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会出现无法预料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捕捉并善加利用课堂生成,从而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处理谋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4-01
课堂教学仿佛一场野外旅行,自打出发后,就不知会发生何种状况,即使预先做好精心的准备,也难免会在跋山涉水中碰到意外情况,这些意外就是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呢?
一、蜻蜓点水,按部就班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今,多媒体的介入、学生个性的凸显,使得课堂环境更加开放,即便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预设,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生成。课堂生成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或是教学多媒体出故障,或是学生搞怪的现象,或是学生冒出新奇的想法……总会出现一些有违教学预设的状况,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
课堂生成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效生成,另一类是有效生成。无效生成是指那些在课堂中临时出现的,干扰正常教学的,且没有利用价值的现象;有效生成是指在课堂中偶然生发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新生教学资源。当遇到无效生成时,教师只需蜻蜓点水地予以应答,在机智化解后迅速对接预设,然后按照原定教学预设开展教学活动即可。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教师特别说明:“小学阶段所指的圆柱都是直圆柱。”这时,有学生提问:“除了直圆柱之外还有什么圆柱?”教师蜻蜓点水地说:“是的,还有一种圆柱叫斜圆柱,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课后去了解。现在先把精力放到直圆柱上面。请观察几个圆柱,并说说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本课的教学无关,介绍过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又不能置之不理,而教师通过简单说明,就能巧妙地将学生引入预定轨道,继续按照教学预设开展活动。
二、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有一些课堂生成虽然不在教学预设范畴之内,但对教学却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对于这种生成,教师应顺势而为,以产生借力打力之功效,使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增强,各种课堂生成也随时迸射而出。有的学生会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针对此类课堂生成,教师应顺势而为,引导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将教学步步推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出示任务:用剪刀将罐头的外包装纸剪开,展开后观察外包装纸的形状。由于任务中没有说明要“沿着一条高剪开”,结果学生操作后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斜着剪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原计划利用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学生的后一种裁剪方法没有在教学预设中,但是教师顺势而为,在组织学生利用外包装纸展开图是长方形来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后,又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侧面关系的角度思考是否还有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的另一种方法。最终,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推导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三、变错为宝,调整预设
在诸多课堂生成中,有一种生成叫“错误”,如操作错误、表达错误、解答错误等,错误并非洪水猛兽,教师如能善加利用,它也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你关在门外。”面对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不能将其拒之门外,而要巧妙利用,将这些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条迈向成功的捷径。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出示题目:将一块长方形草坪画在一张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地圖上这块草坪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块草坪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有学生回答:“5×3=15(平方厘米),15×1000=15000(平方厘米)。”显然,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学生错误地认为1∶1000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尺。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在求出长方形草坪实际的长和宽后,再用实际的长乘实际的宽,从而计算出实际面积。至此,教师并没有结束教学,而是提出新的问题:“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多少呢?”学生很快计算出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000000。教师追问:“长度的比与面积的比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探讨一下。”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将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变“错”为宝,为后面“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当教学预设撞上课堂生成时,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巧妙地将课堂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而更加靓丽,让预设与生成来一次完美的邂逅。
(责编 李琪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成;处理谋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6-0054-01
课堂教学仿佛一场野外旅行,自打出发后,就不知会发生何种状况,即使预先做好精心的准备,也难免会在跋山涉水中碰到意外情况,这些意外就是课堂生成。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那么,教师应如何有效地处理课堂生成呢?
一、蜻蜓点水,按部就班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当今,多媒体的介入、学生个性的凸显,使得课堂环境更加开放,即便教师在课前做好精心预设,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意外的生成。课堂生成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或是教学多媒体出故障,或是学生搞怪的现象,或是学生冒出新奇的想法……总会出现一些有违教学预设的状况,打乱了正常的教学节奏。
课堂生成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效生成,另一类是有效生成。无效生成是指那些在课堂中临时出现的,干扰正常教学的,且没有利用价值的现象;有效生成是指在课堂中偶然生发的,具有利用价值的新生教学资源。当遇到无效生成时,教师只需蜻蜓点水地予以应答,在机智化解后迅速对接预设,然后按照原定教学预设开展教学活动即可。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时,教师特别说明:“小学阶段所指的圆柱都是直圆柱。”这时,有学生提问:“除了直圆柱之外还有什么圆柱?”教师蜻蜓点水地说:“是的,还有一种圆柱叫斜圆柱,如果你们有兴趣可以课后去了解。现在先把精力放到直圆柱上面。请观察几个圆柱,并说说它们都有什么特征。”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本课的教学无关,介绍过多会影响教学的进度,但又不能置之不理,而教师通过简单说明,就能巧妙地将学生引入预定轨道,继续按照教学预设开展活动。
二、顺势而为,借力打力
有一些课堂生成虽然不在教学预设范畴之内,但对教学却有一定的辅助效果,对于这种生成,教师应顺势而为,以产生借力打力之功效,使学生的探究更加深入,让教学变得更加生动。
在构建学生主体性的课堂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化思想增强,各种课堂生成也随时迸射而出。有的学生会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针对此类课堂生成,教师应顺势而为,引导全体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将教学步步推进。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出示任务:用剪刀将罐头的外包装纸剪开,展开后观察外包装纸的形状。由于任务中没有说明要“沿着一条高剪开”,结果学生操作后得出两种情况:一种是沿着圆柱的高剪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另一种是斜着剪开后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师原计划利用长方形与圆柱侧面之间的关系来推导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学生的后一种裁剪方法没有在教学预设中,但是教师顺势而为,在组织学生利用外包装纸展开图是长方形来推导出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后,又引导学生从平行四边形与圆柱侧面关系的角度思考是否还有推导圆柱侧面积公式的另一种方法。最终,学生通过两种方法推导了圆柱的侧面积公式,学生对圆柱的侧面积公式的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
三、变错为宝,调整预设
在诸多课堂生成中,有一种生成叫“错误”,如操作错误、表达错误、解答错误等,错误并非洪水猛兽,教师如能善加利用,它也不失为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
泰戈尔说过:“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将你关在门外。”面对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教师不能将其拒之门外,而要巧妙利用,将这些具有教学价值的资源进行整合,使其成为一条迈向成功的捷径。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教师出示题目:将一块长方形草坪画在一张比例尺是1∶1000的地图上,地圖上这块草坪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这块草坪的实际面积是多少?有学生回答:“5×3=15(平方厘米),15×1000=15000(平方厘米)。”显然,这种解法是错误的,学生错误地认为1∶1000是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例尺。教师引导学生重新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在求出长方形草坪实际的长和宽后,再用实际的长乘实际的宽,从而计算出实际面积。至此,教师并没有结束教学,而是提出新的问题:“那么,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多少呢?”学生很快计算出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000000。教师追问:“长度的比与面积的比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探讨一下。”教师灵活地调整预设,将课堂生成的错误资源变“错”为宝,为后面“面积的变化”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当教学预设撞上课堂生成时,教师要懂得随机应变,巧妙地将课堂生成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让数学课堂因生成而更加靓丽,让预设与生成来一次完美的邂逅。
(责编 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