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888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思维因素,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剖析,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逻辑性,提高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肯定某种独特思维。思想品德课是学校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学校德育教学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小学阶段,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观察生活、思考问题、评价社会现实、判别各种行为的能力较低。下面笔者就思想品德课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略谈一些见解。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 教学 实效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担负起更大的管理责任。通过对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的观察和思考,发现在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关系以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Ⅱ向着思想品德课实效性的发挥,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加强教师培训
  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不断总结经验,以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为学之道,师资为本”。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他们的认识、观念和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学成效的高低。因此,加强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学实效的重要环节。提高理论素养,转变教育观念。通过开展培训,使教师接触前沿的教育理论,并为其提供现实的对接土壤,使教师在思考中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现实地贯通、交融,以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人格是伟大的教育力量。小学生知识、经验少,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通过培训,使教师深刻认识其人格本身的教育魅力,自觉提高其德性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重为人师表,克服来自自身性格、气质等方面的不良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移默化的正向影响。
  总结经验,加强反思。林崇德教授认为:优秀教师一教育过程+反思。当教师能够真正对自己的教学工作做经常性的反思时,教学工作的改进就有了可能,教师素养的提高也就有了经常性的动力。
  二、开展调查研究
  鉴于教材内容的相对滞后性,教材形式的统一性,不同地域社会生活实际的差异性、复杂性,家庭背景的差异性,学生品德发展的多样性及品德多维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教师对教材、学生、社会生活实际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首先,研究教材。教师必须深入而完整地研究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的主旨精神,挖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教育资源,打通教材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的通道,思考符合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内容呈现形式。
  第二,研究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学生现有的思想品德状况是教学的重要前提。首先,以发展的眼光,而不是求全、苛求的思维审视学生。其二,对学生作全面的研究,努力发现学生现有品德发展中的积极、肯定的方面,并给与充分的理解、尊重。其三,以班级、学校、家庭、社会为整体背景,追寻制约学生品德发展问题的原因。其四,综合运用多条途径,防止仅凭某一现象或学生言辞形成错误或较大偏差的认识。其五,以教学要求为指导展开有针对性的研究。
  第三,研究社会生活实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搜集和积累各种外部信息,调查研究当前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实际,做到厚积薄发、有的放矢。
  三、建立平等、复合的师生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教育与其他行业的最大不同,在于其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而不是可随意摆布的物。教师的年龄优势不能绝对肯定成人的道德水平一定比儿童高。同样,知识经验的丰富并不必然使得教师越来越接近生活的顶峰。人格平等是任何形式的德育中师生关系的基础。
  因此,思想品德课上的师生交往应是平等的对话、探讨和引导,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平等交往的基础和前提。有效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当是教师的价值引导和学生品德的自主构建的统一。
  真正确立师生之问的平等关系,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我们有必要先对品德教学过程最普遍、最简单的师生交往作一简要剖析。从教学的方向上来说,可分为教和学。在教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进行品德知识的传递是主要的,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知识、以情感为主的教师态度是中介媒体。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品德知识是客体,教师的教学活动、教师自身等是中介媒体。从教学的作用力上讲,教师和学生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作用力,只不过表现形式和大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从教学的维度上讲,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个体整个人格的相互对撞,它是多维的,而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交流和学习。需要指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一个多面体,任何教和学的划分都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存在单独的教或学的一个过程,也不存在先或后的关系,正因为如此,多维性的影响是必然的。
  弘扬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快乐。引导与培养学生的需要。使学生在感性愉悦和理性发展上达到统一。
  四、教学向现实生活的开放
  教学内容向生活开放。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跳出完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的“静态”怪圈,为品德的内化提供现实、生动、可接受性的载体,凸现生活的时代特征。从时间上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现在”,与学生的时代合拍,而不是徘徊在遥远的过去。从空间上向学生贴近,贴近他们实实在在的体验、感觉。
  教学要求向生活开放。真正具有影响力的教学要求必须建立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其道德发展水平的现实联系。教学要求向生活开放体现于教学要求的具体性和层次性。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和具体性决定了教学要求的具体性。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品德发展水平提出教学要求,利于小学生理解把握、操作和执行。教学要求的层次性,是对教学要求向生活
  开放的另一面。不同班级和同一班级的不同学生其品德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而用同一标准、同一规范要求他们,对于品德发展水平较高的学生,起不到引导、提升的作用,容易形成他们对思想品德课兴趣的丧失;对于品德发展水平较低的学生,则又不是他们努力可以达到的,容易造成自信心的丧失。因此,教学要求应遵循统一性和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随着学生的发展,品德的各个维度、各个发展层面的教学要求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学生才会感觉自然、真实、信服。
  五、丰富情感体验,重视情感培养
  品德心理学研究表明,品德结构是一种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整合结构。品德建构是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实现的。社会规范的学习,本质上是一种情感——体验式学习。朱小蔓教授认为:“我们确信一个人对某种价值认同、遵循,乃至于形成人格,虽然需要以一定的认知为条件,但根本上是一个人情感的变化、发展,包括内在情感素质与外在情感能力提升和增长的过程。”道德情感是道德知识内化为内心之“理”的催化剂,是培养道德信念的内在驱动力。脱离情感体验的单纯认知学习,极易造就夸夸其谈的“口头革命派”,也很难避免行为的功利性驱动。情感体验与培养不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结构中孤立存在的一个环节,而应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它具有无痕化的特征,能够形成学生稳定的品德心理背景,产生某种“偏爱”的态度,以直觉的方式定向行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情知交融,使学生处于一种暖洋洋的氛围中。教师积极期望是对学生的真切关注,是能唤起学生情绪,使之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同时,双方良好的情绪互动,不但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也丰富和加深了学生情感体验,有利于小学生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其他文献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数学下册。  二、教材简析  本单元接触运算定律,并且要会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运算中进行简便计算的两种主要理论依据,是学生正确、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思维素质,掌握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今后的简便计算和计算速度。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加法计算和验算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内容。而加法交换律又是运算定律中最基本的知识。所以要引导学生努力
好的导入如磁铁,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数学课堂导入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总之数学教学的开场白是为整个课堂教学做铺垫,是为了让学生“收心”,为了解决问题而来的。巧妙创设课堂导入,有助于构建数学教学的愉悦平台,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反之数学书本上的许多概念、公式往往都很抽象难懂,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仔细听、认真看
本文以开关为例,首先分析了开关的结构和成型工艺,运用moldflow软件确定最佳浇口位置,分析了开关注塑成型过程的填充时间,熔接线和体积收缩率,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注射工艺参数进行优
目的:探讨黄芪甲苷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H9C2心肌细胞损伤模型存活率及维生素D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正常生长的细胞,用80μmol·L-1的异丙肾上腺素(isoproterenol,ISO)
<正>"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要克服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实践、努力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强化自己的水平。要想上好课、教
【摘 要】班级德育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所有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不断创新,寻找规律,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新方法。  【关键词】德育工作 班级管理 班主任  小学是人的性格逐渐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为人的一生打下基础。班主任在小学教育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小学班主任必须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掌握德育工作的理论及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模式。  一、小学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