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依托吴地碧螺春茶文化为情境,构思设计一堂高三复习课“物质的检验”,并通过对该课的教学构思及特点的分析,说明如何将地域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化学课堂教学中,在不冲淡课堂教学主题的前提下,让学生深切感受吴文化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吴文化;化学研究;预处理;物质的检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和特点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真、全、辨、新。
1.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2.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物质的检验”这一知识点全面展开
(1)知识点阐述的系统全面化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植物成分检验的流程包括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步骤。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2)物质检验对象和物质检验方法的全面化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3. 课堂教学重点概念利用辨析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4. 课堂教学设计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稳中求新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2] 徐保国.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3] 顾雄毅,戴迎春. 茶多酚——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J].化学世界,2006,(3)
关键词:吴文化;化学研究;预处理;物质的检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11-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04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吴文化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吴文化蕴含的丰富的地理、人文、科技等文化资源都是非常难得的教育资源。吴文化本身源于吴地人民的智慧与传承,为他们所熟知,并且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所以,吴文化地区的教育教学倡导将吴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融入教学中,地域文化资源对于学生有一种亲切感,是能够充分激起学生的认知共鸣的。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在苏州的不断推进,吴文化资源不断的被用来开发成校本课程,或是作为新授课知识点引入的素材,而鲜少真正将这些资源贯穿在课堂教学中,让吴文化真正走入课堂。科技文化资源尤其如此。
以吴文化资源中丰富的化学资源为例,像吴地的冶金工艺、御窑金砖的烧制工艺发展、苏州丝绸的制作工艺等,都蕴含丰富的化学教学资源。教师们往往只是在讲到金属冶炼的时候,会顺便讲一下苏州历史上有名的干将莫邪剑,在讲到硅酸盐材料时会提到苏州非常著名的御窑金砖,或在讲到蛋白质的鉴别时会说起苏州的丝绸,这样的点到即止旨在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不能让吴文化中的化学资源真正融入到地方课堂教学中。
或许会有人提出质疑,在常规课堂教学中如果将吴文化资源过多融入,势必会冲淡教学主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将一堂教学课变为了校本课。其实,要将吴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到课堂中,让课堂教学目标在吴文化情境下圆满完成,既不冲淡主题,又能让当地学生感受到浓浓的吴文化情境,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在对教学构思和设计时把握几点:一是对课堂教学目标和吴文化相关资源契合点的深入揣摩、二是对学生主体所掌握知识的很好把握、三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与高三化学“物质的检验”这一复习知识点巧妙融合,设计了一堂高三复习课——《茶文化与化学》。力求在课堂教学中能将吴文化与高三复习课相融合,打造一堂高效、系统而生动的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地方文化教学发展理念的课。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构思与特色来进行阐述。
二、教学设计前的思考
“物质的检验”是在进行化学研究时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而化学研究最终会落实到生产和生活的实际上,这也正是目前高考命题的热点,即:考查学生在实验室流程、工业流程情境中对物质(定性、定量)研究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将这一知识点与生产生活实际关联起来呢?在进行教学设计前,我思考了以下几点:
1. 要将知识点与生活生产实际关联起来,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以点概面,由具体到概括的讲解该知识点涉及的一类题的解决方法。
2.如何能将吴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到教学中去,在不冲淡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既能传授化学知识和技能,又能让学生领略吴文化的科技之美,让枯燥的高三复习课成为一种文化享受。
三、课堂教学设计的构思和特点
鉴于上述两点考虑,我选择了吴文化中的“碧螺春茶文化”作为教学资源来设计这堂复习课。整个课堂教学力求突出四个优点:真、全、辨、新。
1. 课堂教学过程依托于茶文化呈现真实的情境
整节课在茶文化这一真实的情境下展开。由苏州碧螺春茶文化的简单概述开始,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碧螺春茶文化的化学奥秘。从化学角度来研究茶文化,就是要对茶叶成分进行研究,从科学的角度理解茶叶成分与养生保健的关系。整节课围绕这一主题展开。
对物质成分研究的过程包括预处理和物质成分检验两大步。这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在讲解预处理这个概念时,我并没有以下定义的方式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预处理,以及怎样预处理,而是围绕茶文化情境,由泡茶工艺来引出。
由茶文化概述引入碧螺春独特的泡茶工艺,并在此设置了一个由教师展示的真实的泡茶环节,在展示过程中,突出泡茶的步骤,在泡茶赏茶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解预处理的原理:泡茶的过程就是一个用水溶解茶叶中营养成分的过程,在化学工艺流程上叫“浸取”或“固液萃取”,就是利用溶剂分离固体混合物中的可溶组分和残渣的操作。用热水泡茶是为了把能溶于热水的有机成分提取出来,一杯茶可以多次冲泡,也是利用了少量多次萃取的操作。从泡茶品茶的整个过程看,上述步骤就如同一个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后续的饮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利用泡茶工艺展示,将“浸取”这个预处理操作很自然的阐明,并由点及面的将泡茶的过程衍伸到一类物质检验的化学工艺流程的预处理过程,为接下来讲解物质研究的一般方法打下了基础。整个过程真实自然,比起空洞的下定义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品茶的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真切的感受茶香、茶色,简单了解了碧螺春茶作为绿茶的一道独特的炒制工艺——高温杀青的原理,即:防止茶多酚氧化。激发了学生对茶叶成分研究的兴趣。在理解预处理这一概念后,由茶香茶色这一真实情境,很自然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茶叶成分的课堂环节中。
2. 课堂教学内容围绕“物质的检验”这一知识点全面展开
(1)知识点阐述的系统全面化
在具体对茶叶成分检验前,先针对植物成分检验的一般流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讲解。
植物成分检验的流程包括预处理和成分检验两个步骤。 首先要针对植物中有机物和无机物两类不同的成分采用不同的预处理方式。对有机物成分要选择对应的溶剂(如有机溶剂、热水、冷水等)直接液浸处理。而对于无机成分的研究,则要先通过灼烧植物去除有机物成分的干扰,再采用液浸的方式来预处理。通过预处理,使所研究成分溶解在溶剂中,方便接下来的检验工作。
然后就是对成分的检验。成分的检验是通过化学实验来实现的,所以要遵循三个原则:简便、明显、干扰少。
通过以上的系统讲解,向学生全面展示了植物成分研究的一般方法,为接下来的课堂研究活动打下基础。
(2)物质检验对象和物质检验方法的全面化
在对茶叶成分进行检验这一课堂环节,有条理地设计了多组实验,包括:有机物质的检验和性质研究——茶多酚的检验、茶多酚的抗氧化性;无机物质的检验——茶叶中钙元素和铁元素的检验。既有有机物的检验又有无机物的检验。
在多组课堂实验中大多数都是定性试验,但也有如浓茶水pH值检测的定量试验。
同时在实验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传统实验方式但也用到了如电子pH计这样的新式实验用具。
可以说对于茶叶成分检验所设计的多组实验,真正做到了系统全面,充分考虑到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实验操作的目的。
3. 课堂教学重点概念利用辨析的方式使学生建立健全的知识体系
高三复习是一个健全和拓宽学生知识面的过程。所以在复习时,除了要紧紧围绕复习重点展开教学,还要不失时机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多次利用多个概念的辨析来呈现教学重难点知识,并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努力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到茶水因富含茶多酚、鞣酸等物质而呈弱酸性时,将茶水的弱酸性和茶叶是碱性食品这两个概念进行辨析,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学生掌握这两个看似矛盾但却统一的概念,拓宽学生知识面,深化记忆。
又如进行茶多酚的检验时,在了解茶多酚含有多个酚羟基官能团结构的基础上,由学生提出多个检验茶多酚的方法,像用三氯化铁溶液进行颜色反应、用浓溴水进行沉淀反应等,并通过具体实验,验证两种实验方式的优劣,培养学生由物质结构推断检验手段,由具体实验操作优劣比较得出最佳实验方案的化学研究思维,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
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检验无机物和有机物预处理方式的辨析,使学生能系统地把握教学的重点。
4. 课堂教学设计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稳中求新
可以说,整节课虽然是一堂高三复习课,但是由于和吴文化资源的相互融合,所以呈现出角度创新,意境清新的特色,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一堂课理论讲述与实验研究相结合,书本知识和课外知识相碰撞,化学原理分析与碧螺春茶文化养生相交织,让学生在高效、生动的接收知识的同时又感受到了浓浓的吴文化魅力,这样的一堂课应该是契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
本节课利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例举茶叶中部分物质的检验来复习物质检验流程和具体操作,相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物质检验的方法可以在今后的相关流程题中灵活运用。
吴文化的发展一定离不开科学文化的支持和助推,一种文化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才能感受到它的精髓所在,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想把吴文化真正融入进去,就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去了解它,让吴文化资源真正为我们所用,同时也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层地了解吴文化,使这种文化更好 地造福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夏志芳. 地域文化·课程开发 [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2
[2] 徐保国. 吴文化的根基与文脉[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1
[3] 顾雄毅,戴迎春. 茶多酚——茶叶化学研究的新领域[J].化学世界,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