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这一学科的知识有其具体性,包括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条件、过程、地位等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即每一社会、每一个国家的发展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独立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抓住重点 加深记忆 适时鼓励
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容易,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而“授人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交给了学生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上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典型历史故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又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到的将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否则就是凭空捏造。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学生基本上就会明白什么是分封制。如果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基础好的学生可把整段课文读下来,那么这样做对不对呢?当然对,否则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都不会忘记。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应给予及时评价,对于教新颖的观点应及时表扬,同时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二、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重要。例如在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明确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学会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四方面确定教材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抓住教材重点。
三、培养能力,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记能力,使学生养成将一个个零乱的历史知识点按其史学特征进行联系记忆的好习惯,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有关的历史现象作出积极反应,为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识记是学习这门课程的一種必备基本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必须借助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以加深记忆。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为何结果迥异呢?要回答这一题,必须寻找二者在个性与共性上的异同。首先,必须看到二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说明其目的相同;再次,必须看到二者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新式学堂,说明其内容相同。既然背景、目的、内容均有相同之处,为何会出现不同结果呢?细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中国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综观中日在近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找出其个性与共性,便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在找出异同点的基础之上分析产生不同原因,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不是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否则会变得枯燥无味,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与调动,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记忆,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四、善于评价,适时鼓励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加以评定。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与小结;其二,学生自我的检测与小结。
这样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来说,考核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种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内容,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配合检测、小结及学习中学生的进步表现,教师要适时鼓励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进行肯定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然,鼓励和表扬应适度,过多的表扬容易使学生自满、自骄,且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清,不利于良性发展。
总之,历史老师要上好历史课,做优秀的历史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是毕生的追求。总之,要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爱学习,乐学习,老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并把探索的好方法及时实施于教学。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张朋.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10).
[2]赵桂霞.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新校园:上旬刊,2012(4).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激发兴趣 抓住重点 加深记忆 适时鼓励
要上好初中历史课,可真不容易,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而“授人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看,“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习,才是交给了学生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步上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创设情境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历史课教学中,要为学生营造快乐、活泼的课堂氛围,采用典型历史故事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里所说的历史故事并不是随便选取一个故事就可以,而是要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兴趣、年龄特征及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故事,而且是耳熟能详的故事。在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故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运用相关理论,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教师加以总结。
如在讲述《三国鼎立》时,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歌,随后问学生: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渴望什么?你会帮助谁?为什么?导语的巧妙设计及构想,既有助于课堂教学,又是课堂创新的一种体现。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历史是有血有肉的,如果让学生身临其境,那么学到的将是书本上所没有的。当然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书本,否则就是凭空捏造。如讲述西周分封制时,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重现当时的情景,虽然表演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事先指导还是可行的。表演完了,不用教师讲,学生基本上就会明白什么是分封制。如果让学生看两遍书,然后提问什么是分封制,基础好的学生可把整段课文读下来,那么这样做对不对呢?当然对,否则教材就有问题,然而过后你要再问他什么是分封制,他保证回答不上来。而学生表演参与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学生都不会忘记。对学生参与后得出的结论应给予及时评价,对于教新颖的观点应及时表扬,同时要指出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真正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课堂教学气氛更活跃。
二、理清线索,抓住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多,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十分重要。例如在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近代史时,让学生明确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学会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四方面确定教材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习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能比较容易地抓住教材重点。
三、培养能力,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识记能力,使学生养成将一个个零乱的历史知识点按其史学特征进行联系记忆的好习惯,逐步学会利用所学知识对有关的历史现象作出积极反应,为增长学生的历史知识,进一步理解相关的历史现象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说,历史学科是一门记忆的学科,识记是学习这门课程的一種必备基本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异同,必须借助比较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以加深记忆。
例如: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都发生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但为何结果迥异呢?要回答这一题,必须寻找二者在个性与共性上的异同。首先,必须看到二者都是为了富国强兵,巩固统治,说明其目的相同;再次,必须看到二者都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建立了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军队和新式学堂,说明其内容相同。既然背景、目的、内容均有相同之处,为何会出现不同结果呢?细察日本明治维新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对封建制度进行全面冲击,获得成功,而中国洋务运动是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只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最终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而失败。综观中日在近代历史上的两次重大改革,找出其个性与共性,便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通过比较,学生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不平衡性,在找出异同点的基础之上分析产生不同原因,从而加深对各种历史事物的性质、特点的认识,形成准确而完整的概念,在头脑中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更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识记能力,不是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否则会变得枯燥无味,事倍功半。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活与调动,增强趣味性与可读性,提高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记忆,获得身临其境之感。
四、善于评价,适时鼓励
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需要通过检查和考核加以评定。这里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与小结;其二,学生自我的检测与小结。
这样可以起到鼓励和督促作用。对于学习认真和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来说,考核成绩可以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太认真的学生来说,检查的结果就是一种鞭策和督促,促使他们认真复习前一阶段所学内容,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配合检测、小结及学习中学生的进步表现,教师要适时鼓励和表扬。
这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进行肯定的一种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当然,鼓励和表扬应适度,过多的表扬容易使学生自满、自骄,且不能客观地评价自我,对于自身存在的缺陷认识不清,不利于良性发展。
总之,历史老师要上好历史课,做优秀的历史老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可以说是一门艺术,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和很高的素质,甚至是毕生的追求。总之,要调动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爱学习,乐学习,老师就要不断学习,提高知识水平,不断探索教学方式、方法,并把探索的好方法及时实施于教学。当我们满足了、自以为是的时候,就是我们止步不前、徘徊不进的时候,所以“能追无尽景,始是不凡人”,对历史教学完美境界的追求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张朋.如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2(10).
[2]赵桂霞.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新校园:上旬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