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w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上的权威,主导着整个课堂的教学秩序。教师在讲台上尽情地讲述知识,学生们认真听讲,完成课堂笔记。这种教学通常被称为“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讲解,通过布置大量的习题、作业,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解题高手,但一旦题目稍有变化,学生就不知道要怎么应对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成了学习的工具,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应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本文着重分析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模式,探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生活,活化课堂教学内容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学习初中物理知识的时候,传统刻板的教学使得学生忽略了知识是源自于生活的本质。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压抑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不能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应改变传统的按课本进行讲解的方式,在备课时就将生活知识与物理课上的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根据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对能力、技能的具体要求,教师可以科学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中,让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进行物理实验。例如,课本上用铅皮和铅盒来演示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若改为边学边实验,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管(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它就在水中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来,再放入水中,它就浮在水中。学生自己动手,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材料进行物理实验,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能力,让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充分结合生活中出现过的物理现象,使得书本上的知识更加具体、形象。
  二、以趣味实验为引导,增加初中物理课堂的吸引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趣味实验为引导,增加物理课堂吸引力,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实验时,教师首先将两个直径30多厘米的空心铜半球紧贴在一起,然后用抽气机将两个半球内的空气逐渐抽取出,直到形成密封的球形,再继续抽一段时间的空气后,由两位学生多次拉扯,并由另外几个学生记录数据,直到将两个铜质半球拉开。通过数据与现象,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此外,教师还可以将课本上的小实验和一些实验习题改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例如,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小实验,可以配合“力的测量”边学边实验。再如,用纸盒将水烧开的小实验,反复弯折铁丝后弯折处会发烫等实验习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边学边实验的内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现象的验证,这种教学方式与枯燥的书本讲解相比更加生动有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三、巧妙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在进行物理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实验过程需要较多的时间,会拖延教学进度。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有效弥补了物理教学中出现的这一难题,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课前制作实验课件,进行知识的汇总,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能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电路》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制作相关电路的flash视频,然后针对视频对电路的短路及通路进行演示分析,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电路部分比较抽象,往往在了解其构造的时候很难抓住重点,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之后,就可以将并联串联电路的要点展示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学好电路知识。
  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将会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而发展。多媒体技术通过丰富的素材,流畅的教学流程,广泛的知识,使物理课堂教学更加活泼、生动。
  参考文献
  [1]柴争义,李亚伦.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2]胡彬,徐珂.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10).
  [3]曹正军.利用多媒体课件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效率[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特约编辑 南 宾)
其他文献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要从改变教学设计开始,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下面通过《立体几何序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
以前在农村,常见一些老人给小孩喂饭,喜欢先嚼碎,再喂到小孩的嘴里,不容怀疑老人对孩子的爱。但仔细想想有营养的东西随着汁液都进了老太太的嘴里,而小孩吃的好像都是“渣渣”。而课堂上给予式、灌输式的教育与此非常相似,我想学生也不愿吃教师嘴里的“甘蔗渣”。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学生学会自己学。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是会看、会读、会做、会想、会说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笔者结合多年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
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短期学生学习目标看,数学学科所占分值较高,对学生的高考结果影响较大.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有恐惧和厌学的情绪,久而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常年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上好实验探究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上有许多实验素材,由于编者匠心独具,思维细腻,不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真尝不出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举两个例子。沪科版8年级《物理》P94页
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
新课程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上学期,我执教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学生齐答:农家肥。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生1:化学肥料好。生2:农家肥料好。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呢?下面,笔者结合“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探究。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如在该课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不仅来自课堂,它也源于实际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不仅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在这提出几点具体做法,希望能为数学今后的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一、联系实际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有人说:传授数学知识就是传授社会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调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在激趣生疑、增加课堂密度中有着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数与式”的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巧妙理解概念,形象探索推导过程,化解重点,突破难点,直击中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强化概念,化难为易  “数与式”在初中数学整个教学中较为关键.知识点众多,概念较多.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