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亲情在暮色中闪亮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eitom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是人的一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家是维系亲情的纽带,是储藏亲情的港湾,值得我们去好好热爱。人,无论他身居何处,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孑身一人还是子孙满堂,只要心中有家,就会活得踏实。家是有人间烟火的地方,是人感觉最温暖的所在,时光在变,岁月在变,人们对亲情的渴望亘古不变,有一首歌这样唱道:“只要有个温馨的家,严寒酷暑都不怕,虽然它那么朴实无华,却是我们幸福的大厦。”亲情让人留念、让人怀想,诗人李少君的诗歌《傍晚》抓住喊父亲吃晚饭的美妙细节和瞬间感受,演绎着儿子对父亲的美好感情——
  傍晚,吃饭了
  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
  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
  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
  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
  喊声一停,夜色又围拢聚集了过来
  我喊父亲的声音
  在林子里久久回响
  又在风中波纹般荡漾开来
  父亲的应答声
  使夜色明亮了一下
  (选自中国诗歌网)
  李少君,1967年11月生,湖南湘乡人,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要著作有《诗歌读本:三十二首诗》《草根集》《蓝吧》《在自然的庙堂里》等,主编《21世纪诗歌精选》,诗作入选《大学语文实用教程》等数十种选本,并被翻译、转载。主张的诗歌“草根性”已成为21世纪汉语诗歌关键词。曾任《天涯》杂志主编,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诗刊》副主编,一级作家。
  《傍晚》这首诗,主要是通过喊父亲回家吃晚饭这个生活场景,掀起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层层递进而又生动微妙地表达着对父亲的感情,看似轻描淡写,不动声色,却有着强烈的情感内驱力。这首诗感觉新颖,内涵深邃,呈现一种隐喻之美和对抗之美,像傍晚时分天空骤现一颗亮晶晶的星星,温暖着读者的心房。
  全诗11行,分为四小节。第一小节,喊父亲吃饭。“傍晚,吃饭了/我出去喊仍在林子里散步的老父亲”,这是一个十分普通的生活场景。小时候,我们在外面玩耍,父母喊我们回家吃饭,父母的声音在村子里回荡。有时候,母亲做好晚饭,让我们去喊在田地劳作的父亲回家吃饭,喊声在暮色中传得很远。而如今,母亲不在了,父亲也老了,归我们为他料理生活了。妻子做好晚饭,父亲到林子散步去了,“我”去喊他。时过境迁,这一幕,在老人留守的当下却十分难得,且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触碰着读者心中柔软的神经。
  第二小节,喊声推开夜色。“夜色正一点一点地渗透/黑暗如墨汁在宣纸上蔓延”,暮色苍茫,黑暗加深,衰老和孤独正在一点一点地围猎父亲。父亲在傍晚的林子散步,如同走在歲月的水墨画里,夜色渗透得越多,黑暗蔓延得越开,父亲身影就越渺小越微弱。在这种情况下,儿子牵挂父亲出现了,“每喊一声,夜色就被推开推远一点点”,喊父亲的声音可以消解夜色,甚至可以驱逐夜色,其实是亲情可以温暖人心;相反,“喊声一停,夜色又围拢聚集了过来”,喻指我们对父亲的感情不能停,责任不能减。这是一种与时光的对抗,亲情在这种对抗中显示出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衰老的父亲多么需要这种力量的呵护啊!
  第三小节,喊声久久回荡。“我喊父亲的声音/在林子里久久回响/又在风中波纹般荡漾开来”,喊声传到父亲散步的林子里,林子又传来回响,还向风中荡漾开去,久久回荡在空中,难以消逝。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喊声呢?这喊声传导出人间不可或缺的亲情,这喊声传达出儿子对父亲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这喊声才这么回荡天空,才这么激荡人心!美好的事物令人回望,美好的感情令人怀想,诗人满怀对父亲的感恩,运用声音的回响效果强化了人间亲情。
  第四小节,父亲应答的力量。父亲需要来自儿子的力量,儿子也需要来自父亲的力量,亲情是需要一种回应的,“父亲的应答声/使夜色明亮了一下”。前面,夜色在加深,因为喊声,夜色被推开,又因为喊声停止,夜色围拢过来;现在,因为父亲的应答,夜色明亮了一下。一个“使”,将父亲回应的力量显示了出来。“我”喊父亲回家吃饭,父亲听到后答应了一声,这是亲情的传递和交流,根本无须多的言语,亲情是一把钥匙,可以随时打开温暖之门、幸福之门。这最后两句写得温馨而曼妙,读后让人豁然开朗。深深的暮色反衬着明亮的亲情,将人世间的天伦之乐表达得这么动人,可见诗人深厚的功力所在。
  李少君的诗作产量并不高,一年只有三四十首。2006年以来,诗人在草根诗学和自然哲思的影响之下,按照“见景生情,睹物思人”的传统诗路,创作出《草根集》和《自然集》。他常常通过客观的观察、细微的发现和深刻的抒情,营造出具有现实生活场景的意境,往往给读者眼前一亮、内心一动的感觉。对于诗歌,李少君有自己的感悟:“诗,感于心动于情,心统情理,但诗更重情,当然也融合理,最终上升为意。”海德格尔认为诗人的使命就是归家,李少君在故乡和亲人的身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言说方式。诗评家魏天元说:“李少君的诗中绝少有躁动不安,他喜欢‘激流制造的不平静’,更喜欢看似平静、平淡事物中的那些细微的‘神迹’。他的温和持重、不卑不亢,是故乡的山水赋予的。”
  [作者通联:湖北应城市教育局]
其他文献
真正的友情因为不企求什么不依靠什么,总是既纯净又脆弱。世间的一切孤独者也都遭遇过友情,只是不知鉴别和维护,一一破碎了。为了防范破碎,前辈们想过很多办法。  一个比较硬的办法是捆扎友情,那就是结帮。不管仪式多么隆重,力量多么雄厚,结帮说到底仍然是出于对友情稳固性的不信任,因此要以血誓重罚来杜绝背离。结帮把友情异化为一种组织暴力,正好与友情自由自主的本义南辕北辙。我想,友情一旦被捆扎就已开始变质,因为
期刊
1926年早期象征派诗人穆木天在《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中提出“纯诗”这一概念,即“纯粹的诗歌”。穆木天所谓的“纯诗”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诗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主张“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二是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早期象征派诗人提出的“纯诗”概念,在其更深层面上,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转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
期刊
我们还会在春风中相见  周 中  做一棵野草,就很好  低低地站着,一棵又一棵  彼此保持距离,也可以相互靠近  在一起悄悄耳语  有风的时候,就一起晃动身体  没风的时候,就安静地各自低着头  用一整个白天去想:哎  也没有什么事,非得去担心  春天到了,身畔的草茎就会拿出  暗藏已久的野花  你看她们多么骄傲——  可以捧出自酿的花蜜,与我们分享  我们也会把香喷喷的花粉,一棵接一棵  传递到
期刊
有这样一则故事:在巴西丛林里,一位猎人在射杀一只豹子时,竟看到这只豹子拖着流出肠子的身躯,爬了半个小时,来到两只幼豹面前,喂了最后一口奶后倒了下来。看到这一幕,这位猎人流着眼泪折断了猎枪。我们不得不为猎人的良心发现而称赞“善莫大焉”。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生命的底色和亮色,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法国作家雨果说得好:“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人。”中华民族历来以“善”
期刊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高考作文基于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及新材料作文之后的一次飞跃。但是鉴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循事析理的行文特点,考生在写作中始终需要带着镣铐跳舞,按照命题者提供的“事”从不同角度或者不同层面进行分析,故而要想跳出“文质兼备”的极致,可谓是难上加难。这也是自2015年开始考查任务驱动型作文以来,高考优秀作文所呈现出来的文字,几乎都是整体趋于平淡的原因。客观上,在就事论事的分析中,考生可
期刊
北京卷近四年四道记叙文命题,均明确要求“展开想象”,考查考生的想象能力。  为什么连续四年侧重考查“想象能力”呢?  这是因为,作文需要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力。高考作文所要考查的是考生全方位的语文能力,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文体,谋篇、表达、技巧等方方面面,而这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想象,都需要用想象去接通思想的电路,动用生活的积累,迁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写作活动。想象能
期刊
刘亮程的文笔,冷得如同一把尖刀,直插心灵,寒风吹彻,让我这生长在江南的女孩,禁不住浑身瑟缩了起来。  从小认为,雪是洁白,是丰盈,是一床天地间的冬被,然而在遥远的西北,它却把你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干二净,让炉火须臾间变得苍白,让你感到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文字太过磅礴,初读之时,仿佛一道闪电划过心灵,我震撼了。寒冷,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将人的一根骨头冻坏在寒夜里,能将一个活生生的人冻
期刊
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环境中写成的作文,要想迅速取悦阅卷者,从而取得优势,一定要有一些技巧与方法,笔者通过近几年考场作文阅卷评分的实践,以为几下“五招”实为作文语言制胜之招,现整理出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修辞粉黛,淡妆浓抹。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可以让你的文章语言显得有文采,让文章语言变得生动形象起来。特别是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达到出人意料之外的表达效果。请看著名作家高
期刊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离岸流  将败退的红军  卷向荆棘密布险象环生的草地雪山酷暑奇寒  丧心病狂地围追堵截超越极限的艰难险阻  在硝烟弥漫的炮火下生存  在草根树皮的饥渴中煎熬  在内外交困的洗礼中蜕变  从稚嫩到成熟从弱小到壮大  红军经由长征的淬炼得到升华  左力迈开双脚重新丈量这条  巨大的“L”形的长征之路  支持 反对 肯定 质疑  外部的阻力和内心的动摇  都在竭尽
期刊
这是一部让我潸然落泪的电影。  看完后,我迫不及待地讲给老妈听,老妈听得入迷,并不断流泪。听完后,急不可耐地要立即去电影院观看。  这是一部接地气的电影。  这不是发生在达官显贵家里的故事,而是发生在普普通通的老百姓身上的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就生活在你我身边。没钱买药的病人们在生活中挣扎,这样的家庭在每个城市都很多很多,他们没有豪宅靓车,也没有外出旅游的闲钱。他们的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凄凄惨惨,因为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