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流放地》无疑是卡夫卡的天才之作。他把一个纷乱的时代撕裂,将其本质暴漏给读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而军官的形象尤其让人无法忘怀。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品中军官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重新解读军官的形象,以期对卡夫卡异化的小说世界获得一个整体的理性认识。
【关键词】在流放地;军官;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82-1.5
毫无疑问,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一位作家,诚如英国诗人奥登所言:“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①因此,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卡夫卡都是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一直以来,小说《在流放地》都吸引着无数读者和评论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着眼点大都在于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方面,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机器时代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但是很少有人专门分析研究小说中个体的形象。那么本文便从个体角度出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在流放地》中的军官形象。
一、权力的膜拜者
在人类永恒的生存处境中,对权力的膜拜与刑罚无处不在。
读罢全文,可以肯定的说,小说中的军官对于刑罚是尤为热衷的。但是惩罚别人就意味着对自身权力的拥护与肯定,因此,在本文中,军官无异于一个阴谋家,在维护腐朽的大机器惩罚制度的同时,谋求权力的升级与扩大化。
首先,小说开篇便写到军官带旅行家“参观一个不服从上级,侮辱上级,因而被判处死刑的士兵的处决”。②这显然是军官对权力的推崇的最直接的证明。而相对而言,对犯此罪责的士兵的惩罚方式则更能彰显这一主题。我们知道,这个士兵的背部要刺上“尊重上级”四字,显然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行为,而我们的军官却乐此不疲。而这四个字内涵当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士兵所犯的戒律是“尊敬你的上级”,德国学者赫伯特·克拉夫特就曾说过,“这句话,是一个戒律,但并非上帝的戒律,它要求大家承认社会等级制度,从而把统治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③那么,流放地的戒律也便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我们都学过政治,我们知道,法律是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在本文中,士兵触犯了戒律,也便触犯了统治阶级即军官的利益,是对权威的极大挑战,而军官对士兵的公开惩罚则是对戒律的最有力维护,自然也通过这种方式使军官的权力得以彰显,达到刑罚与权力的共谋。
二、灵魂上的孤独者
读罢整篇文章,最初的感觉便是我整个作品中几乎没有一直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形象,反而是一些各种被命运、被时代摆布的跳梁小丑式的人物在上蹿下跳,上演着一幕幕的闹剧,诠释着各自命运的乖蹇。
军官对已故的将军有着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的色彩,作为在将军死后唯一的信徒,他的身上带有着一种浓重地被自身预设的孤独感和使命感。譬如:他把将军留下的设计图纸当作最珍贵的财产,而这些图纸,却不过是“许许多多线乱七八糟的交叉在一起,像迷宫一样,纸上布得密密麻麻,简直看不到还有空白”。④然而他却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无疑是非常固执而变态的。同时,他不能容忍这架“不同寻常的机器”、这项无与伦比地惩罚制度就此被废除,他对旅行家说“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人家对我当法官这件事快要发起攻击了”,而且“司令官的办公室里已经开过会,我是排斥在外的”。⑤这足以见得,军官在流放地中,几乎是一个被孤立的存在,他的异化的心理以及行为注定导致身边的都离他远去。所以旅行家的到来,无异于给了军官一个精神和灵魂上的安慰,甚至幻想旅行家就是接触他困境的神圣使者,这便使他对军官不厌其烦地介绍以及对往昔行刑场面的狂热追忆,通过“语言狂欢”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是一个疯子似的执拗和审慎。
卡夫卡指出:“人不能活着而不能没有一种对自己内心中不可毁灭的东西怀有持久的信仰。”哲学家马丁·布伯也认为:“人必信仰,不是笃信上帝便是崇拜偶像”。⑥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诸如偶像崇拜之类的伪信在人世间的肆虐横行,《在流放地》便是典型的代表。军官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但是使他赖以生存并妄想使其生命获得意义的信仰根本无法解救他的灵魂,反而因自己的伪信仰造成了自身荒诞可悲的人生。
三、专制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专制主义只存在于王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但是《在流放地》军官言行举止间的专制主义是格外明显的。
军官虽不是流放地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在士兵的惩罚方面却是唯一的决断者。他的指导原则是“对犯罪毋庸置疑”,用他的话来说“新上任的那位当然想露出想干涉我的判决的意思,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是被我顶了回去”。这种判决上的专制显而易见,而军官维护旧秩序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从小说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军官对罪行的判处既充满了谬论,又是毋庸置疑的。譬如:旅行家问军官:“他知道自己的判决吗?”军官说:“不知道,他根本没有必要知道,他会从自己身上得知的。”旅行家又问:“不过他一定要知道自己被判决了?”军官回答:“这他也不知道。”旅行家最后问:“那么他也无从知道他最后的辩护是否有用了?”军官说:“他根本没有机会提出辩护。”⑦此处不难看出,流放地上完全无法律可言,士兵近乎处于一种没有自由与人权的地位。军官亦可肆意施行他的“淫威”与“暴政”。当然,《在流放地》写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封建社会,但是我们却能通过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洗脑了的军官的荒诞行为的勾勒,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残留的专制主义的深刻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军官的专制判决与士兵的麻木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在作者的笔下,犯了罪的士兵通常“现出一副蠢相,张着大嘴,头发蓬松,脸上现出迷惘的神情……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个罪犯都很像一条听话的狗”。⑧他们近乎处于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状态,出色地演绎着封建君主时代的逆来顺受的“顺民”角色,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的“看客”形象,而这种表现恰恰助长了军官的专制气焰,以至于罪犯丝毫不知道军官对自己的判决,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我想这也正是卡夫卡异化的人性观的体现。
四、结语
《在流放地》“常常被认为是反映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忍、固执和愚蠢,或者反映了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⑨然而作品中很多细节描写也蕴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意义,“在流放地”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部分,但却因为喻指了整个世界的真实状况。
当然,军官在小说史作为一个统治阶级身份出现的,然而其身上却也充满了这种无意识的特征。他的固执,他的愚蠢,他的麻木恰是整个时代同他一样的统治群体的典型代表。他是可恶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的身上充满着荒诞地思想,又充斥着人性的悖论。在流放地上,他犹如一个蹩脚的舞者,以拙劣的舞步上演着一幕幕滑稽可笑的独舞,用坚持的倔犟,坚守的固执诠释自身扭曲的人性,折射整个社会层面的悲哀。我想他的结局虽然让人怜悯,却也是他的最好的结局。他的死亡不是个体的死亡,而是他所代表的整个群体的势力注定走向灭亡。卡夫卡唤起了人们思考自身命运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伟大的。
【注释】
①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④⑤⑦⑧余匡复:《卡夫卡荒诞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③〔德〕赫伯特·克拉夫特,唐文平译:《卡夫卡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⑥倪萍:《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沧桑》2010年4月28日。
⑨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徐璐: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
【关键词】在流放地;军官;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1-0082-1.5
毫无疑问,卡夫卡是20世纪最具时代特征的一位作家,诚如英国诗人奥登所言:“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①因此,无论从何种意义上说,卡夫卡都是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第一位重要人物。
一直以来,小说《在流放地》都吸引着无数读者和评论家。但是大多数学者的着眼点大都在于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方面,当然也有一些人从机器时代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但是很少有人专门分析研究小说中个体的形象。那么本文便从个体角度出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解读《在流放地》中的军官形象。
一、权力的膜拜者
在人类永恒的生存处境中,对权力的膜拜与刑罚无处不在。
读罢全文,可以肯定的说,小说中的军官对于刑罚是尤为热衷的。但是惩罚别人就意味着对自身权力的拥护与肯定,因此,在本文中,军官无异于一个阴谋家,在维护腐朽的大机器惩罚制度的同时,谋求权力的升级与扩大化。
首先,小说开篇便写到军官带旅行家“参观一个不服从上级,侮辱上级,因而被判处死刑的士兵的处决”。②这显然是军官对权力的推崇的最直接的证明。而相对而言,对犯此罪责的士兵的惩罚方式则更能彰显这一主题。我们知道,这个士兵的背部要刺上“尊重上级”四字,显然这是一个极其荒诞的行为,而我们的军官却乐此不疲。而这四个字内涵当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士兵所犯的戒律是“尊敬你的上级”,德国学者赫伯特·克拉夫特就曾说过,“这句话,是一个戒律,但并非上帝的戒律,它要求大家承认社会等级制度,从而把统治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③那么,流放地的戒律也便相当于现实世界中的法律。我们都学过政治,我们知道,法律是国家占统治地位的统治阶级利益的体现。在本文中,士兵触犯了戒律,也便触犯了统治阶级即军官的利益,是对权威的极大挑战,而军官对士兵的公开惩罚则是对戒律的最有力维护,自然也通过这种方式使军官的权力得以彰显,达到刑罚与权力的共谋。
二、灵魂上的孤独者
读罢整篇文章,最初的感觉便是我整个作品中几乎没有一直拥有独立人格的“人”的形象,反而是一些各种被命运、被时代摆布的跳梁小丑式的人物在上蹿下跳,上演着一幕幕的闹剧,诠释着各自命运的乖蹇。
军官对已故的将军有着根深蒂固的偶像崇拜的色彩,作为在将军死后唯一的信徒,他的身上带有着一种浓重地被自身预设的孤独感和使命感。譬如:他把将军留下的设计图纸当作最珍贵的财产,而这些图纸,却不过是“许许多多线乱七八糟的交叉在一起,像迷宫一样,纸上布得密密麻麻,简直看不到还有空白”。④然而他却能看得一清二楚,这无疑是非常固执而变态的。同时,他不能容忍这架“不同寻常的机器”、这项无与伦比地惩罚制度就此被废除,他对旅行家说“时间已经很紧迫了,人家对我当法官这件事快要发起攻击了”,而且“司令官的办公室里已经开过会,我是排斥在外的”。⑤这足以见得,军官在流放地中,几乎是一个被孤立的存在,他的异化的心理以及行为注定导致身边的都离他远去。所以旅行家的到来,无异于给了军官一个精神和灵魂上的安慰,甚至幻想旅行家就是接触他困境的神圣使者,这便使他对军官不厌其烦地介绍以及对往昔行刑场面的狂热追忆,通过“语言狂欢”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是一个疯子似的执拗和审慎。
卡夫卡指出:“人不能活着而不能没有一种对自己内心中不可毁灭的东西怀有持久的信仰。”哲学家马丁·布伯也认为:“人必信仰,不是笃信上帝便是崇拜偶像”。⑥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诸如偶像崇拜之类的伪信在人世间的肆虐横行,《在流放地》便是典型的代表。军官非常执着于自己的信仰,但是使他赖以生存并妄想使其生命获得意义的信仰根本无法解救他的灵魂,反而因自己的伪信仰造成了自身荒诞可悲的人生。
三、专制社会秩序的守护者
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专制主义只存在于王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时期,但是《在流放地》军官言行举止间的专制主义是格外明显的。
军官虽不是流放地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在士兵的惩罚方面却是唯一的决断者。他的指导原则是“对犯罪毋庸置疑”,用他的话来说“新上任的那位当然想露出想干涉我的判决的意思,可是到目前为止还是被我顶了回去”。这种判决上的专制显而易见,而军官维护旧秩序的决心也可见一斑。
从小说的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军官对罪行的判处既充满了谬论,又是毋庸置疑的。譬如:旅行家问军官:“他知道自己的判决吗?”军官说:“不知道,他根本没有必要知道,他会从自己身上得知的。”旅行家又问:“不过他一定要知道自己被判决了?”军官回答:“这他也不知道。”旅行家最后问:“那么他也无从知道他最后的辩护是否有用了?”军官说:“他根本没有机会提出辩护。”⑦此处不难看出,流放地上完全无法律可言,士兵近乎处于一种没有自由与人权的地位。军官亦可肆意施行他的“淫威”与“暴政”。当然,《在流放地》写的并不是某个具体的封建社会,但是我们却能通过作者对封建专制主义洗脑了的军官的荒诞行为的勾勒,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封建社会残留的专制主义的深刻批判。
值得一提的是,军官的专制判决与士兵的麻木是有着直接关系的。在作者的笔下,犯了罪的士兵通常“现出一副蠢相,张着大嘴,头发蓬松,脸上现出迷惘的神情……无论从哪方面看,这个罪犯都很像一条听话的狗”。⑧他们近乎处于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的状态,出色地演绎着封建君主时代的逆来顺受的“顺民”角色,一如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的“看客”形象,而这种表现恰恰助长了军官的专制气焰,以至于罪犯丝毫不知道军官对自己的判决,也心甘情愿地接受惩罚。我想这也正是卡夫卡异化的人性观的体现。
四、结语
《在流放地》“常常被认为是反映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忍、固执和愚蠢,或者反映了人性中最残忍、最原始的情感”,⑨然而作品中很多细节描写也蕴含着很多不为人知的意义,“在流放地”虽然只是一个微小的部分,但却因为喻指了整个世界的真实状况。
当然,军官在小说史作为一个统治阶级身份出现的,然而其身上却也充满了这种无意识的特征。他的固执,他的愚蠢,他的麻木恰是整个时代同他一样的统治群体的典型代表。他是可恶的,同时又是可怜的;他的身上充满着荒诞地思想,又充斥着人性的悖论。在流放地上,他犹如一个蹩脚的舞者,以拙劣的舞步上演着一幕幕滑稽可笑的独舞,用坚持的倔犟,坚守的固执诠释自身扭曲的人性,折射整个社会层面的悲哀。我想他的结局虽然让人怜悯,却也是他的最好的结局。他的死亡不是个体的死亡,而是他所代表的整个群体的势力注定走向灭亡。卡夫卡唤起了人们思考自身命运的思考,在这一点上无疑是伟大的。
【注释】
①袁可嘉:《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②④⑤⑦⑧余匡复:《卡夫卡荒诞小说》,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③〔德〕赫伯特·克拉夫特,唐文平译:《卡夫卡小说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⑥倪萍:《一出偶像崇拜的荒诞剧——关于卡夫卡的小说〈在流放地〉》,《沧桑》2010年4月28日。
⑨郑克鲁:《外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徐璐: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