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并通过问题的分析获得深刻的理论理解的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是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进行问题式教学,首先要设计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和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的好问题,其次是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97-02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05方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问题式教学设计,在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设计好问题和问题启发的步骤,从与现实和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领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4-0097-02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根据
问题式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据一是原理课的教学目的,二是当代大学生的主体特点。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其他三门必修课,原理课是学理性最强的一门课,有一定的理论难度,但它又是一门基础课。因为这门课所要讲清的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05方案”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明确了“原理”课教学的基本目的,这就是整体上理解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掌握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才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和精髓。
就原理课本身的特点来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理课的理论性和整体性决定了这门课必须具有理论的逻辑性,培养辩证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这门课的一个基本教学目的。这就决定了教师自己必须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辩证思维能力才能驾驭这门课。另外,这门课的更根本的教学目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的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世界的根本认知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必须在对现实问题的具体分析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然现实问题既包括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也包括现实中存在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必须联系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必须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才能把基本理论讲透讲具体。
二、如何进行问题教学的设计
进行问题式教学,问题的设计是关键,运用原理分析问题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首先问题要是好问题。什么是好问题?好问题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必须达到教学的目的,二是必须引起学生参与思考的兴趣。原理课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指导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同问题的功能不一样,有的是激发学生的情感,以产生信服、崇敬之情;有的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还有的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问题。譬如第一章绪论的内容,教学目的是要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这样的内容,在中学,学生都有所接触,如果没有问题设置,泛泛地根据教材内容讲授,往往流于大而空。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既要明白为什么他们要不断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大学阶段应该学什么,同时也要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因为教学目的、学生自身的阅历、接触社会的机会等原因,实质上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掌握更多地限于知识层面,还没有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本质。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要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本质,即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问题的设计要有这样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从现实问题出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当然,问题可以是历史上的现实问题,也可能是老师不引导学生就不会感兴趣的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可以先从大家有所认知的金融危机已及其引发的世界震动、《资本论》的热销谈起,再谈欧洲国家世纪之初的评选思想家的活动,谈到资本主义国家思想家以及大众对马克思的认知态度,这样就引发学生的问题思考,为什么马克思受到世界的推崇和爱戴?为什么在社会主义进入低潮的时候人们依然对马克思怀有敬仰和希望?这样严肃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学生喜欢的,但是这样的问题才能显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意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好多学生无从答起,这样就引发学生对老师阐述这个问题的兴趣。当然,由现实问题引发对内容的兴趣,这是授课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对内容的讲解。在讲解为什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这个问题时,有老师打破了教材的内容体系,从什么是科学和革命两个概念入手,使学生在了解“科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理解“科学性”对马克思主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纠正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到位的认识。使学生在了解“革命”这一概念的两层基本含义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性的含义,纠正学生的一些不准确、不全面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能力、哲学怀疑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提高他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这一部分教学设计理念关键不在于横向拓展学生的知识内容,而是重于纠正学生的片面认识,通过设计开放式的与他们的认知产生冲突的问题,重塑他们的知识结构。
二是要体现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无论怎样设计,目的都是在引起学生兴趣和参与的基础上达到教学目的。在原理课的绪论这一部分,教学目的就是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核心问题就是要讲清为什么要学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是什么?如果这个问题按照教材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其实无法把马克思主义的四个特点和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个基本性质内在地联系起来。而为了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基本性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可以围绕两个教学主题:一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还是哲学,是学界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就争论不休的问题,对于该问题的教学设计拟在梳理这场争论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到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是在严格的作为实证主义的分科学问的意义上来说的,“科学”在这里只是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即正确性。二是“马克思主义在什么意义上说它是革命的”,引导学生明白“革命”一词的哲学含义和政治学含义的区别,使他们知道革命一词的辩证法内涵,即在对现实的肯定性理解中包含否定性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考察教材的四个分论点,把教材所涉及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高理想”等四个方面加工后分置于这两个主题之下,使学生明确其逻辑关系,揭示出它们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内在联系。从而在深层意义上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问题教学法示例
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和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为例。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即列宁的物质定义有四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于这样的内容表述乍看起来很抽象,也不好记忆。讲授的思路是把这四句话设计成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内涵。设计的问题是,这四句话分别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那些性质和特点?同学们一句话一句话的理解分析,首先是让同学们找关键词,第一句话,“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同学们找出的关键词有俩个:“客观实在”和“哲学范畴”,哲学范畴的特点是什么?普遍性、广泛性和概括性,所以“物质”这一个词绝不是指个别的物质形态,这一点不同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对物质的某些个别形态的理解,它是对物质形态的共性的理解,那么这个共性是什么呢?前面说标志“客观实在”,那么这个“客观实在”就是物质的共性,那么什么是“客观实在”呢?首先它是客观的,客观是与主观相对的,主观是头脑中产生的思想、想法、幻想等,而客观则是不依赖我们的主观观念而独立存在的,“物质”就是客观的;而“实在”就是确确实实存在着。后面三句话是对客观实在这个物质特性的进一步解释。第二句话,“这种客观实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感觉感知”是什么?即是说,物质这种客观实在不是虚无缥缈的虚幻的东西,它可以被人们的感觉器官实实在在感知到的,这也是它与主观东西的根本区别。纯粹主观的东西,是人们头脑中主观滋生的,它无法具体化,也无法被人们的感官感知,哪些是纯粹主观的东西?如上帝、神、鬼等等。(后面要讲到即便是这些头脑中创造的东西也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这是意识对物质依赖性的一种表现。)第三句话,“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是说它的客观独立性,它(物质)虽然可以通过人们的感觉感知,但是它自身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的感觉,无论人知否感觉到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以人们不能对物质世界说“不”,你可以认识它,通过实践活动去改变它,但是人必须尊重它,不能违背它的规律和状态任意地肆虐它。第四句话,“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是我们感觉感知物质的具体方式。通过这四句话的问题解读,同学们概括出,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四个特点:唯物性、可知性、辩证性、历史性,坚持了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通过这样的分析,即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物资观的内涵,也理解了它的理论意义。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首先通过古语和俗语来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作为物质存在方式”的时空的特点。古语说,“四方上下曰宇,往来古今曰宙”,佛教说,“过去、现在、将来为世,上下八方为界”,让学生通过古语体会“宇宙”和“世界”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思考关于时间一维性的谚语,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等,都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谚语,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时间一维性的生动写照。这些谚语和诗歌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一维性特点,通过这些生动的生活经验内涵使学生理解时间的一维性特点,正因为时间的一维性,不可逆性,所以时间非常宝贵,所以要珍惜时间,要在有限的时间尽量丰富时间中的价值。在讲空间的广延性时,设计的问题是“人类社会的空间是几维”?空间的三维性特征能否概括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人类社会的空间特征一定要结合人的存在状态来理解,启发学生,不同的时代人的存在状态是否一样,差别在哪里,不同时代人的不同存在状态体现了人类社会的什么特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的下,自然的得出“实践性”、“时间性”、“历史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马克思说:“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①?这里,“时间”和“空间”分别指的是什么?在学生谈出自己理解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是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式,离开了人的现实活动,无法理解人类社会的“时间”和“空间”。
总之,问题式教学设计,在联系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以及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根据教学内容和社会现实,设计好问题和问题启发的步骤,从与现实和生活有关的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理论思考的领域,从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是问题教学设计的目的和有效性所在。
注解: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