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春季拍卖的重头戏几乎都已落下帷幕。从整个市场格局来看,虽厚今,然也不薄古。当代艺术依旧一路高歌,成为艺术品市场上一匹桀骜不驯的黑马,古代书画作品也仍然是老树新花,分外粲然。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书画拍卖成交价排行榜前100位中,古代书画作品占到了三分之一,在排行的前10位中占据了7位,更为可喜的是,排行榜前5位的皆为古代史名显赫的画家作品,续写了去年的业绩,且再创辉煌。
中国嘉德2008春拍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推出180件作品,拍出128件,成交率为71%,总成交金额高达15535.52万元。其中有两件拍品的成交价突破了3000万元,即:清恽寿平的《载鹤图》手卷,估价为1500万至2000万元,成交价是3696万元;清朱耷的《瓶菊图》立轴(1694年作 ),估价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成交价是3136万元。在该专场的拍品中还有明四家及晚明、清初六家、清宫书画等众多作品,拍绩不菲,有17件作品的成交价在百万元至千万元之间。
最具亮点的是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草书手卷,4月20日在香港举行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起价6000万港元,经过买家几轮激烈的举牌,最终以1.2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破天荒的跨越了亿元大关,令整个古代书画市场为之一振。
据介绍,《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也是该次拍卖会的重中之重。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康嘉萍称,宋徽宗的作品目前只有19件存于民间。这幅《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的价格表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受重视,价格渐渐贴近其实际价值。
是的,中国古代书画名迹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精粹,具有典范意义的价值。它们的成就,经历了历史刀斧手的无情;它们的时名,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刷选,因而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史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名家书画作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就越发显得稀有和珍贵。高价位的产生和迭出是正常的。
中国书画市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迷茫、无序和燥热之后,终于在去年冲破了时人之间互相吹捧和抬轿子的怪圈。
中国嘉德2007年秋季拍卖会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元拍出,创下了中国绘画单件作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对这样的一个“天价”,业内一些同仁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古代书画行情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后,正在走向“回暖”,并成为市场热点。
所谓古代书画行情“低谷期”,是指此前拍卖市场“死人敌不过活人”——“厚活薄死”的现象。经过历史筛选的明清诸家作品的价位相对于时下一些被爆炒的当代三四流甚至五六流书画家作品的价位无不汗颜,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所折射的可能不仅仅是书画市场的不成熟,抑或也暴露了一些收藏者和投资者的收藏意识和品位的极度缺陷和低下。
要言之,市场总是在反思中趋向冷静和理智。人们随着买进卖出,似乎领悟到那些价值无异于“金圆券”的时下所谓大师的作品形同一张张废纸。人造的“时名”已经使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血本无归。结果只能是由对“时名、时价”的心灰意冷而转向对“史名、史价”的理智回归。
稍事回忆,去年上半年的市场运行轨迹,中国古代书画的成交总额达6.23亿元,占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书画成交总额的26%,比2006年中国古代书画成交额占整个书画成交总额的16%增加了10%的份额。
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书画成交价格前100位排行榜中,中国古代书画占据了39位,其中前10位中有5位均为古代书画作品,这5件作品的成交价格均超过千万元。其中的最高成交价是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以2408万元成交的清代宫廷画家钱维城的《雁荡图》手卷,从高价作品的份额可见中国古代书画仍然是中国书画高价市场的支撑力量。
而到2007年下半年,中国古代书画的整体行情在上半年回暖的基础上呈现出了突破性的涨幅。
在中国嘉德、匡时国际、西泠印社等国内拍卖行推出的秋季大拍来看,多件精品的重磅推出使得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也得到了不断刷新,非但打破了国内外原有的书画作品成交价格记录,而且高价位作品的频频出现,更显露出2007年的秋拍市场上古代书画市场重新抬头,再次跻身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艺术品类。
古代书画市场在春季整体回暖的走势下,去年秋季的价格又可高看一层。
从成交价格来看,仅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拍卖,就成交了两件千万元以上拍品:
仇英的《赤壁图》创造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价7952万元,更使中国书画的价格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也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一千万美元级别。
清华新罗的《红树青山图》立轴也创出了1960万元的高价。
随着2007秋拍大战的愈演愈烈,各大拍卖公司相继推出的古代书画作品也十分亮人眼球,如:
2007年8月8日,中贸圣佳推出的徐扬《南巡纪道图》(手卷)成交价格达到3696万元。
2007年10月9日,清乾隆御制“鉴古席珍”《乾隆肖像图册》(册页)在香港苏富比以3858万元成交。
2007年11月4日在北京长风2007秋季拍卖会上,明徐渭作于1591年的《墨花》(手卷)以 2072万元成交并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榜首。
2007年11月16日在绍兴翰越堂,文征明的《细笔山水图卷》(1531年作)成交为2464万元。
2007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书画秋季拍卖, 明董其昌作品《书画小册》册页八对开,成交价高达4800.2625万元,创下董其昌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拍卖纪录。
张怿伯《镇江沦陷记》(手稿,108页)在匡时国际秋拍以1198万元成交。
董其昌《草书杜甫诗》(手卷)以1232万元在北京荣宝2007年秋拍成交。
2007年12月1日,在匡时国际秋拍中清王翚作于 1713年的《唐宋人词意图》(册页)和王鉴的《仿赵松雪山水》(立轴)皆以1120万元拍出。
西泠印社2007秋拍首次推出明代书画作品专场,明末清初王铎的《草书诗卷》拍出1691.2万元(含12%佣金),成为西泠印社拍卖史上价格最高的作品,并同时成为2007年国内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书法作品。
此外,在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国际拍场上,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牌国际拍卖公司从2005年起就再没推出过中国古代书画的相关专场,以瓷器工艺品和中国当代艺术为国际市场中中国艺术品的重头。而在苏富比伦敦公司推出“Mu-Fei收藏中国绘画”专场中,则推出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及少量近现代书画的拍品共计120件,成交率为90%,总成交额为4622.652万元。拍品年代从中国的北宋时代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均有涉及,如市场极为罕见的北宋米芾的《山水》(真假待考)以137.379万元成交,梅清的《黄山十景》成交价格为273.999万元等。
在香港佳士得的秋季拍卖中,古代书画专场推出了包括沈周、唐寅、董其昌、石涛、王翚等在内的古代书画作品共计180件,成交率为77%,成交量为139件,总成交金额为14971.6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该专场的成交金额增长了亿元之多。
随着国内外收藏家对中国古代书画兴趣渐浓,整个市场一直处在平稳增长当中,尤其在2007年秋季,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记录接连被打破,市场的涨幅趋势也愈加明显。在该专场中,有2件作品的成交价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如:除了董其昌的《书画小册》册页(1620年作)拍出了4800.2625万元,石涛的《山水书法册》册页(十二开)也以1972.8225万元拍卖成交,而成交价在百万元以上的拍品也达22件之多,
国内外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专场的成交情况说明:
一、古代书画由于存量有限,卖一幅少一幅。加之古代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筛选,艺术家们都已获得了客观而正确的地位。近现代书画市场呈现旺盛买气,高价作品成交数量增多表明藏家信心再度恢复。
二、中国古代书画仍为国内和国际市场关注的对象,虽资源日趋稀缺,然而一旦市场中有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亮相,仍会受到各大藏家的争相追捧和购藏。虽然这些拍卖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就会再次不断推出中国古画相关的各大专场,但从去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秋季拍卖的市场反应来看,中国古代书画都呈现出了回暖的趋势,后市的发展趋势却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当然,盘点2007年秋拍,唐摹本王羲之《妹至帖》、元佚名《元人秋猎图》等重量级作品的意外流拍,也昭示着天价与流拍、泡沫与理性并存这一震荡于天价与流拍之间的乍暖还寒的市场格局。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历史洗刷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以其高超而又精湛的艺术魅力以及固有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吸引了诸多有远见、有品味的收藏者、投资者的眼球。应该说,经过2007年秋拍市场古代书画真迹名品的价格坚挺,遂使2008年春季的拍卖市场上,其价格走向仍然是占据了市场高端态势,且呈现出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趋势。
4月30日的北京长风2008春拍中,中国古代书画专场高潮频出,唐寅绢本《层楼拔障图》(立轴)成交价达2240万元,拔得全场头筹。
香港佳士得于5月26日举行“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曾被张大千收藏过的石涛的《花卉册》册页(十开),估价为360-450万元,成交价为1591.875万元;石涛《山居图》(立轴)估价 225-270万元,成交价238.275万元;石涛《枯木竹石》(镜心)估价108-135万元,成交价303.075万元。
但是,市场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并非就是按照操盘手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是在香港佳士得推出的元朝名家张渥的《饮中八仙图》,虽在此前被尤世勋先生推介:张渥是元代画家,擅长人物及山水,这幅长卷《饮中八仙图》(估价八百万至一千万元)描绘了古代文人如李白、杜甫、张旭等与酒为伍的狂放神态及有关诗句。并强调:这幅作品曾被张学良于“九一八”事件之后收藏,上有“汉卿”、“毅庵”等张学良的印鉴,而在张学良之前,这幅作品被著名收藏家金城收藏过……,结果却未能拍出。
去年首次超过一千万美元级别的仇英画作,今年的拍绩却显得极为平平。拍前看好的《荷塘清夏》,估价360万至450万元,结果也是在佳士得遭遇了流拍的厄运。
在业内,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对成交的业绩不遗余力大力宣传,而对流拍的却予以回避。这对收藏者和投资者无疑是一种误导。以今年1月至5月底已经结束的拍卖仇英作品的数据为例:
总计拍品77件,成交55件,其中最低价《人物故事》以3080元成交;最高价《西村草堂图》(立轴)以估价720万至900万元起拍,以828万元成交,均未能达到一千万人民币的级别。比较去年的辉煌拍绩,我们或可从中看出市场的跌幅无情,7952万元的辉煌不再。
再以石涛为例,总计拍品48件,成交25件,最低成交价《罗浮山图册》以896元成交;最高成交价是《花卉册》册页(十开),成交价为1591.875万元,接近该公司去年秋季拍出的石涛《山水书法册》册页(十二开)1972.8225万元拍卖记录。价格悬殊,令人咋舌。
此外,从去年到今春,身价显赫却真伪存疑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如:
一、马远《溪山无尽图》,2007年5月31日以880万元成交。疑伪。
二、明代文征明的《渔梁红叶图》2007年11月30日拍得2296万元的高价。注:该图上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绣绘峣峰瀑带冈,秋光人意两茫茫。停云若嗜惠山酒,问渡应知溪号梁”,并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印及“宋荦审定”、“钱镜塘藏”等诸多印鉴、题跋,然根据其笔墨习性,笔者认为该图是一件伪作。
三、另外一件经吴湖帆先生多次鉴跋且钤有:“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秘籍”、“无逸斋精鉴玺”诸收藏印的明代唐寅《金阊送别图》虽也以1456万元成交,然也存在疑问。
四、唐寅《江深草阁图》,估价 400-500万元,未能成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买家已经察其伪。
五、5月28日隆重出场的唐寅《钱塘行旅图》 ,估价450万至540万元,以1148.85万元成交。有趣的是,该公司此次推出的唐伯虎《钱塘行旅图》与三年前另一家拍卖公司推出的《钱塘景物图》竟是同一幅画。
对这件拍品,我写过一篇《唐伯虎<钱塘景物图>质疑》,刊发在某杂志上,拙文从构图、笔墨、款识、印章进行细致辨析,其与唐寅不合,考定是一件赝品。记得该画最早是由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推出的,画名是《钱塘景物图》,尺寸是纵90厘米,横34.5厘米。
对于该画,2008年4月12日有这样一篇报道:《唐伯虎<钱塘行旅图>下月将在港拍卖》,称:“此次拍卖的唐伯虎《钱塘行旅图》,曾获某古书画鉴定专家点评,估价800至1000万港元。”
点评如下:
唐伯虎作画喜用绢素,昔人常谓其书画纸本者十不得一,而纸本画又往往潦草率意,刻意经营者少之又少。此轴之可珍处在于此。观其布局茂密,皴染繁复,点景人马之工细,款题点画之精妙,均不逊绢本;而林木蓊郁,烟水迷茫之致,又非绢本所能有。王季迁先生鉴赏巨擘,山水名家,收于秘籍,良友以也。虽经五百寒暑,纸黯墨渝,然开轴即有雄秀之气拍面而来,识者自可断其为真迹也。
在我看来,这位先生的上述点评是有失严谨的。
我对《钱塘行旅图》(《钱塘景物图》)的第一感觉就是:从哪儿冒出来一个脏兮兮的唐伯虎?第二感觉就是该图的近、中、远处的山石结构和皴法不统一,再就是其款识的书写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应该说,这件《钱塘景物图》的基本风格是吴门画派的,但由于过于“邋遢”,说它是唐伯虎的真迹,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就其构图、笔墨、着色的基本情况来看,它与唐伯虎笔下的“完美”和“秀美”的风范相去甚远。现简析如下:
1、如前所说,该图的近、中、远处的山石体貌特征不尽统一,这在唐伯虎的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既便在其早期稚嫩的作品中他的山石特征、结构都是十分统一。
而这件《钱塘景物图》则不然,近景的坡坨类方解石;中景的山石结构虽近似唐伯虎笔下的某些结构、造型,但不很地道;远山较之近、中景的山石,画得最差,很接近吴门画派中一些末流作家的习性。这只是从山石结构和造型方面来比较的,如果具体到笔墨,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其用笔、用墨,即无序的琐碎线条和无结构的胡乱皴擦,根本没有唐伯虎那种潇洒、爽利的笔触美感;着色也没有洁净明快的韵味。
客观地说,画中的柳树处理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不是唐伯虎本色。此外,画中摇桨的渔夫和岸上毫无呼应的人、马,“安置”得却有悖画理。我们品赏唐伯虎其他作品上车船、人马,虽说在画面上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所占的位置却是非常显眼的,而不像此图这样无位置、无轻重、无份量、无美感的“随便”处置。
2、该图最露马脚的地方就是远处几抹淡墨山的处理,非但不合自然规律,且与唐伯虎的“固态”处理手法相异。忽浓忽淡的墨色了无笔情墨趣可言,比之唐伯虎《熬药图》远山局部图,真唐假唐一目了然。
3、此图的款识,可说是极为低劣的碍眼处。简要说来,充其量仅得唐伯虎书法的大致形貌,然用笔迟疑、字距松散、行气微弱,故而气韵不生,神采黯淡。尤其是“吴郡唐寅”四个字,书写得尤为拙劣,除了笔触不合唐书外,“吴”字的线条疲软、滞涩;“郡”字的笔画过于轻佻,其起手的一笔,笔势呈仰首状,这在唐伯虎的所有“郡”字中是找不到范例的;“唐”字的第三笔的一撇,因笔力不济,给人的感觉是“一衰到底”,且其“口”部“四平八稳”,收笔死板,与下面的“寅”字无引带的笔意,再加上“寅”字的每一笔无一处合唐伯虎的笔性,尤以宝盖头的第二笔向左过度弯曲,使唐伯虎习惯的字形成怀抱状气象变成“外泄状”,字的“由”部造型也取势乏趣,笔意全无,正如下面的那呆板的两点形成标准的呆若木鸡。
至于该图的“吴越”、“唐伯虎”的两枚印章,也与唐伯虎真迹画作上的同内容、同印式或大同小异的印式的印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只要比照一下真印,应该不难察觉。
事实上,唐寅确实创作过《钱塘景物图》,我们从真迹的笔墨气息来看,其与唐寅各个时期的画作的气息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将真迹的款识与该图的款识作一大致比照,该先生“款题点画之精妙”的点评,不能说不是信口开河。
六、马远《秋山竞爽图》,其与《溪山无尽图卷》有五处一模一样的景致,这样的“创作”,别说是开一家画派的马远了,即便是对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而言,如此撤东墙补西墙“复制型”的构图手法恐怕也是最忌讳的。这就是《秋山竞爽图卷》不是马远真笔的致命硬伤,且无须比照马远的真迹。该图也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印,通过比较真印,皆系仿刻无疑。
七、署款文徵明且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的《赤壁图赋卷》。对该手卷,一篇题为《古书画升温,名品惊现拍卖行》一文有过如下推介:
……其中文徵明《赤壁图赋》……最引人注目。
春拍暂定于5月下旬举办,其中古代书画专场共汇集6件《石渠宝笈》清宫秘藏重要古代书画,并有数十件《中国古代书画图录》著录作品。其中,文徵明《赤壁图》颇被看好。
文徵明《赤壁图赋并董其昌书后赤壁赋书画合璧卷》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亦贮于御书房,文氏引首自隶《赤壁图赋》四大字,拖尾董其昌行楷书《后赤壁赋》。明中期,以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所创作的赤壁这一题材作品,见于著录的即达数十件。……而文氏81岁所作的此卷《赤壁图赋》,正是文徵明艺术造诣达到巅峰之时的精心力作,众藏家会如何对待这件作品呢。
然比照文徵明同时期的画笔习性和文徵明隶书的笔触特点以及董其昌的书法意蕴,几乎无一合处,仅以画笔而言,其水平与时下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相差无几,且诸多御印也系伪刻,据此,笔者认为《赤壁图赋卷》也是一件存疑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书画将会是新的亮点”之说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拍卖市场古代书画也将是新的陷阱,可能也是每一个收藏者、投资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数据显示,2008年中国书画拍卖成交价排行榜前100位中,古代书画作品占到了三分之一,在排行的前10位中占据了7位,更为可喜的是,排行榜前5位的皆为古代史名显赫的画家作品,续写了去年的业绩,且再创辉煌。
中国嘉德2008春拍 “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推出180件作品,拍出128件,成交率为71%,总成交金额高达15535.52万元。其中有两件拍品的成交价突破了3000万元,即:清恽寿平的《载鹤图》手卷,估价为1500万至2000万元,成交价是3696万元;清朱耷的《瓶菊图》立轴(1694年作 ),估价为1000万元至1500万元,成交价是3136万元。在该专场的拍品中还有明四家及晚明、清初六家、清宫书画等众多作品,拍绩不菲,有17件作品的成交价在百万元至千万元之间。
最具亮点的是宋徽宗《临唐怀素圣母帖》草书手卷,4月20日在香港举行的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上,起价6000万港元,经过买家几轮激烈的举牌,最终以1.28亿港元的价格成交,刷新中国书画作品在全球拍卖市场上的最高成交纪录,破天荒的跨越了亿元大关,令整个古代书画市场为之一振。
据介绍,《临唐怀素圣母帖》是现存宋徽宗流落民间最长的草书手卷,也是该次拍卖会的重中之重。艺流国际拍卖公司总经理康嘉萍称,宋徽宗的作品目前只有19件存于民间。这幅《临唐怀素圣母帖》拍出的价格表明中国艺术品在世界拍卖市场上越来越受重视,价格渐渐贴近其实际价值。
是的,中国古代书画名迹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的精粹,具有典范意义的价值。它们的成就,经历了历史刀斧手的无情;它们的时名,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和刷选,因而获得了无可争议的史名。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名家书画作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就越发显得稀有和珍贵。高价位的产生和迭出是正常的。
中国书画市场在经历了十余年的迷茫、无序和燥热之后,终于在去年冲破了时人之间互相吹捧和抬轿子的怪圈。
中国嘉德2007年秋季拍卖会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吴门四家”之一仇英的《赤壁图》以7952万元拍出,创下了中国绘画单件作品拍卖成交价格的世界纪录。对这样的一个“天价”,业内一些同仁认为,这标志着中国古代书画行情经过前几年的低谷期后,正在走向“回暖”,并成为市场热点。
所谓古代书画行情“低谷期”,是指此前拍卖市场“死人敌不过活人”——“厚活薄死”的现象。经过历史筛选的明清诸家作品的价位相对于时下一些被爆炒的当代三四流甚至五六流书画家作品的价位无不汗颜,这一极不正常的现象,所折射的可能不仅仅是书画市场的不成熟,抑或也暴露了一些收藏者和投资者的收藏意识和品位的极度缺陷和低下。
要言之,市场总是在反思中趋向冷静和理智。人们随着买进卖出,似乎领悟到那些价值无异于“金圆券”的时下所谓大师的作品形同一张张废纸。人造的“时名”已经使他们在相当程度上血本无归。结果只能是由对“时名、时价”的心灰意冷而转向对“史名、史价”的理智回归。
稍事回忆,去年上半年的市场运行轨迹,中国古代书画的成交总额达6.23亿元,占到2007年上半年中国书画成交总额的26%,比2006年中国古代书画成交额占整个书画成交总额的16%增加了10%的份额。
在2007年上半年中国书画成交价格前100位排行榜中,中国古代书画占据了39位,其中前10位中有5位均为古代书画作品,这5件作品的成交价格均超过千万元。其中的最高成交价是在中国嘉德春拍上以2408万元成交的清代宫廷画家钱维城的《雁荡图》手卷,从高价作品的份额可见中国古代书画仍然是中国书画高价市场的支撑力量。
而到2007年下半年,中国古代书画的整体行情在上半年回暖的基础上呈现出了突破性的涨幅。
在中国嘉德、匡时国际、西泠印社等国内拍卖行推出的秋季大拍来看,多件精品的重磅推出使得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也得到了不断刷新,非但打破了国内外原有的书画作品成交价格记录,而且高价位作品的频频出现,更显露出2007年的秋拍市场上古代书画市场重新抬头,再次跻身为中国艺术品市场中最具吸引力的艺术品类。
古代书画市场在春季整体回暖的走势下,去年秋季的价格又可高看一层。
从成交价格来看,仅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拍卖,就成交了两件千万元以上拍品:
仇英的《赤壁图》创造出了中国古代书画的最高价7952万元,更使中国书画的价格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不仅创造了中国绘画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也标志着中国绘画作品的拍卖成交价首次超过一千万美元级别。
清华新罗的《红树青山图》立轴也创出了1960万元的高价。
随着2007秋拍大战的愈演愈烈,各大拍卖公司相继推出的古代书画作品也十分亮人眼球,如:
2007年8月8日,中贸圣佳推出的徐扬《南巡纪道图》(手卷)成交价格达到3696万元。
2007年10月9日,清乾隆御制“鉴古席珍”《乾隆肖像图册》(册页)在香港苏富比以3858万元成交。
2007年11月4日在北京长风2007秋季拍卖会上,明徐渭作于1591年的《墨花》(手卷)以 2072万元成交并成为该场拍卖会的榜首。
2007年11月16日在绍兴翰越堂,文征明的《细笔山水图卷》(1531年作)成交为2464万元。
2007年11月26日香港佳士得中国古代书画秋季拍卖, 明董其昌作品《书画小册》册页八对开,成交价高达4800.2625万元,创下董其昌作品最高成交价世界拍卖纪录。
张怿伯《镇江沦陷记》(手稿,108页)在匡时国际秋拍以1198万元成交。
董其昌《草书杜甫诗》(手卷)以1232万元在北京荣宝2007年秋拍成交。
2007年12月1日,在匡时国际秋拍中清王翚作于 1713年的《唐宋人词意图》(册页)和王鉴的《仿赵松雪山水》(立轴)皆以1120万元拍出。
西泠印社2007秋拍首次推出明代书画作品专场,明末清初王铎的《草书诗卷》拍出1691.2万元(含12%佣金),成为西泠印社拍卖史上价格最高的作品,并同时成为2007年国内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书法作品。
此外,在包括伦敦、纽约在内的国际拍场上,苏富比、佳士得这样的大牌国际拍卖公司从2005年起就再没推出过中国古代书画的相关专场,以瓷器工艺品和中国当代艺术为国际市场中中国艺术品的重头。而在苏富比伦敦公司推出“Mu-Fei收藏中国绘画”专场中,则推出了中国古代书画艺术品及少量近现代书画的拍品共计120件,成交率为90%,总成交额为4622.652万元。拍品年代从中国的北宋时代一直到近现代各个时期均有涉及,如市场极为罕见的北宋米芾的《山水》(真假待考)以137.379万元成交,梅清的《黄山十景》成交价格为273.999万元等。
在香港佳士得的秋季拍卖中,古代书画专场推出了包括沈周、唐寅、董其昌、石涛、王翚等在内的古代书画作品共计180件,成交率为77%,成交量为139件,总成交金额为14971.646万元,与上年同期相比,该专场的成交金额增长了亿元之多。
随着国内外收藏家对中国古代书画兴趣渐浓,整个市场一直处在平稳增长当中,尤其在2007年秋季,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成交价格记录接连被打破,市场的涨幅趋势也愈加明显。在该专场中,有2件作品的成交价格突破了千万元大关,如:除了董其昌的《书画小册》册页(1620年作)拍出了4800.2625万元,石涛的《山水书法册》册页(十二开)也以1972.8225万元拍卖成交,而成交价在百万元以上的拍品也达22件之多,
国内外中国古代书画拍卖专场的成交情况说明:
一、古代书画由于存量有限,卖一幅少一幅。加之古代艺术家经过长时间的筛选,艺术家们都已获得了客观而正确的地位。近现代书画市场呈现旺盛买气,高价作品成交数量增多表明藏家信心再度恢复。
二、中国古代书画仍为国内和国际市场关注的对象,虽资源日趋稀缺,然而一旦市场中有中国古代书画作品的亮相,仍会受到各大藏家的争相追捧和购藏。虽然这些拍卖的推出并不意味着国际市场就会再次不断推出中国古画相关的各大专场,但从去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秋季拍卖的市场反应来看,中国古代书画都呈现出了回暖的趋势,后市的发展趋势却是值得进一步关注的。
当然,盘点2007年秋拍,唐摹本王羲之《妹至帖》、元佚名《元人秋猎图》等重量级作品的意外流拍,也昭示着天价与流拍、泡沫与理性并存这一震荡于天价与流拍之间的乍暖还寒的市场格局。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历史洗刷的中国古代书画作品以其高超而又精湛的艺术魅力以及固有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吸引了诸多有远见、有品味的收藏者、投资者的眼球。应该说,经过2007年秋拍市场古代书画真迹名品的价格坚挺,遂使2008年春季的拍卖市场上,其价格走向仍然是占据了市场高端态势,且呈现出有较大幅度的上涨趋势。
4月30日的北京长风2008春拍中,中国古代书画专场高潮频出,唐寅绢本《层楼拔障图》(立轴)成交价达2240万元,拔得全场头筹。
香港佳士得于5月26日举行“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拍卖,曾被张大千收藏过的石涛的《花卉册》册页(十开),估价为360-450万元,成交价为1591.875万元;石涛《山居图》(立轴)估价 225-270万元,成交价238.275万元;石涛《枯木竹石》(镜心)估价108-135万元,成交价303.075万元。
但是,市场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并非就是按照操盘手的意志为转移的。同是在香港佳士得推出的元朝名家张渥的《饮中八仙图》,虽在此前被尤世勋先生推介:张渥是元代画家,擅长人物及山水,这幅长卷《饮中八仙图》(估价八百万至一千万元)描绘了古代文人如李白、杜甫、张旭等与酒为伍的狂放神态及有关诗句。并强调:这幅作品曾被张学良于“九一八”事件之后收藏,上有“汉卿”、“毅庵”等张学良的印鉴,而在张学良之前,这幅作品被著名收藏家金城收藏过……,结果却未能拍出。
去年首次超过一千万美元级别的仇英画作,今年的拍绩却显得极为平平。拍前看好的《荷塘清夏》,估价360万至450万元,结果也是在佳士得遭遇了流拍的厄运。
在业内,往往有这样的现象,对成交的业绩不遗余力大力宣传,而对流拍的却予以回避。这对收藏者和投资者无疑是一种误导。以今年1月至5月底已经结束的拍卖仇英作品的数据为例:
总计拍品77件,成交55件,其中最低价《人物故事》以3080元成交;最高价《西村草堂图》(立轴)以估价720万至900万元起拍,以828万元成交,均未能达到一千万人民币的级别。比较去年的辉煌拍绩,我们或可从中看出市场的跌幅无情,7952万元的辉煌不再。
再以石涛为例,总计拍品48件,成交25件,最低成交价《罗浮山图册》以896元成交;最高成交价是《花卉册》册页(十开),成交价为1591.875万元,接近该公司去年秋季拍出的石涛《山水书法册》册页(十二开)1972.8225万元拍卖记录。价格悬殊,令人咋舌。
此外,从去年到今春,身价显赫却真伪存疑的作品也是层出不穷,如:
一、马远《溪山无尽图》,2007年5月31日以880万元成交。疑伪。
二、明代文征明的《渔梁红叶图》2007年11月30日拍得2296万元的高价。注:该图上有乾隆皇帝御诗一首“绣绘峣峰瀑带冈,秋光人意两茫茫。停云若嗜惠山酒,问渡应知溪号梁”,并钤有“石渠宝笈”、“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御印及“宋荦审定”、“钱镜塘藏”等诸多印鉴、题跋,然根据其笔墨习性,笔者认为该图是一件伪作。
三、另外一件经吴湖帆先生多次鉴跋且钤有:“御书房鉴藏宝”、“石渠宝笈”、“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宣统秘籍”、“无逸斋精鉴玺”诸收藏印的明代唐寅《金阊送别图》虽也以1456万元成交,然也存在疑问。
四、唐寅《江深草阁图》,估价 400-500万元,未能成交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买家已经察其伪。
五、5月28日隆重出场的唐寅《钱塘行旅图》 ,估价450万至540万元,以1148.85万元成交。有趣的是,该公司此次推出的唐伯虎《钱塘行旅图》与三年前另一家拍卖公司推出的《钱塘景物图》竟是同一幅画。
对这件拍品,我写过一篇《唐伯虎<钱塘景物图>质疑》,刊发在某杂志上,拙文从构图、笔墨、款识、印章进行细致辨析,其与唐寅不合,考定是一件赝品。记得该画最早是由某公司“2005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推出的,画名是《钱塘景物图》,尺寸是纵90厘米,横34.5厘米。
对于该画,2008年4月12日有这样一篇报道:《唐伯虎<钱塘行旅图>下月将在港拍卖》,称:“此次拍卖的唐伯虎《钱塘行旅图》,曾获某古书画鉴定专家点评,估价800至1000万港元。”
点评如下:
唐伯虎作画喜用绢素,昔人常谓其书画纸本者十不得一,而纸本画又往往潦草率意,刻意经营者少之又少。此轴之可珍处在于此。观其布局茂密,皴染繁复,点景人马之工细,款题点画之精妙,均不逊绢本;而林木蓊郁,烟水迷茫之致,又非绢本所能有。王季迁先生鉴赏巨擘,山水名家,收于秘籍,良友以也。虽经五百寒暑,纸黯墨渝,然开轴即有雄秀之气拍面而来,识者自可断其为真迹也。
在我看来,这位先生的上述点评是有失严谨的。
我对《钱塘行旅图》(《钱塘景物图》)的第一感觉就是:从哪儿冒出来一个脏兮兮的唐伯虎?第二感觉就是该图的近、中、远处的山石结构和皴法不统一,再就是其款识的书写水平实在不敢恭维。
应该说,这件《钱塘景物图》的基本风格是吴门画派的,但由于过于“邋遢”,说它是唐伯虎的真迹,似乎有点牵强附会。就其构图、笔墨、着色的基本情况来看,它与唐伯虎笔下的“完美”和“秀美”的风范相去甚远。现简析如下:
1、如前所说,该图的近、中、远处的山石体貌特征不尽统一,这在唐伯虎的作品中是不曾有过的,既便在其早期稚嫩的作品中他的山石特征、结构都是十分统一。
而这件《钱塘景物图》则不然,近景的坡坨类方解石;中景的山石结构虽近似唐伯虎笔下的某些结构、造型,但不很地道;远山较之近、中景的山石,画得最差,很接近吴门画派中一些末流作家的习性。这只是从山石结构和造型方面来比较的,如果具体到笔墨,我们会清楚地发现其用笔、用墨,即无序的琐碎线条和无结构的胡乱皴擦,根本没有唐伯虎那种潇洒、爽利的笔触美感;着色也没有洁净明快的韵味。
客观地说,画中的柳树处理还是相当不错的,尽管不是唐伯虎本色。此外,画中摇桨的渔夫和岸上毫无呼应的人、马,“安置”得却有悖画理。我们品赏唐伯虎其他作品上车船、人马,虽说在画面上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所占的位置却是非常显眼的,而不像此图这样无位置、无轻重、无份量、无美感的“随便”处置。
2、该图最露马脚的地方就是远处几抹淡墨山的处理,非但不合自然规律,且与唐伯虎的“固态”处理手法相异。忽浓忽淡的墨色了无笔情墨趣可言,比之唐伯虎《熬药图》远山局部图,真唐假唐一目了然。
3、此图的款识,可说是极为低劣的碍眼处。简要说来,充其量仅得唐伯虎书法的大致形貌,然用笔迟疑、字距松散、行气微弱,故而气韵不生,神采黯淡。尤其是“吴郡唐寅”四个字,书写得尤为拙劣,除了笔触不合唐书外,“吴”字的线条疲软、滞涩;“郡”字的笔画过于轻佻,其起手的一笔,笔势呈仰首状,这在唐伯虎的所有“郡”字中是找不到范例的;“唐”字的第三笔的一撇,因笔力不济,给人的感觉是“一衰到底”,且其“口”部“四平八稳”,收笔死板,与下面的“寅”字无引带的笔意,再加上“寅”字的每一笔无一处合唐伯虎的笔性,尤以宝盖头的第二笔向左过度弯曲,使唐伯虎习惯的字形成怀抱状气象变成“外泄状”,字的“由”部造型也取势乏趣,笔意全无,正如下面的那呆板的两点形成标准的呆若木鸡。
至于该图的“吴越”、“唐伯虎”的两枚印章,也与唐伯虎真迹画作上的同内容、同印式或大同小异的印式的印章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一点只要比照一下真印,应该不难察觉。
事实上,唐寅确实创作过《钱塘景物图》,我们从真迹的笔墨气息来看,其与唐寅各个时期的画作的气息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将真迹的款识与该图的款识作一大致比照,该先生“款题点画之精妙”的点评,不能说不是信口开河。
六、马远《秋山竞爽图》,其与《溪山无尽图卷》有五处一模一样的景致,这样的“创作”,别说是开一家画派的马远了,即便是对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而言,如此撤东墙补西墙“复制型”的构图手法恐怕也是最忌讳的。这就是《秋山竞爽图卷》不是马远真笔的致命硬伤,且无须比照马远的真迹。该图也钤有“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诸印,通过比较真印,皆系仿刻无疑。
七、署款文徵明且钤有“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宣统御览之宝”的《赤壁图赋卷》。对该手卷,一篇题为《古书画升温,名品惊现拍卖行》一文有过如下推介:
……其中文徵明《赤壁图赋》……最引人注目。
春拍暂定于5月下旬举办,其中古代书画专场共汇集6件《石渠宝笈》清宫秘藏重要古代书画,并有数十件《中国古代书画图录》著录作品。其中,文徵明《赤壁图》颇被看好。
文徵明《赤壁图赋并董其昌书后赤壁赋书画合璧卷》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亦贮于御书房,文氏引首自隶《赤壁图赋》四大字,拖尾董其昌行楷书《后赤壁赋》。明中期,以文徵明为首的吴门画派所创作的赤壁这一题材作品,见于著录的即达数十件。……而文氏81岁所作的此卷《赤壁图赋》,正是文徵明艺术造诣达到巅峰之时的精心力作,众藏家会如何对待这件作品呢。
然比照文徵明同时期的画笔习性和文徵明隶书的笔触特点以及董其昌的书法意蕴,几乎无一合处,仅以画笔而言,其水平与时下老年大学书画班学员相差无几,且诸多御印也系伪刻,据此,笔者认为《赤壁图赋卷》也是一件存疑作品。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书画将会是新的亮点”之说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拍卖市场古代书画也将是新的陷阱,可能也是每一个收藏者、投资者不得不正视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