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的凸显,学生体质问题得到了社会各层面的关注。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推动下,在体育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学生体能发展。因此,在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下,进行体能“课课练”的探究具有新的意义与价值。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能“课课练”的重要性及再认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作为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在身体健康学习方面提出了“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目标要求。可见,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视。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与灵敏等身体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能是运动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课课练”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一系列身体练习,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体能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
《课标》提出了“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体能“课课练”的教学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当通过“课课练”这一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情感和锻炼态度,以及健康价值观念。
二、体能“课课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体能“课课练”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或现象:
1.忽视“课课练”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教学工作量较大、课时多,疏于对《课标》的研读,对于“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目标要求认识不深,安排的内容有时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有时疏于对评价的研究,仅将“课课练”作为一种练习,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能“课课练”对于发展学生体能、运动能力以及育人价值的重要作用。
2.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由此可见,課堂教学中“课课练”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所设计和选择的练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为主,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锻炼需求为主,注意学生良好锻炼行为的养成,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3.忽视对体能锻炼的认知和方法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运动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方法的教学,改变“教教材”的现状。尽管体能“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辅助的部分,但是,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锻炼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能发展对于提高人体健康和运动基本能力的意义,尤其是初中生,应该让学生懂得体能练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养成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
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应在《课标》的目标要求下制订不同年级的体育课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体能为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天气因素等方面影响,最终的目标是有效整合,达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
1.明确不同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三)体能发展的目标要求
对照《课标》中不同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三)关于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水平一: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水平二:发展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和力量;水平三:提高灵敏性、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不难看出,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基本围绕身体素质提出,对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体能发展要求呈逐步向上的趋势,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同样逐步提高,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各不相同。由此,教师在“课课练”内容选择时,应当细致研读具体要求,领会《课标》精神。
2.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依据
依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互补性。每节体育课都从不同目标领域选择性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课课练”内容首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前滚翻分腿起第1课次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前滚翻分腿起分腿坐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协调等素质”,那么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课练”内容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考虑前滚翻的练习运动强度不大的现状,如,设计“小小交通员”综合游戏(钻、跨和跑的往返接力跑),利用海绵垫子,组织学生分小组接力跑竞赛。从而在运动强度、练习密度上予以补偿,以便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针对性。在主教材学练过程中,针对某些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项体能,以便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学会技术动作。这一类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中比较多见,如,武术内容、体操内容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设计此类的体能练习。如,七年级《啦啦操》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完成动作组合的学练,目的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啦啦操组合动作和整套动作。教师在选择和设计体能“课课练”时,应该着重考虑掌握和提高啦啦操动作质量有关的上下肢力量的练习,设计发展学生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下肢肌肉力量的动作方法,以提高上肢力量和爆发力。如,组织学生进行“体能加油站”循环练习,设计“屈体俯卧撑”“蚂蚁搬家”“推小车”“连续蛙跳”等循环练习内容。
依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征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及时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效果不一,即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课课练”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同时,又要注重协调地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课课练”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体魄,提高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如,小学阶段发展、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则注重培养和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因此,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阶段,教师在这一段时间里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既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又应该及时地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身体练习,有效发展。如,教师可以运用快速跑“绳梯”方法和快速往的接力跑的综合游戏,也可以利用“绳梯”进行快速移动的练习,提高步频,发展速度素质。 四、體能“课课练”的常用方法
“课课练”要结合学生主体,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进度,对应不同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课练”计划,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实施,才能有序达成学期教学目标。
1.上下肢组合
上下肢搭配练习方法是“课课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主教材是以下肢练习为主的教材,如,50m快速跑教学,那么,在设计“课课练”时,教师就选择以上肢为主的体能练习,弥补上肢练习不足的问题,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当主教材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较强时,如,五年级的蹲踞式跳远教学,教师可安排以上肢练习为主的综合游戏活动作为积极性休息,调整身体机能,提高身心协调发展。
2.徒手与器械组合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器械教学的方法较多,如,垫上运动、球类、投掷等教材内容,在安排“课课练”时,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使用的器材进行合理搭配,锻炼多种体能。如,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教学,在设计“课课练”时,可以采用搬运实心球接力作为小型障碍跳跃接力等方法,充分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协调性、平衡等身体素质;如果主教材是球类教学,在安排“课课练”时可利用“篮球”“足球”等做抱球往返接力跑、夹球跳、快传快递等多种球类游戏活动。
3.融入新兴体育项目
“课课练”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时尚、现代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教师改良或者可以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中。如,适合小学生的滑板车、轮滑、迷你高尔夫球,发展灵敏、平衡性等身体素质;适合初中生的瑜伽、有氧操、啦啦操、搏击操等现代项目,发展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素质。再如,借鉴创新一些体能方式,如,HIIT、Tabata,改良后设计给学生练习,发展有氧耐力素质。
4.专门的辅助性练习与教材组合
主教材的练习方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能为主的练习。许多教材内容本身具有为了提高学练效果而设计的专门辅助性练习。以田径类教材为例,快速跑教材的教学中,主要练习内容有30m快速跑、50m快速跑及各种接力跑等,而在设计“课课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后蹬跑、高抬腿跑以及小步跑等专门性跑的练习内容。这种组合练习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会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同时,达到有效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五、体能“课课练”的实施建议
1.“课课练”与单元教学整体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每学期前,都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具体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一个学期中会有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学期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综合考虑该教材单元中如何设计体能“课课练”内容,选择怎样的“课课练”内容配合单元教学计划,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因此,在具体的课时教学计划中,按照体育课的教学组织结构,每堂课应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一定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参加一般体能或专项体能的练习,练习项目不宜过多,教师就要选择并把握好“课课练”的时机。根据一节体育课的教学顺序,“课课练”一般安排在主教材的教学环节之后,各体能练习设计环节要紧凑、间歇要恰当,分组要合理,尽可能地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同时,教师要重视“课课练”的运动负荷。一般而言,合理、恰当的“课课练”有助于弥补或提高本节课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体育课堂中主教材教学的运动负荷情况、学生的学练情绪以及学生的体质和体能状况,予以精心、合理设计。练习的运动负荷应当严格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恰当实施“课课练”。
2.“课课练”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体现学练内容的趣味性
在设计“课课练”内容时,教师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活动,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和快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的体能“课课练”可以设计综合性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设计体能“课课练”中,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内容和环节,提高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会竞争,正确看待胜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表现由于个体的原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学练兴趣。因此,“课课练”设计突出趣味性,应在组织形式上求突破。教师在“课课练”内容设计中,既要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又要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组织教学、分组竞赛等方面,通过合理运用个体差异,让学生组间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发挥不同能力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满足每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如,在初中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课课练”环节中,通过比赛场地与人数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7对7”“5对5”与“3对3”的足球比赛,帮助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均能参与到比赛中得到锻炼。
3.“课课练”与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相结合,体现学练技能的递进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课课练”内容要注意安排一些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练习内容,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初中生应该注重运动技能发展水平,“课课练”要充分考虑该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快速生长带来的有利因素,设计能够符合学生运动技能运用和学练的体能练习,促进学生在体能练习中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中体育器材的使用数量和“课课练”内容的难易度。运用器材的多少,主要基于主教材的运用适当增加必需的锻炼器材。在辅助的体能练习中,适当和巧妙利用器材,组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运动技能或者活动能力,完成所设计的各项体能练习内容,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在“课课练”中促进运动技能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如,在小学迎面接力跑时,在安排“课课练”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好主教材教学时的器材,适当增加轮胎、海绵垫等器材,组织学生学习搬运、互相配合完成等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能“课课练”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健康行为以及发展学生体育品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体能“课课练”存在“课课练”目的与意义模糊、忽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以及“课课练”发展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课课练”时,需依据现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有效运用“课课练”的多种练习方法。同时,在进行体能“课课练”实施时,体现“课课练”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学练内容趣味性的探索,并考虑运动技能学习的递进性。
一、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能“课课练”的重要性及再认识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逐步形成健康和安全的意识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全面地发展。作为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在身体健康学习方面提出了“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目标要求。可见,国家对中小学生体能发展的重视。通过坚持不懈的“课课练”,切实提高学生的体能水平。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与灵敏等身体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所以体能是运动能力的基础。体育课的“课课练”是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为主的一系列身体练习,以增进健康和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为主。因而,保持良好的体能可以使学生的身体更健康、精力更旺盛。
《课标》提出了“课程强调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强调以体育与健康学习为主,渗透德育教育”。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利用体能“课课练”的教学机会,注重培养学生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应当通过“课课练”这一载体,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学习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情感和锻炼态度,以及健康价值观念。
二、体能“课课练”应注意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设计与实施体能“课课练”时,应该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或现象:
1.忽视“课课练”的目的和意义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因教学工作量较大、课时多,疏于对《课标》的研读,对于“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目标要求认识不深,安排的内容有时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有时疏于对评价的研究,仅将“课课练”作为一种练习,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认识到体能“课课练”对于发展学生体能、运动能力以及育人价值的重要作用。
2.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课标》中指出:小学阶段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激发、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参与意识;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形成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由此可见,課堂教学中“课课练”应该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教师所设计和选择的练习内容,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为主,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锻炼需求为主,注意学生良好锻炼行为的养成,满足中小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3.忽视对体能锻炼的认知和方法培养
《课标》中提出了运动能力的培养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方法的教学,改变“教教材”的现状。尽管体能“课课练”是体育课堂教学中辅助的部分,但是,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锻炼认知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能发展对于提高人体健康和运动基本能力的意义,尤其是初中生,应该让学生懂得体能练习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养成勤于锻炼的良好习惯。
三、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
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应在《课标》的目标要求下制订不同年级的体育课具体教学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学生身心特点,以及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体能为基础。同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天气因素等方面影响,最终的目标是有效整合,达成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
1.明确不同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三)体能发展的目标要求
对照《课标》中不同水平(水平一至水平三)关于全面发展体能和健身能力的学习目标要求(水平一:初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和平衡能力;水平二:发展柔韧性、灵敏性、速度和力量;水平三:提高灵敏性、力量、速度和心肺耐力),不难看出,不同水平的学习目标基本围绕身体素质提出,对各个水平阶段学生的体能发展要求呈逐步向上的趋势,体能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同样逐步提高,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各不相同。由此,教师在“课课练”内容选择时,应当细致研读具体要求,领会《课标》精神。
2.体能“课课练”内容的选择依据
依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互补性。每节体育课都从不同目标领域选择性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那么“课课练”内容首先是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练习内容,以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四年级前滚翻分腿起第1课次的教学目标是“初步学会前滚翻分腿起分腿坐的动作方法,发展灵敏、协调等素质”,那么教师在选择和设计“课课练”内容时,要注重发展学生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考虑前滚翻的练习运动强度不大的现状,如,设计“小小交通员”综合游戏(钻、跨和跑的往返接力跑),利用海绵垫子,组织学生分小组接力跑竞赛。从而在运动强度、练习密度上予以补偿,以便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
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针对性。在主教材学练过程中,针对某些教材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项体能,以便更好地掌握动作技能,学会技术动作。这一类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教学中比较多见,如,武术内容、体操内容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设计此类的体能练习。如,七年级《啦啦操》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主要完成动作组合的学练,目的是让学生基本掌握啦啦操组合动作和整套动作。教师在选择和设计体能“课课练”时,应该着重考虑掌握和提高啦啦操动作质量有关的上下肢力量的练习,设计发展学生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以及下肢肌肉力量的动作方法,以提高上肢力量和爆发力。如,组织学生进行“体能加油站”循环练习,设计“屈体俯卧撑”“蚂蚁搬家”“推小车”“连续蛙跳”等循环练习内容。
依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征选择“课课练”内容,体现及时性。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各个阶段发展的效果不一,即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课课练”内容选择应该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特点,同时,又要注重协调地全面发展学生的体能。“课课练”的根本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体魄,提高各种基本活动能力和运动技能。如,小学阶段发展、提高学生身体活动能力和基本运动技能,初中阶段则注重培养和掌握1~2项运动技能,发展体能。因此,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一个阶段,教师在这一段时间里充分考虑这些特点,既有针对性地设计各种身体素质练习,又应该及时地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身体练习,有效发展。如,教师可以运用快速跑“绳梯”方法和快速往的接力跑的综合游戏,也可以利用“绳梯”进行快速移动的练习,提高步频,发展速度素质。 四、體能“课课练”的常用方法
“课课练”要结合学生主体,根据学年教学计划和学期教学进度,对应不同教材内容,科学合理地安排“课课练”计划,循序渐进有计划地实施,才能有序达成学期教学目标。
1.上下肢组合
上下肢搭配练习方法是“课课练”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果主教材是以下肢练习为主的教材,如,50m快速跑教学,那么,在设计“课课练”时,教师就选择以上肢为主的体能练习,弥补上肢练习不足的问题,以促进身体全面发展。当主教材练习密度、运动负荷较强时,如,五年级的蹲踞式跳远教学,教师可安排以上肢练习为主的综合游戏活动作为积极性休息,调整身体机能,提高身心协调发展。
2.徒手与器械组合
在体育教学中,借助器械教学的方法较多,如,垫上运动、球类、投掷等教材内容,在安排“课课练”时,可以利用教材内容中使用的器材进行合理搭配,锻炼多种体能。如,原地双手头上前掷实心球教学,在设计“课课练”时,可以采用搬运实心球接力作为小型障碍跳跃接力等方法,充分发展学生上下肢力量、协调性、平衡等身体素质;如果主教材是球类教学,在安排“课课练”时可利用“篮球”“足球”等做抱球往返接力跑、夹球跳、快传快递等多种球类游戏活动。
3.融入新兴体育项目
“课课练”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具有时尚、现代元素的体育运动项目,经过教师改良或者可以直接引入课堂教学中。如,适合小学生的滑板车、轮滑、迷你高尔夫球,发展灵敏、平衡性等身体素质;适合初中生的瑜伽、有氧操、啦啦操、搏击操等现代项目,发展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素质。再如,借鉴创新一些体能方式,如,HIIT、Tabata,改良后设计给学生练习,发展有氧耐力素质。
4.专门的辅助性练习与教材组合
主教材的练习方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动作技能、形成运动技能为主的练习。许多教材内容本身具有为了提高学练效果而设计的专门辅助性练习。以田径类教材为例,快速跑教材的教学中,主要练习内容有30m快速跑、50m快速跑及各种接力跑等,而在设计“课课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练习后蹬跑、高抬腿跑以及小步跑等专门性跑的练习内容。这种组合练习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学会技术动作,巩固和提高动作技能。同时,达到有效增强身体素质的目的。
五、体能“课课练”的实施建议
1.“课课练”与单元教学整体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在每学期前,都会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包括具体的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一个学期中会有若干个教学单元组成学期教学内容。因而,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计划时,应该综合考虑该教材单元中如何设计体能“课课练”内容,选择怎样的“课课练”内容配合单元教学计划,体现教学内容的整体性。
因此,在具体的课时教学计划中,按照体育课的教学组织结构,每堂课应根据教学任务设计一定量的时间引导学生参加一般体能或专项体能的练习,练习项目不宜过多,教师就要选择并把握好“课课练”的时机。根据一节体育课的教学顺序,“课课练”一般安排在主教材的教学环节之后,各体能练习设计环节要紧凑、间歇要恰当,分组要合理,尽可能地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同时,教师要重视“课课练”的运动负荷。一般而言,合理、恰当的“课课练”有助于弥补或提高本节课的运动强度和练习密度。所以,教师应该根据体育课堂中主教材教学的运动负荷情况、学生的学练情绪以及学生的体质和体能状况,予以精心、合理设计。练习的运动负荷应当严格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循序渐进的原则,恰当实施“课课练”。
2.“课课练”与学生身心特点相结合,体现学练内容的趣味性
在设计“课课练”内容时,教师应该以培养兴趣为出发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课中享受体育活动,在体育竞赛中获得成功和快乐,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的体能“课课练”可以设计综合性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设计体能“课课练”中,应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内容和环节,提高运动参与的积极性,学会竞争,正确看待胜负,逐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同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表现由于个体的原因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扬长避短”激发他们的学练兴趣。因此,“课课练”设计突出趣味性,应在组织形式上求突破。教师在“课课练”内容设计中,既要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又要充分利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在组织教学、分组竞赛等方面,通过合理运用个体差异,让学生组间取长补短、分工合作,发挥不同能力学生的各项能力,从而满足每名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如,在初中足球脚内侧传接球教学“课课练”环节中,通过比赛场地与人数的限制,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进行“7对7”“5对5”与“3对3”的足球比赛,帮助个体存在差异的学生均能参与到比赛中得到锻炼。
3.“课课练”与运动技能发展水平相结合,体现学练技能的递进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课课练”内容要注意安排一些以发展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的练习内容,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发展和提高。而初中生应该注重运动技能发展水平,“课课练”要充分考虑该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发育上快速生长带来的有利因素,设计能够符合学生运动技能运用和学练的体能练习,促进学生在体能练习中巩固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因此,教师要注意教学中体育器材的使用数量和“课课练”内容的难易度。运用器材的多少,主要基于主教材的运用适当增加必需的锻炼器材。在辅助的体能练习中,适当和巧妙利用器材,组织学生能够运用已有的运动技能或者活动能力,完成所设计的各项体能练习内容,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目的,在“课课练”中促进运动技能进一步学习和提高。如,在小学迎面接力跑时,在安排“课课练”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好主教材教学时的器材,适当增加轮胎、海绵垫等器材,组织学生学习搬运、互相配合完成等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体能“课课练”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育学生健康行为以及发展学生体育品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现阶段体能“课课练”存在“课课练”目的与意义模糊、忽视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需求以及“课课练”发展方法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在进行“课课练”时,需依据现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并有效运用“课课练”的多种练习方法。同时,在进行体能“课课练”实施时,体现“课课练”与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结合学生身心特点,进行学练内容趣味性的探索,并考虑运动技能学习的递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