼. 改良式足跟采血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5).
[2] 王玉霞. 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9):118-119.
[3] 李茸茸.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 23(11):161-162.
[4] 李颖, 王秀娟, 主媛媛. 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时母乳吸吮的应用实践[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9):126-128.
关键词:足跟采血;新生儿;改良方法
新生儿足跟采血是临床上常见的新生儿科护理操作技术,常用于苯丙酮尿症和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筛查或检测血糖值,以达到防治儿童智力低下或身体伤残及低血糖的目的,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该部位穿刺很难采集到符合要求的血样,为了提高了采血成功率,我院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对部分新生儿采用改良足跟采血,现将效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转入母婴同室符合院采血标准的新生儿240例。纳入标准:①胎龄:36~42周;②体质量:2500~4500g;③Apgar评分:7~10分。④顺产148例,剖宫产90例,产前助娩2例;⑤无出生缺陷;⑥监护人知情并同意参与本实验。排除标准:存在新生儿合并症。
1.2用物
消毒棉签、75%酒精、专用采血滤纸卡片,创可贴。
1.3采血时间
两组均在出生生后72h以上,7d以内。喂奶6次以上进行采血。
1.4采血方法
均由经过专科采血技术培训的护士进行足跟采血,穿刺针为统一使用一次性使用采血针。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0例。
1.4.1对照组
采用传统的方法随机选择足跟采血部位。
1.4.2试验组
采用改良足跟采血技术。具体方法为:①定位:将新生儿足置为背曲位,在外侧足踝中点做垂直线,此线与足底外侧缘交界再向内旁开0.2~0.3cm采血点。②采血:新生儿采血时,取侧卧位,75%酒精消毒采血部位皮肤、待干;左手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呈“O、E”型握住新生儿足跟,采血者左手拇指贴紧新生儿足底,拇指指向与新生儿脚趾方向相反,食指和中指握住足跟腱部,使新生儿脚指头朝上,足跟朝下,相互配合绷紧皮肤,充分的暴露足跟部;右手持针,针与皮肤成45°刺入,同时位于足背的左手食指掌指关节稍微向下用力,顺足底外侧缘线最大限度向下滑,挤出血液并成水滴状滴于血片滤纸上。
1.5观察指标
①应用心电监护仪记录两组新生儿穿刺前、穿刺时、采血时、采血后2min心率,②应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在采血过程中对新生儿行为表现进行评估,包括面部表情、哭闹、呼吸类型、四肢运动、觉醒状态六项,最低0分,最高7分,评分越低,说明疼痛程度越轻。
1.6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及标准差对样本资料进行统计描述,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及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做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第一,一般资料。两组新生儿胎龄、日龄和体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第二,试验组新生兒采血时哭闹持续时间、采血过程中新生儿疼痛时间、采血时间、采血时疼痛评分均短于对照组,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第三,两组新生儿采血前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时两组心率均增快,且对照组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血后2min心率接近穿刺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血片渗透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新生儿皮肤传导痛觉神经纤维的密度远远高于成年人,而且皮肤中的特殊构造能无限放大疼痛刺激,因此新生儿的疼痛刺激具有潜在的远期负性影响[3]。足跟采血技术在母婴同室被广泛应用,给新生儿带来的急性短暂性痛觉刺激会使其发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和行为变化,如血压上升、心率和呼吸加快,四肢紧张,表情痛苦、哭闹等,由此也会导致血片渗透不均匀乃至重复穿刺。采血部位及方法的选择对减轻新生儿疼痛,提高血片渗透均匀率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中改进定位及穿刺方法,更加直观、准确,选择足底浅静脉收集足底皮静脉网,汇入足背外侧缘静脉处,穿刺点为浅静脉汇聚点,针与皮肤成45°刺入可以减少阻力,触碰血管较多,采血速度快,血片易于采集,一次性采血成功率高,减少了盲目性。此处血量丰富,血滴形成迅速且血量充足,挤出的血液成血滴状滴于血片滤纸上,血片渗透均匀。因此,研究结果显示,改良足跟采血减少新生儿哭闹持续时间、疼痛时间和程度;并且减少采血时间,提高血片渗透均匀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足跟瘀斑红肿发生率。综上所述,改良足跟带血对新生儿损伤较小,痛苦较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江宇, 毛莹, 陈洁琼. 改良式足跟采血法在新生儿疾病筛查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5).
[2] 王玉霞. 综合优质护理干预在新生儿足跟采血中的应用[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7(19):118-119.
[3] 李茸茸. 袋鼠式护理在新生儿足跟血采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当代医学, 2017, 23(11):161-162.
[4] 李颖, 王秀娟, 主媛媛. 足月新生儿足跟采血时母乳吸吮的应用实践[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 3(9):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