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本质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要求学生以主人翁态度,在老师的引导下发自内心地去自主学习,本文探讨了新课改中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化学的态度。
关键词:新课改;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不论是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例如:NH3的催化氧化实验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 被O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可见,实验确实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我们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上讲台演示的实验后,学生的热情更高了,但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实验虽较多,却毕竟不是全部,许多章节确实很难设计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靠教师的引导。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具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肯定成绩、培养热心
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表面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实验本质的探究。不可否认,学生素质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思维速度慢,有的学生思考深度不够,不过只要学生主动去学习,总会有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暴露出的思维、提出的方案和解出的结果。
例如:在探究一种物质(例如钠)很活泼,从结构上看是什么原因?这样活泼的金属,自然界能游离存在吗?这种金属的活泼性具体体现在可以跟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这些性质有实用价值吗?钠为什么要电解才能制得?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这样的学习就将知识串在一起了。这样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既有成就感又有提高。
二、创造条件、参与主动
要培养主动学习,还要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来,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参与需要老师的巧妙的调动和精心的安排。让学生和老师换位,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创新的源泉。
三、设问精心、点拨及时
为了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持续下去,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目的性、渐进性和思考性。
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前设置以下悬念:①钠是否像铁块一样沉人水底?②溶液颜色是否不变?③钠的形状有何变化?④你的耳朵有什么收获?⑤除此之外你是否还有其它发现?等等。此外,这个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由学生来操作,并由学生观察、讨论和发言。以此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兴趣。学生自己总结出钠水反应的现象,可简为五个字:浮、游、熔、嘶、红等,根据这一实验设计钠的保存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夭折,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更深入透彻。
四、鼓励学生、问题质疑
“沉寂”不完全代表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和老师间毫无互动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开展“问题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广课堂教学新观念和探究性教学方式,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高级理解和智慧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之中,抓住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这是使主动学习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一些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的想法,提出跟别人不同的意见,说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突出。如遇到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时,老师一定不能斥责学生,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老师对某些问题不太了解,也可和学生一起去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去想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李贤均,胡常伟.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朱文祥.教育改革人人有责,教学研究天地广阔[J].化学教育,2006(1).
关键词:新课改;主动学习;主观能动性;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10 -01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个有力手段,不论是观察实验或操作实验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
例如:NH3的催化氧化实验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讨论气氛高涨。分析出现红棕色原因时,有的学生说“NH3被O2直接氧化为NO2,故出现红棕色”;马上有学生纠正“NH3 被O2氧化为NO,NO再被O2氧化为NO2”;分析出现白烟时,有的说“白烟一定为NH4NO3”,马上有学生说出为何产生NH4NO3。特别是分析何种原因导致实验失败时,有的说“锥形瓶不够干燥,使瓶中氨气溶于水中”,有的说“铜丝不够红热,达不到反应温度”,有的说“铜丝表面有杂质,使催化剂难以发挥作用”,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短,致使氨气太少,反应不够充分”,有的说“收集氨气的时间太长,致使氨气太多,氧气太少,同样使反应不够充分”,甚至有的说“收集氨气时间刚好,氧气恰好反应完全,使生成的NO不能进一步反应生成NO2,故观察不到红棕色”……他们还纷纷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来解释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希望成功,但我们并不忌讳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原因,要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科学,从而使学生切实体会到“科学来不得半点的虚假”。
可见,实验确实是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动机的好方法。尤其是在我们设计一些学生可以自己上讲台演示的实验后,学生的热情更高了,但在整个高中化学中,实验虽较多,却毕竟不是全部,许多章节确实很难设计实验,在这种情况下,就是要靠教师的引导。如何在课堂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就成了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具体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呢?
一、肯定成绩、培养热心
教师应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并适时加以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从实验的表面现象的观察深入到对实验本质的探究。不可否认,学生素质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有的学生思维速度慢,有的学生思考深度不够,不过只要学生主动去学习,总会有进步,这是难能可贵的。老师应该尊重学生暴露出的思维、提出的方案和解出的结果。
例如:在探究一种物质(例如钠)很活泼,从结构上看是什么原因?这样活泼的金属,自然界能游离存在吗?这种金属的活泼性具体体现在可以跟什么物质发生什么反应?这些性质有实用价值吗?钠为什么要电解才能制得?它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这样的学习就将知识串在一起了。这样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既有成就感又有提高。
二、创造条件、参与主动
要培养主动学习,还要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主动学习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研究、探讨中来,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这种参与需要老师的巧妙的调动和精心的安排。让学生和老师换位,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要鼓励学生从事实践活动,因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创新的源泉。
三、设问精心、点拨及时
为了使学生的主动学习持续下去,教师在课前要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要有目的性、渐进性和思考性。
例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前设置以下悬念:①钠是否像铁块一样沉人水底?②溶液颜色是否不变?③钠的形状有何变化?④你的耳朵有什么收获?⑤除此之外你是否还有其它发现?等等。此外,这个实验也可以在教师的合理引导下由学生来操作,并由学生观察、讨论和发言。以此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实践的机会,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强大兴趣。学生自己总结出钠水反应的现象,可简为五个字:浮、游、熔、嘶、红等,根据这一实验设计钠的保存方法。通过这一系列精心设计问题的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不会夭折,学生对钠与水的反应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也更深入透彻。
四、鼓励学生、问题质疑
“沉寂”不完全代表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学生和老师间毫无互动的课堂教学无疑是失败的。开展“问题教学”,不仅有助于推广课堂教学新观念和探究性教学方式,而且能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高级理解和智慧发展,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主动学习中,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之中,抓住自主学习中学生的疑问和困难,这是使主动学习不断深化的一个重要前提。特别是一些学生敢于提出自已的想法,提出跟别人不同的意见,说明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为突出。如遇到学生对问题的质疑时,老师一定不能斥责学生,扼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应适当引导,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即使老师对某些问题不太了解,也可和学生一起去探究。鼓励学生不断去想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便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李贤均,胡常伟.绿色化学原理和应用[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4.
[2]朱文祥.教育改革人人有责,教学研究天地广阔[J].化学教育,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