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一个意图成为优秀记者的人而言,所需要的是激情与冷静。激情和冷静本身是一组矛盾,它们既是感性和理性的两个较好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能是导致采访活动成败的原因,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控制和熟练运用这这两种情绪。
关键词:记者 采访 激情 冷静
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记者的成功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的人,一般的工作,都会形成一定的交往对象,所以他们可以采用一种对外表达或表现形式来应对。但是采访活动与采访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尤其是人物级别的复杂与人物心理的复杂,会使得思想反应慢,角色转换意识不强的记者很难适应。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一个意图成为优秀记者的人而言,所需要的是激情与冷静。激情和冷静本身是一组矛盾,它们既是感性和理性的两个较好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能是导致采访活动成败的原因,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控制和熟练运用这这两种情绪。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该有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来自责任心,可以来自荣誉感,可以来自正义感,也可以来自职业意识或是竞争意识。这种激情可以驱使记者深入各种环境,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报道新闻的最终目标。人们说,新闻稿“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它意味着记者要吃苦耐劳,以一双脚板把触角伸入社会每一个角落,采访、追踪、挖掘新闻材料;要不畏风险,奋不顾身地投入社会旋涡,去为党和人民代言;要善于攻坚、抢点,有连续作战的毅力等等,没有激情是很难做到、做好的。
记者要使自己有激情,一方面,要摆脱和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如疲劳心理、过敏心理、自卑心理、固执心理,要使自己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要有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位优秀记者在他的笔记中写道:递交申请书以后的一个月的实习是最重要的,那关系到一个月以后是否能够转正或是一个月的努力是否将付诸东流。实习的一个月里最重要的莫过于虚心接受指导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和一同实习的伙伴们之间的交流。转正以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写作的内容开始由城外逸事向城内新闻靠拢,开始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向居民间大事转变。写的时候要注意实事求是、用语措词要把握分寸,必须秉持的万能公式是:打死我也不抄袭!当然,有些好的片字段语参考一下不完全照搬可以稍微钻个空子,但原则是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不管官方的立场如何,永远是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为大多数人讲话,因为自己就是普通民众的一部分,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站在他们那一边。当然官方的领导是为广大民众着想的,我也会全力支持。作为一个记者,最大的责任当属职业道德摆放在第一位,文章的好坏倒是其次。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功过千秋,自有评论。透过这个记者日记似的真诚描叙,我想用新闻理论知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结论,但是无不看出的是当中的用心与努力,这便是我想要突出的记者当如何具备激情的关键。
激情是要有的,也是成功采访工作所必要的,但是,出色的新闻活动,不能让记者的个人激情盖过新闻事实及其本身的吸引力。有这么一段评论:按照常理,当杨利伟出现时,主持人完全可以这样跟身边的专家交流:“这次杨利伟没有参加神舟六号飞行航天员乘组选拔,目前他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负责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工作。那么今天杨利伟的工作内容有哪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提问,然而白岩松显然不满足这些,他是个大牌主持人,是一个几乎全知全能型的主持人,怎么可能问一些很浅的问题!白岩松的词句往往是意味深长,听他说话是一种快乐,他绝对是最好的演说家,他把中国汉语的韵味发挥得最好,他对词藻的玩味无与伦比——然而,这除了说明他极具表演天赋或者叫口才很好外,还能说明什么?新闻主持难道最需要表演天赋么?如果是那样,王刚、张铁林来做新闻主持,是不是会更优秀?如果新闻本身被主持人的光芒所掩盖,那么新闻的内容还有何意义?一个不在乎新闻内容的节目还是新闻节目么?这段话虽然是评论主持人白岩松的,但我觉得这在对记者控制激情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些有激情,善于快作的记者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无论什么新闻,都能让他说得有声有色。习惯于用华丽的词藻、排比的句式、澎湃的激情来表明他的文采,但是他却总是把本来应该成为主角的具体新闻事件当成配角,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他的解说,并陶醉于那些让人激动的句子,却总是记不住这些事件当中的真实原因和内容”,这是有悖于新闻事业的的使命:“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的。
协调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便是冷静。如果说激情是带着责任去感知,那么冷静是带着自制去思维。冷静就是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能够不忘身份、良知与责任,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困难,能够巧妙进行角色转化。
不忘身份、良知与责任要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摆脱一些破坏新闻使命的心理。比如说“心理势差”: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慈祥,无论记者自己多大年龄、什么级别,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即使记者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地采访,但只要不离开长辈身边,这种微妙心理就不容易消失;当一个记者采访一位领导人(尤其是自己崇敬的领袖或自己直接、间接的上司们),无论对方说话多么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说话时常常拘束,不敢放肆一点,往往搞得自己十分苦恼;当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权威、名人时,也常常要么会为他们所吸引、左右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要么会出现采访平常人所没有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干过多年采访工作的记者的话说:“那些出类拔萃之辈就其本性而言,具一种超凡的魅力,这种魅力即使不是不可抵抗,也是令人陶醉的。记者很容易受其影响,成为他们的朋友,为他们护短,对他们怀有温情——这样就会破坏采访。”
许多记者在顺境当中,能够自如地处理各种问题,但如果碰到紧急情况或复杂情况,他们就会乱了方寸。这是不冷静的表现。其实,一旦冷静下来,记者就会发现,只要意识没有混乱,即使碰到复杂的情况,依照基本功,也能随机应变。劳动心理学认为:“在活动的极端条件下,人的行为是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反应和结果。”采访中的紧张时刻、危险时刻和这种有心理势差的时刻都是“活动的极端条件下”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能排除压力,是记者平时准备与必要的心理训练的结果。一个训练有素的记者即使是在心理势差的威力下,其抗压系数仍然是很高的。所以记者在平时就要掌握好扎实的基本功,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冷静下来,集中精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就是要能够自觉地运用角色转换。为得到被采访者对象的信任,获取全方位的有效信息,采访者应善于将自己的角色与被采访对象同化。许多记者成功的采访就是因为善于及时进行角色调整。如为透视中国城市中乞丐群体的生存状态,2002年武汉《楚天都市报》副主编、记者占才强,《人才信息周刊》记者高汉民辞去自己热爱的工作,乔装打扮潜入乞丐堆,历时四十天,获取第一首资料,写成一部长篇记实文学《卧底当代丐帮》,在此过程中就实现了记者与乞丐角色的转换。
当然,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还应该具备一些其它的情感与理性上的素质,如坚强的意志,了解读者等,但一个有激情去实践和能冷静来思考的记者足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
参考文献:
[1]李黎明. 新闻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徐维明.优秀记者[J].九城日报网.
[3]申凡.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J].新闻论坛,2001年第4期.
[4]《东方时空》收视率一路下滑,败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新闻网.
[5]记者的角色转化问题[J].网络.
关键词:记者 采访 激情 冷静
采访活动中采访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给记者的成功提出了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的人,一般的工作,都会形成一定的交往对象,所以他们可以采用一种对外表达或表现形式来应对。但是采访活动与采访对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尤其是人物级别的复杂与人物心理的复杂,会使得思想反应慢,角色转换意识不强的记者很难适应。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一个意图成为优秀记者的人而言,所需要的是激情与冷静。激情和冷静本身是一组矛盾,它们既是感性和理性的两个较好的表现形式,同时也可能是导致采访活动成败的原因,关键在于记者能否控制和熟练运用这这两种情绪。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应该有激情。这种激情可以来自责任心,可以来自荣誉感,可以来自正义感,也可以来自职业意识或是竞争意识。这种激情可以驱使记者深入各种环境,克服各种困难,从而达到报道新闻的最终目标。人们说,新闻稿“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它意味着记者要吃苦耐劳,以一双脚板把触角伸入社会每一个角落,采访、追踪、挖掘新闻材料;要不畏风险,奋不顾身地投入社会旋涡,去为党和人民代言;要善于攻坚、抢点,有连续作战的毅力等等,没有激情是很难做到、做好的。
记者要使自己有激情,一方面,要摆脱和克服一些心理障碍,如疲劳心理、过敏心理、自卑心理、固执心理,要使自己在行为过程中具有独立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力。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积极向上的动机,要有对新闻事业的热爱,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位优秀记者在他的笔记中写道:递交申请书以后的一个月的实习是最重要的,那关系到一个月以后是否能够转正或是一个月的努力是否将付诸东流。实习的一个月里最重要的莫过于虚心接受指导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和一同实习的伙伴们之间的交流。转正以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写作的内容开始由城外逸事向城内新闻靠拢,开始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向居民间大事转变。写的时候要注意实事求是、用语措词要把握分寸,必须秉持的万能公式是:打死我也不抄袭!当然,有些好的片字段语参考一下不完全照搬可以稍微钻个空子,但原则是必须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想。不管官方的立场如何,永远是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为大多数人讲话,因为自己就是普通民众的一部分,只要是正确的,就一定会站在他们那一边。当然官方的领导是为广大民众着想的,我也会全力支持。作为一个记者,最大的责任当属职业道德摆放在第一位,文章的好坏倒是其次。有道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功过千秋,自有评论。透过这个记者日记似的真诚描叙,我想用新闻理论知识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结论,但是无不看出的是当中的用心与努力,这便是我想要突出的记者当如何具备激情的关键。
激情是要有的,也是成功采访工作所必要的,但是,出色的新闻活动,不能让记者的个人激情盖过新闻事实及其本身的吸引力。有这么一段评论:按照常理,当杨利伟出现时,主持人完全可以这样跟身边的专家交流:“这次杨利伟没有参加神舟六号飞行航天员乘组选拔,目前他担任航天员系统副总指挥,负责航天员的训练和选拔工作。那么今天杨利伟的工作内容有哪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提问,然而白岩松显然不满足这些,他是个大牌主持人,是一个几乎全知全能型的主持人,怎么可能问一些很浅的问题!白岩松的词句往往是意味深长,听他说话是一种快乐,他绝对是最好的演说家,他把中国汉语的韵味发挥得最好,他对词藻的玩味无与伦比——然而,这除了说明他极具表演天赋或者叫口才很好外,还能说明什么?新闻主持难道最需要表演天赋么?如果是那样,王刚、张铁林来做新闻主持,是不是会更优秀?如果新闻本身被主持人的光芒所掩盖,那么新闻的内容还有何意义?一个不在乎新闻内容的节目还是新闻节目么?这段话虽然是评论主持人白岩松的,但我觉得这在对记者控制激情方面,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一些有激情,善于快作的记者往往“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无论什么新闻,都能让他说得有声有色。习惯于用华丽的词藻、排比的句式、澎湃的激情来表明他的文采,但是他却总是把本来应该成为主角的具体新闻事件当成配角,我们总是习惯于关注他的解说,并陶醉于那些让人激动的句子,却总是记不住这些事件当中的真实原因和内容”,这是有悖于新闻事业的的使命:“民隐得以上达,君惠得以下逮,达内事于外,通外情于内”的。
协调这一问题的最佳方式便是冷静。如果说激情是带着责任去感知,那么冷静是带着自制去思维。冷静就是要在各种复杂的情况下,能够不忘身份、良知与责任,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解决困难,能够巧妙进行角色转化。
不忘身份、良知与责任要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摆脱一些破坏新闻使命的心理。比如说“心理势差”:当记者去采访一位长辈时,无论对方多么慈祥,无论记者自己多大年龄、什么级别,一到长辈身边就会身不由己地产生出一种晚辈的恭顺心理,即使记者不愿意这样,即使记者意识到这样会影响客观地采访,但只要不离开长辈身边,这种微妙心理就不容易消失;当一个记者采访一位领导人(尤其是自己崇敬的领袖或自己直接、间接的上司们),无论对方说话多么随和、轻松,记者无形中总能感到对方“不严而威”,心理上总会有点压抑,说话时常常拘束,不敢放肆一点,往往搞得自己十分苦恼;当一个记者去采访一个权威、名人时,也常常要么会为他们所吸引、左右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要么会出现采访平常人所没有的紧张情绪,往往在整个谈话中都不能放松下来……美国出版的新闻书《采访技巧》中曾引用一个干过多年采访工作的记者的话说:“那些出类拔萃之辈就其本性而言,具一种超凡的魅力,这种魅力即使不是不可抵抗,也是令人陶醉的。记者很容易受其影响,成为他们的朋友,为他们护短,对他们怀有温情——这样就会破坏采访。”
许多记者在顺境当中,能够自如地处理各种问题,但如果碰到紧急情况或复杂情况,他们就会乱了方寸。这是不冷静的表现。其实,一旦冷静下来,记者就会发现,只要意识没有混乱,即使碰到复杂的情况,依照基本功,也能随机应变。劳动心理学认为:“在活动的极端条件下,人的行为是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的反应和结果。”采访中的紧张时刻、危险时刻和这种有心理势差的时刻都是“活动的极端条件下”的情况,在这些情况下能排除压力,是记者平时准备与必要的心理训练的结果。一个训练有素的记者即使是在心理势差的威力下,其抗压系数仍然是很高的。所以记者在平时就要掌握好扎实的基本功,在遇到特殊情况时能够冷静下来,集中精力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后,就是要能够自觉地运用角色转换。为得到被采访者对象的信任,获取全方位的有效信息,采访者应善于将自己的角色与被采访对象同化。许多记者成功的采访就是因为善于及时进行角色调整。如为透视中国城市中乞丐群体的生存状态,2002年武汉《楚天都市报》副主编、记者占才强,《人才信息周刊》记者高汉民辞去自己热爱的工作,乔装打扮潜入乞丐堆,历时四十天,获取第一首资料,写成一部长篇记实文学《卧底当代丐帮》,在此过程中就实现了记者与乞丐角色的转换。
当然,记者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还应该具备一些其它的情感与理性上的素质,如坚强的意志,了解读者等,但一个有激情去实践和能冷静来思考的记者足以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
参考文献:
[1]李黎明. 新闻心理学[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徐维明.优秀记者[J].九城日报网.
[3]申凡.试析记者采访中的心理势差[J].新闻论坛,2001年第4期.
[4]《东方时空》收视率一路下滑,败在白岩松?中央电视台新闻网.
[5]记者的角色转化问题[J].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