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构想关涉到项目建设的方向、进程与效能,因此,如何对项目进行高质量的构想与规划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江苏省海门中学“中学生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基地”项目为例,论述了目标定位是项目实施构想的立足点,明确、清晰的分析框架是项目实施构想的具体化,效能评估是项目实施构想的质量保证,而近期行动则是项目构想落实的第一步。
关键词:课程基地;实施构想;智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03-04
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构想就是学校对课程基地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进行整体性的设计、统筹与安排。项目总体的构想是项目生存、发展和创建特色的基石,亦是项目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因此,学校如何对课程基地进行高质量的构想与规划关涉到项目建设的方向、进程与效能,而提高构想与规划的质量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意愿设想,更要有实现意愿设想的路径。一旦明确、清晰、切实可行的路径得以确立,则项目建设的执行力会大幅提高,项目建设的各项理念也能顺利地落实,最终绘就项目建设的美好蓝图。
一、目标定位——项目实施构想的立足点
项目目标是项目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亦是项目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目标一旦确定,就指引了项目建设的方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何设计项目目标,规划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基地项目,对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的认识和思考:
1.目标定位是基于对现实不足的深刻认识
当前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在方式上是班级授课制,在管理上是科层制,在内容上是分学科授课,在对象上是作为集体的学生,在质量保证上主要是笔试检测,无庸置疑,当前这种中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逻辑体系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即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但与此同时,这种千校一面的教学与管理体系也暴露出其巨大的缺陷,即学校在课程实施简约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也被抽掉了许多理应属于学生生长性的内容,其结果表现为我们当前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责任感、合作能力等严重匮乏;一部分同学在大班教学中跟不上班,学习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动机严重不足;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学习潜能未能获得进一步挖掘,个性特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是我们在进行项目目标定位时需要着力攻克的难题。
2.目标定位应是对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
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理应当过上一种充盈、完满、幸福的学校生活,理应获得为未来发展奠基的各种能力,这也是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就强调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及个性高度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基地项目需要设立多元的课程目标,关注整体的人、生活着的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注重学生发展的可拓展性,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3.目标定位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在进行基地项目构想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学习、研究和借鉴当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以增进理论的支撑和学术的视野,把握基地项目目标定位与开发的进程与方向。
如杜威的“做中学”的实践哲学,强调儿童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以培养出完整的人;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需要情境脉络,强调互动性的实践共同体,强调积极的参与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身份和自我的建构。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项目定位带来很大的启发。
4.目标定位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形成了“现代化、高质量、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特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即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地方课程的任务外,学校还致力于校本课程、各类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硬件、软件基础是我们在项目目标定位时需要发挥的优势。
在以上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对我校基地项目总体目标的定位如下:
我校“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项目是以中学生理科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理科学科重、难点内容物化的模型建构为平台,以学生在基地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体验为手段,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旨归的综合课程。
首先,建设中学理科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物质呈现平台既要通过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物化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又要提供足够的拓展资源,供学科拔尖学生的纵深探究。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分为“中高对接实验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和“探究应用实验课程”三个模块。
其次,构建与项目配套的教学与教材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促成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的形成;教材体系的构建既要有专业的深度,为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创新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素材,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课题研究提供问题启发。
第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课程实施评价上,需要一种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及多样的评价方式的整合,学校需要确立评价的原则,如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公平性等原则,然后学校要细化评价体系各个指标的组成及其关联方式,如评价对象既要包括学生个体,又要包括合作学习的小组团体;评价内容要注重过程、综合整体,不仅包括学生学业表现、人格发展、操作技能,还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等;评价方式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发明创造等方式呈现他们的成果。
第四,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基地项目在功能和使命上与平常课堂教学有所区分,建在基地上的“名师工作室”需要引领教师团队开展扎实研究,使得教师团队具有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具有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和把握,将项目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分析框架——项目实施构想的具体化
项目建设在目标上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实施中容易迷失方向,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窘迫局面。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好项目建设的重、难点及突破的方向,仅靠几个指令、几个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项目建设的分析框架,明确项目建设的路线图,使得项目建设得以有序地展开和扎实地推进。
1.项目指标的分解
在项目建设的总目标下,各个子目标呈现多元化特点,有学生培养的目标,有实验室建设的标准,有教师专业发展的预设,还有课程资源开发内容、范围的估测等等,对此,我校首先建立项目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将项目建设目标的总体定位的四个方面作为四个一级指标,然后每一个一级指标各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三级指标,这样一来,有框架地树立及项目目标的分解,纲举目张,当项目某一级指标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惑、困难时,就可以回到该指标的上一级来重新思考实施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对指标进一步分解的过程中,指标的清晰性(明确、具体)、指标的适切性、指标的涵摄性(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尤为重要,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2.建设内容的细化
分解好了项目指标,接下来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细化,丰富其内涵,明确其功能,为项目的建设添加实质性内容。
以我校项目建设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物质平台建设为例,即实验室建设和科学报告厅建设,我们在这个物质平台上建构了三个实验课程模块,力求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学生身心规律,充分挖掘实验的探索因素,考虑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探索有基地项目特色的设计、开发与教学的新模式,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模块一:“理科”中高对接实验课程
“理科”中高对接基础实验课程涵盖了高校“数理化生”学科的主要基础实验。开设这门课程一方面是促进中学和大学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有效对接,实施系统性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展视野,开展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理科”创新实验课程广泛挖掘课程资源,加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其既包括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与利用,也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等。本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实践性于一体,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创造拓展。
“理科”探究应用实验课程利用实验仪器、演示设备、活动器材等载体的优势,增强学生对抽象教学内容的形象感悟,提高学习效率。课程重视实践,强调应用,促进生成,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课题,探究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是对“数理化生” 等学科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亦是对这些学科课外的延伸与扩展。
3.实验课程的创意
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校“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可拓展性”,将“实验课程”建成理科多学科沟通的文化平台,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优质化发展。
以“理科中高对接实验课程”中的“大学理科基础实验”为例,我们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而是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上,还致力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
(1)实验课程高立意
我们设想,努力营造一种探究、创新和树立专业志向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即学生是实验的探究者,他们带着伟大的使命,在基地广阔的空间里做出创造。
首先,激励学生在角色上树立探究者的身份。当学生走进基地实验室时,他的身份定位是探究发现者,是“科学家”,而不是仅仅完成课堂任务的学习者。即使是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学生也要经历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也要有所悟所得。
其次,学生到基地是带着使命而来。或为巩固提高,或为拓展延伸,或为创新发现,学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与任务,而不是盲目的参观或随意的感知。
第三,学生要做出创造。这里的“创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即学生在实验中要有心得、有结论或有发现,哪怕仅仅有新设计也算是创造。
(2)实验课程分层次
大学理科基础实验室有大学基础实验、奥赛专项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类,大学基础实验旨在锤炼理科基本思维方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基地提供有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处理方法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奥赛专项实验需要学生精心设计,旨在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开放性实验则是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拓展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
(3)实验课程有选择
大学理科基础实验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在实验形式上分学生个人、学生小组、师生合作探究实验等类型。其中,大学基础实验是创新拔尖人才必做的实验,奥赛专项实验由学生根据其兴趣、特长加以选做;开放性实验则是由学生自主定题,自主设计,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对一些有很大难度,又有一定创意的实验,学校将帮助学生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给予专业指导。
三、效能评估——项目实施构想的质量保证
在基地项目实施构想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保证项目效能的举措就是,在形式上要广泛研讨,充分汲取集体的智慧,进而围绕项目建设的目标定位,对评估项目的各项指标及其建设路径深入论证,并在细节上对实施构想不断调整和完善。
1. 广泛研讨,凝聚集体智慧
基地项目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体现学校特色,彰显学校品牌的重要抓手,因此,项目构想规划的过程应当是师生群体广泛研讨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也让学校逐步明确项目建设的重点与突破的难点。
(1)听取学生的意见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让学校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的基地课程,欢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目前还存在问题的看法。
(2)发动教师的参与
广大教师是基地课程开发的的主力军,教师的兴趣、特长及对项目开发的意见会影响到基地课程开发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学校需要发动教师参与到基地课程建设的热潮中,献计献策,形成合力。
(3)学校决策层的研讨
学校决策层需要对整个项目实施构想展开认真研讨,研讨涉及到项目目标定位,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实验室、科学厅等硬件建设,课程开发内容、项目等多方面的议题。在不断研讨的过程中,项目建设思路与框架才会变得清晰。
(4)寻求校外力量的支持
项目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社区人员等的指导与支持。我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并得到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大力支持,增添了项目建设的新的力量源泉。
2.充分论证,完善内涵建设
项目实施构想开始仅是个粗线条,在实施中需不断的细化,然而,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存在项目建设方向的偏离,又有可能存在项目建设效率的底下,为此,需要紧密围绕项目建设能否达成育人目标,能否完成基地六大建设任务,能否具有总体的系统性而展开深入论证,保证项目构想规划的质量。
(1)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能达成育人的目标
我校基地课程的育人目标有以下四点:
首先,全体学生科学素养要获得明显提升。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学生所学到的理科学科知识得以巩固,更在于学生的好奇、理性、探索、创新思维的形成。
其次,拔尖创新学生潜能获得显著开发,智能结构明显优化。拔尖创新的学生在课程基地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大学基础实验、奥赛专项实验的设计、探究,通过专业阅览与前沿感知,优化智能结构,作出开拓与创新。
第三,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获得明显提升。通过模型直观呈现、数字化仿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途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全体学生人格因素能得到充分发挥,专业志向获得明显增强。在基地学科文化的熏染下,通过基地实践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学习视野、专业理解等获得加深。
项目实施构想质量的保证,首先就是要看项目实施能否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能促进就是好的构想,不能促进就要重新规划和思考。
(2)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能完成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项目在实施中要高效的达成育人目标,需要按照省教育厅对课程基地建设的六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即看基地建设在教学环境创设、模型建构、互动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路径形成等六个方面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在实施构想中得以确立、完善和细化,项目的建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抓手和路径。
(3)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具有系统性
项目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会影响到系统建设的效能,因此,我们提出在项目的设想规划中,要按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操作性、特色性等五个原则对项目应进行科学的诊断、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体性是指项目整体建设的进程与效果;协同性是指管理团队、基地教师队伍工作协作的效能;前瞻性是指项目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示范、辐射效应;操作性是指项目实施构想切实可行;特色性则是指发挥了我校的优势与专长。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效能评估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无论在前期项目实施构想还是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反复地进行下去。
四、近期行动——项目实施构想的落实
项目实施构想的目标、框架与效能评估策略一旦确定,下一步就要展开具体的行动。行动是将项目蓝图化为现实的第一步,学校需要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基地的先期建设有序推进。
1.成立基地项目管理组
(1)领导组:由校长担任领导组组长,校长室成员担任副组长,各处室正职和各年级组长组成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全面协调学生的培养工作,确保培养措施的到位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工作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各处室正职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学科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具体展开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外聘专家学者,课程设计及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质量管理。
2.名师工作室引领各学科确定实验项目
(1)模型呈现实验项目
分学科梳理出必修学科中需要模型呈现的实验,并从实验器材类型、数量、实验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讨,拿出详细的开发方案。
(2)大学基础实验项目
由名师担纲,确定大学主要基础实验、奥赛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并先行展开实施研究。
(3)科学厅展示、体验项目
初步拟定好科学厅展示及学生科技前沿体验的项目,拟定科学厅项目展现方式的方案。
(4)自主创新实验项目
确定创新工场、未来工程师等实验项目,制定这些实验项目教学与评价的方案。
3.实验室创建
学校总体统筹,由总务处负责安排实验场所,分配各专项实验室,由各学科点负责对已有部分实验室的改造,由技装处负责购置亟待建设实验室的首批实验仪器。
4.开发、编制基地校本教材
由各学科编制适应基地建设的校本教材,先按学科细化实验模块,再按不同的实验要求编制教材。
5.联系高校
由学校和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联系,一方面寻求他们对基地项目建设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寻求在这些单位创建项目建设的校外基地。
关键词:课程基地;实施构想;智能结构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1)10-003-04
课程基地项目实施构想就是学校对课程基地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等问题进行整体性的设计、统筹与安排。项目总体的构想是项目生存、发展和创建特色的基石,亦是项目理想变成现实的桥梁,因此,学校如何对课程基地进行高质量的构想与规划关涉到项目建设的方向、进程与效能,而提高构想与规划的质量不仅仅需要良好的意愿设想,更要有实现意愿设想的路径。一旦明确、清晰、切实可行的路径得以确立,则项目建设的执行力会大幅提高,项目建设的各项理念也能顺利地落实,最终绘就项目建设的美好蓝图。
一、目标定位——项目实施构想的立足点
项目目标是项目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亦是项目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目标一旦确定,就指引了项目建设的方向,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如何设计项目目标,规划出具有我校特色的基地项目,对此,我们做了以下几点的认识和思考:
1.目标定位是基于对现实不足的深刻认识
当前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在方式上是班级授课制,在管理上是科层制,在内容上是分学科授课,在对象上是作为集体的学生,在质量保证上主要是笔试检测,无庸置疑,当前这种中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逻辑体系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即适应了工业化时代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但与此同时,这种千校一面的教学与管理体系也暴露出其巨大的缺陷,即学校在课程实施简约化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也被抽掉了许多理应属于学生生长性的内容,其结果表现为我们当前所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动手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意识不足,责任感、合作能力等严重匮乏;一部分同学在大班教学中跟不上班,学习困难重重,学习兴趣、动机严重不足;另一部分学生则是学习潜能未能获得进一步挖掘,个性特长未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不足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也是我们在进行项目目标定位时需要着力攻克的难题。
2.目标定位应是对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
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存在,理应当过上一种充盈、完满、幸福的学校生活,理应获得为未来发展奠基的各种能力,这也是教育价值的应然追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就强调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还强调了人的自由发展,包括人的全部才能的自由发展,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个人独创和自由的发展及个性高度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指出,“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因此,基地项目需要设立多元的课程目标,关注整体的人、生活着的人,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尤其是注重学生发展的可拓展性,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
3.目标定位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
我校在进行基地项目构想与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学习、研究和借鉴当代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的理论与实践的成果,以增进理论的支撑和学术的视野,把握基地项目目标定位与开发的进程与方向。
如杜威的“做中学”的实践哲学,强调儿童亲身经历和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特别注重学生参与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把认知与情感合二为一,以培养出完整的人;多元智力理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满足不同特质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需要情境脉络,强调互动性的实践共同体,强调积极的参与式学习,强调学生的身份和自我的建构。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给我们的项目定位带来很大的启发。
4.目标定位是基于学校的办学特色与发展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实施人性教育,培养有为人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启动教育现代化工程,形成了“现代化、高质量、示范性、有特色”的办学特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即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发展,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在高质量地完成国家、地方课程的任务外,学校还致力于校本课程、各类隐形课程的开发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培养,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硬件、软件基础是我们在项目目标定位时需要发挥的优势。
在以上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对我校基地项目总体目标的定位如下:
我校“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项目是以中学生理科学科知识为支撑,以理科学科重、难点内容物化的模型建构为平台,以学生在基地的主动参与和个性化体验为手段,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旨归的综合课程。
首先,建设中学理科学科内容的物质呈现平台,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物质呈现平台既要通过学科重点难点内容物化的模型建构,增强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直观理解,巩固、演示、验证、探究和拓展教学内容;又要提供足够的拓展资源,供学科拔尖学生的纵深探究。考虑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课程分为“中高对接实验课程”、“创新实验课程”和“探究应用实验课程”三个模块。
其次,构建与项目配套的教学与教材体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体系的构建要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体验,促成学生问题意识及探究意识的形成;教材体系的构建既要有专业的深度,为学生动手实践、探究创新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素材,又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探索、课题研究提供问题启发。
第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在课程实施评价上,需要一种能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多元化评价体系是对多样的评价主体、多样的评价内容及多样的评价方式的整合,学校需要确立评价的原则,如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激励性、公平性等原则,然后学校要细化评价体系各个指标的组成及其关联方式,如评价对象既要包括学生个体,又要包括合作学习的小组团体;评价内容要注重过程、综合整体,不仅包括学生学业表现、人格发展、操作技能,还包括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成果等;评价方式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鼓励学生以课题研究,撰写论文、发明创造等方式呈现他们的成果。
第四,以“名师工作室”为引领,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
基地项目在功能和使命上与平常课堂教学有所区分,建在基地上的“名师工作室”需要引领教师团队开展扎实研究,使得教师团队具有良好的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具有对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和把握,将项目建设向纵深推进。
二、分析框架——项目实施构想的具体化
项目建设在目标上呈现多元化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可以说是千头万绪,实施中容易迷失方向,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窘迫局面。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好项目建设的重、难点及突破的方向,仅靠几个指令、几个原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构建项目建设的分析框架,明确项目建设的路线图,使得项目建设得以有序地展开和扎实地推进。
1.项目指标的分解
在项目建设的总目标下,各个子目标呈现多元化特点,有学生培养的目标,有实验室建设的标准,有教师专业发展的预设,还有课程资源开发内容、范围的估测等等,对此,我校首先建立项目指标体系(如下图所示),将项目建设目标的总体定位的四个方面作为四个一级指标,然后每一个一级指标各分解为两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下再细分为若干个三级指标,这样一来,有框架地树立及项目目标的分解,纲举目张,当项目某一级指标在实施中遇到一些困惑、困难时,就可以回到该指标的上一级来重新思考实施中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对指标进一步分解的过程中,指标的清晰性(明确、具体)、指标的适切性、指标的涵摄性(一定的弹性、开放性)尤为重要,需要加以深入研究。
2.建设内容的细化
分解好了项目指标,接下来需要对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进行细化,丰富其内涵,明确其功能,为项目的建设添加实质性内容。
以我校项目建设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物质平台建设为例,即实验室建设和科学报告厅建设,我们在这个物质平台上建构了三个实验课程模块,力求体现时代要求,顺应学生身心规律,充分挖掘实验的探索因素,考虑实验的创新教育功能,探索有基地项目特色的设计、开发与教学的新模式,课程包括以下三个模块:
模块一:“理科”中高对接实验课程
“理科”中高对接基础实验课程涵盖了高校“数理化生”学科的主要基础实验。开设这门课程一方面是促进中学和大学的“数理化生”等学科知识有效对接,实施系统性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知识,拓展视野,开展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和学科竞赛,激发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理科”创新实验课程广泛挖掘课程资源,加大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励学生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其既包括低成本实验的开发与利用,也包括小发明、小制作等。本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拓展性、实践性于一体,适合各个年级学生的实践体验与创造拓展。
“理科”探究应用实验课程利用实验仪器、演示设备、活动器材等载体的优势,增强学生对抽象教学内容的形象感悟,提高学习效率。课程重视实践,强调应用,促进生成,让学生走进生活化的学习,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研究课题,探究学科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既是对“数理化生” 等学科课内学习的有益补充,亦是对这些学科课外的延伸与扩展。
3.实验课程的创意
学校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我校“中学理科拓展性实验课程”注重课程的“可拓展性”,将“实验课程”建成理科多学科沟通的文化平台,优化学生的智能结构,挖掘学生的天赋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优质化发展。
以“理科中高对接实验课程”中的“大学理科基础实验”为例,我们不是简单的让学生去实验室做实验,而是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上,还致力于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激发。
(1)实验课程高立意
我们设想,努力营造一种探究、创新和树立专业志向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即学生是实验的探究者,他们带着伟大的使命,在基地广阔的空间里做出创造。
首先,激励学生在角色上树立探究者的身份。当学生走进基地实验室时,他的身份定位是探究发现者,是“科学家”,而不是仅仅完成课堂任务的学习者。即使是课本上的验证性实验,学生也要经历科学家发现的过程,也要有所悟所得。
其次,学生到基地是带着使命而来。或为巩固提高,或为拓展延伸,或为创新发现,学生都有自己的使命与任务,而不是盲目的参观或随意的感知。
第三,学生要做出创造。这里的“创造”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即学生在实验中要有心得、有结论或有发现,哪怕仅仅有新设计也算是创造。
(2)实验课程分层次
大学理科基础实验室有大学基础实验、奥赛专项实验和开放性实验三类,大学基础实验旨在锤炼理科基本思维方法,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基地提供有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处理方法的校本教材供学生参考;奥赛专项实验需要学生精心设计,旨在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开放性实验则是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拓展思维的广度与灵活性。
(3)实验课程有选择
大学理科基础实验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在实验形式上分学生个人、学生小组、师生合作探究实验等类型。其中,大学基础实验是创新拔尖人才必做的实验,奥赛专项实验由学生根据其兴趣、特长加以选做;开放性实验则是由学生自主定题,自主设计,自主选择小组成员,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对一些有很大难度,又有一定创意的实验,学校将帮助学生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给予专业指导。
三、效能评估——项目实施构想的质量保证
在基地项目实施构想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保证项目效能的举措就是,在形式上要广泛研讨,充分汲取集体的智慧,进而围绕项目建设的目标定位,对评估项目的各项指标及其建设路径深入论证,并在细节上对实施构想不断调整和完善。
1. 广泛研讨,凝聚集体智慧
基地项目是服务于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发展,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体现学校特色,彰显学校品牌的重要抓手,因此,项目构想规划的过程应当是师生群体广泛研讨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也让学校逐步明确项目建设的重点与突破的难点。
(1)听取学生的意见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访谈等方式,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让学校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究竟需要什么的基地课程,欢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目前还存在问题的看法。
(2)发动教师的参与
广大教师是基地课程开发的的主力军,教师的兴趣、特长及对项目开发的意见会影响到基地课程开发的形式和内容,因此,学校需要发动教师参与到基地课程建设的热潮中,献计献策,形成合力。
(3)学校决策层的研讨
学校决策层需要对整个项目实施构想展开认真研讨,研讨涉及到项目目标定位,项目管理团队建设,实验室、科学厅等硬件建设,课程开发内容、项目等多方面的议题。在不断研讨的过程中,项目建设思路与框架才会变得清晰。
(4)寻求校外力量的支持
项目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寻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社区人员等的指导与支持。我校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并得到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通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大力支持,增添了项目建设的新的力量源泉。
2.充分论证,完善内涵建设
项目实施构想开始仅是个粗线条,在实施中需不断的细化,然而,这个过程中既有可能存在项目建设方向的偏离,又有可能存在项目建设效率的底下,为此,需要紧密围绕项目建设能否达成育人目标,能否完成基地六大建设任务,能否具有总体的系统性而展开深入论证,保证项目构想规划的质量。
(1)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能达成育人的目标
我校基地课程的育人目标有以下四点:
首先,全体学生科学素养要获得明显提升。科学素养不仅仅包括学生所学到的理科学科知识得以巩固,更在于学生的好奇、理性、探索、创新思维的形成。
其次,拔尖创新学生潜能获得显著开发,智能结构明显优化。拔尖创新的学生在课程基地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通过大学基础实验、奥赛专项实验的设计、探究,通过专业阅览与前沿感知,优化智能结构,作出开拓与创新。
第三,全体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获得明显提升。通过模型直观呈现、数字化仿真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途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第四,全体学生人格因素能得到充分发挥,专业志向获得明显增强。在基地学科文化的熏染下,通过基地实践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学习视野、专业理解等获得加深。
项目实施构想质量的保证,首先就是要看项目实施能否促进育人目标的达成,能促进就是好的构想,不能促进就要重新规划和思考。
(2)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能完成基地建设的主要任务
项目在实施中要高效的达成育人目标,需要按照省教育厅对课程基地建设的六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即看基地建设在教学环境创设、模型建构、互动平台研发、课程资源开发、教师发展中心构建、学生实践创新路径形成等六个方面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只有这六个方面建设内容在实施构想中得以确立、完善和细化,项目的建设才会有实实在在的抓手和路径。
(3)论证项目的设想规划是否具有系统性
项目建设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系统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进程都会影响到系统建设的效能,因此,我们提出在项目的设想规划中,要按项目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前瞻性、操作性、特色性等五个原则对项目应进行科学的诊断、设计、实施和评价。整体性是指项目整体建设的进程与效果;协同性是指管理团队、基地教师队伍工作协作的效能;前瞻性是指项目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具有示范、辐射效应;操作性是指项目实施构想切实可行;特色性则是指发挥了我校的优势与专长。
需要加以说明的是,效能评估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无论在前期项目实施构想还是在后续项目实施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反复地进行下去。
四、近期行动——项目实施构想的落实
项目实施构想的目标、框架与效能评估策略一旦确定,下一步就要展开具体的行动。行动是将项目蓝图化为现实的第一步,学校需要统筹安排,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保证基地的先期建设有序推进。
1.成立基地项目管理组
(1)领导组:由校长担任领导组组长,校长室成员担任副组长,各处室正职和各年级组长组成领导组成员,领导组全面协调学生的培养工作,确保培养措施的到位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工作组:由分管副校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各处室正职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学科教研室主任为成员,具体展开基地的各项工作,包括外聘专家学者,课程设计及管理,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与质量管理。
2.名师工作室引领各学科确定实验项目
(1)模型呈现实验项目
分学科梳理出必修学科中需要模型呈现的实验,并从实验器材类型、数量、实验呈现方式等方面展开进一步研讨,拿出详细的开发方案。
(2)大学基础实验项目
由名师担纲,确定大学主要基础实验、奥赛实验、开放性实验项目,并先行展开实施研究。
(3)科学厅展示、体验项目
初步拟定好科学厅展示及学生科技前沿体验的项目,拟定科学厅项目展现方式的方案。
(4)自主创新实验项目
确定创新工场、未来工程师等实验项目,制定这些实验项目教学与评价的方案。
3.实验室创建
学校总体统筹,由总务处负责安排实验场所,分配各专项实验室,由各学科点负责对已有部分实验室的改造,由技装处负责购置亟待建设实验室的首批实验仪器。
4.开发、编制基地校本教材
由各学科编制适应基地建设的校本教材,先按学科细化实验模块,再按不同的实验要求编制教材。
5.联系高校
由学校和相关的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联系,一方面寻求他们对基地项目建设的专业指导,另一方面,寻求在这些单位创建项目建设的校外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