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唯一的听众》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单元课文主要以歌颂人们的美好心灵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真情为主题。这篇文章语言质朴、清新,没有华丽的语言修饰,但在作者平淡的语言中却能品出精彩,悟出真理。
一、读如诗般语言,品美好的心灵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咏体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指导品读老人语言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逐句品读,联系上下文解读,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以点拨和指导。
问题一:在作者失落、沮丧的时候,老教授怎样安慰、鼓励他的?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随机抛出问题:“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又说自己耳朵聋了?‘我’听了这样的话,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也许会说老人善意的谎言就是对作者的尊重与理解。这说明学生能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想要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悟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本进行理解。
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微妙地以一个美丽的谎言留住了“我”正欲“溜走”的脚步,也只有她才懂得想要克服“我”拉琴的心理障碍,就是要有一个会“听”的听众,有一个让“我”觉得心理安全的练琴环境,而“耳聋”就是最好的理由,她就这么心甘情愿地为了“我”而“聋”。老人不动声色地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默默鼓励我,帮我找回自信。
问题二:当作者缺失信心时,老教授又是怎样帮助他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以不同的方式激發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句话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点,也是调动学生阅读欲望的关键,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有了读书的欲望。老人的这句话很简单,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约定、一个慎重的承诺,这如诗一般的语言给了“我”无法言语的心灵触动,这“耳聋的老人”给了“我”敢于面对的勇气, 使“我”对自己有了信心,琴艺渐长,家人对“我”的态度因此而发生了转变,从此“我”每天练琴有了这样一位“唯一的听众。”
二、触温暖的眼神,悟智者的平静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得义”、“悟情”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感情激荡、悟情悟理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果说透过老人的语言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对作者的呵护、鼓励与尊重,那么文章对老人的神态描写更体现了她的良苦用心。文章中三次描写了老教授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教学时不但让学生会品读,还要会联想。所以,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当“我”沮丧地要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当“我”每天在小树林练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当“我”琴艺渐长,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
第一个“平静”掩盖着老妇人心里的不平静,她决定做我唯一的听众,说明她是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家;第二个“平静”中透露着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信任;第三个“平静”则是两个心灵在美妙音乐中的和谐。这种无声的鼓励,一直陪伴着“我”的不断进步,老教授的温暖眼神、默默无言,给了“我”坚持拉琴的勇气,也是她坚持不懈以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鼓励“我”成长的美好品格的最好见证。对“我”来说,老人亦师亦友,是改变“我”人生的最重要的人。当“我”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并明白她为“我”而“聋”的良苦用心后,那每一个清晨静静的陪伴,那平静如水的眼神,那发自真心的鼓励,那润物无声的引导,那每一次心意交融的沉醉,都化作深深的感激,融在这“唯一的听众”里。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通过挖掘教材,教师才能设计出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环节,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挖掘教材,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火花都被点燃起来,只有对教材进行了多角度的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高效。
一、读如诗般语言,品美好的心灵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反复吟咏体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去感悟,让学生通过阅读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指导品读老人语言时,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老人语言的句子,逐句品读,联系上下文解读,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悟。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给他们以点拨和指导。
问题一:在作者失落、沮丧的时候,老教授怎样安慰、鼓励他的?
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我随机抛出问题:“老人真的耳朵聋了吗?她为什么又说自己耳朵聋了?‘我’听了这样的话,又有怎样的心理变化?”
学生也许会说老人善意的谎言就是对作者的尊重与理解。这说明学生能抓住人物语言描写,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想要将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必须联系上下文进行悟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文本进行理解。
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老人微妙地以一个美丽的谎言留住了“我”正欲“溜走”的脚步,也只有她才懂得想要克服“我”拉琴的心理障碍,就是要有一个会“听”的听众,有一个让“我”觉得心理安全的练琴环境,而“耳聋”就是最好的理由,她就这么心甘情愿地为了“我”而“聋”。老人不动声色地用一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默默鼓励我,帮我找回自信。
问题二:当作者缺失信心时,老教授又是怎样帮助他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情感,以不同的方式激發学生阅读的兴趣。“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就在每天早晨。”这句话在文章中是一个转折点,也是调动学生阅读欲望的关键,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有了读书的欲望。老人的这句话很简单,却是一份沉甸甸的约定、一个慎重的承诺,这如诗一般的语言给了“我”无法言语的心灵触动,这“耳聋的老人”给了“我”敢于面对的勇气, 使“我”对自己有了信心,琴艺渐长,家人对“我”的态度因此而发生了转变,从此“我”每天练琴有了这样一位“唯一的听众。”
二、触温暖的眼神,悟智者的平静
阅读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因文得义、以文悟情的过程。学生就是在这“得义”、“悟情”的过程中,浮想联翩、感情激荡、悟情悟理与作者产生共鸣。
如果说透过老人的语言学生读懂了老教授对作者的呵护、鼓励与尊重,那么文章对老人的神态描写更体现了她的良苦用心。文章中三次描写了老教授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教学时不但让学生会品读,还要会联想。所以,在引导学生品读描写老人眼神的句子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当“我”沮丧地要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当“我”每天在小树林练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当“我”琴艺渐长,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好像在说什么?
第一个“平静”掩盖着老妇人心里的不平静,她决定做我唯一的听众,说明她是个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音乐家;第二个“平静”中透露着老妇人对“我”的鼓励和信任;第三个“平静”则是两个心灵在美妙音乐中的和谐。这种无声的鼓励,一直陪伴着“我”的不断进步,老教授的温暖眼神、默默无言,给了“我”坚持拉琴的勇气,也是她坚持不懈以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鼓励“我”成长的美好品格的最好见证。对“我”来说,老人亦师亦友,是改变“我”人生的最重要的人。当“我”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并明白她为“我”而“聋”的良苦用心后,那每一个清晨静静的陪伴,那平静如水的眼神,那发自真心的鼓励,那润物无声的引导,那每一次心意交融的沉醉,都化作深深的感激,融在这“唯一的听众”里。
研读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同时也是教师上好课的必要前提。通过挖掘教材,教师才能设计出触及学生心灵的教学环节,创设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挖掘教材,才能使学生的情感火花都被点燃起来,只有对教材进行了多角度的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有可能超越形式,摆脱模仿,进一步走向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