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如今国内的一线城市也逐渐开始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从2009年的试点开展到2012年底的逐步铺开,深圳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康中心已经达到267家,占全市社康中心比例超过40%,从事此项服务的家庭医生达996名。社区医生和居民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的契约后,医生的工作更主动了,和社区居民关系也更亲密。市卫人委也明确提出:“到2015年,全市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的社康中心比例达到80%”……这串数字听起来是让人欣喜的。至少我们的健康服务体系正趋于完善。
家庭医生服务给居民带来了便利
签约后,家庭医生会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家庭健康干预计划,为家中65岁以上老人每年做一次体检,为0-3岁的儿童开展体检、发育评价、预防接种指导等,为孕期妇女提供5次孕期指导和2次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系统管理和转诊转介服务等。家庭医生也负责基本医疗服务,由于目前社康中心人手有限,除了急诊、产后访视等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多数还是通过预约家庭医生后到社康中心就诊。但是医生会把手机号告诉签约家庭,签约家庭可以通过电话与家庭医生及时进行咨询和沟通。
居民说
有事就找家庭医生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家人再不用为看病发愁了。”刘女士说。家住深圳福田区的刘女士刚刚与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将担负起他们一家的健康管理工作。刘女士表示,原来自己和家人不管大病小病,一律都是去大医院,为了能挂上号,常常一大早就要赶去排队,最后得到的服务却很简单,往往是开一堆检查单,几分钟就给打发了。“现在有了家庭医生电话和QQ,遇到健康问题随时可以咨询。”刘女士说。2012年已签约了家庭医生的陶阿姨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她说,以前看病至少要两个人去,一排队就得等很长时间。现在走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社康。每年还有免费体检项目,不用去医院排长队了。家庭医生对她家人的情况非常了解,经常打电话询问她和老伴的身体情况,有健康问题家庭医生都会给予耐心解答,自己也对身体情况有了知情权。有次陶阿姨去开药,医生主动提醒有种药陶阿姨没有开,这让陶阿姨觉得非常贴心。“我自己都没记得那么清楚,他们都还记得,感觉很贴心很温暖。”
医生说
我们是朋友
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以来,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除了在日常的上班时间进行坐诊之外,手机上、QQ上都增加了不少居民联系方式,这些都是跟她签约了的服务对象。莫主任坦言,现在会常接到居民咨询电话短信,加上还要电话回访和上门服务,比之前更忙碌了,但感觉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居民的健康档案、家庭成员健康情况,一般接触了几次后,她都能记得很清楚。而她觉得自己不只像是医生,更像是居民的贴心朋友,那些健康问题总会及时提醒大家,而居民也很乐意与她交流,有一些居民每到过节的时候,都会特意来看望她,让她觉得自己和居民成了一家人了。
家庭医生服务难以深入推行
当然,任何新体制的推行,都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就比如家庭医生服务,在推行过程中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忧的是,具体执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而无法深入推行。
01
因素一 居民误解: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一说到“家庭医生”,大家就想到了国外影片中上门诊疗的私人医生,而在我国,家庭医生概念并不是这样。国外家庭医生,即私人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而我国的家庭医生,是指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更多的是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在深圳,家庭医生以户为单位,与居民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未来,家庭医生将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手中有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他们是全科医生,根据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他们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交给签约家庭,接听签约居民的电话: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居民的朋友、知己……
02
因素二 居民疑问:签不签约一个样?
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感受到了家庭医生便民、周到的服务,但在家庭医生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解。有居民反映,自己签约了家庭医生后感觉跟没有签约差不多,自己也没享受到多少家庭医生的服务。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给予了解答。
实际上,这种疑问源于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误解。仔细解读《深圳市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试点工作方案》后不难看出,家庭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管理以及转诊转介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目前所开展的服务,大部分业务已经包含在医生现有的服务中,只是将现有的服务更加规范化。而签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签约家庭拥有家庭医生的手机号码,可以主动跟自己的家庭医生联系,而家庭医生团队也会因应签约家庭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应的随访和服务。目前一个家庭医生要签约几百户居民,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居民可以主动与家庭医生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总之,在家庭医生心目中,签约居民与一般居民是不一样的,医生会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更好的服务,在很多服务中,签约居民享有优先权。
03
因素三 社康中心之困,药品不齐全
虽然大部分居民很满意家庭医生,但有时一些居民仍不得不往大医院跑。问题在于:基层医院,缺药。家庭医生刘医生介绍了一个情况,之前他负责的一位老人,需要一种特效药,但在社康中心没有,每次也都得去大医院开药拿药,很麻烦,老人很希望社康中心能有这种药,经常问刘医生什么时候能够有。刘医生每当看到老人那希望的眼神,总是觉得很愧疚。
社区用药相对二级、三级医院,要单一得多,加上经费有限,本来可能有300种药,到月底一些药就‘断档’了,只剩150种。药物是治病的“武器”,医生没了武器,医术再好也力不从心。这也造成了患者从家庭医生身边“流失”。莫主任建议,国家不妨进一步加大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价格有适当浮动,老百姓也是能理解的。 04
因素四 家庭医生上门打针输液风险大
80多岁的沈奶奶2009年就签约了家庭医生,她很满意家庭医生的周到细致服务。因为腿脚不方便,有时也会打电话让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她发现家庭医生上门不能注射输液。“我和老伴80多岁了’有次支气管炎要打针,可家庭医生说不能在家打,我们只有去社康了。由于不舒服,走几步路就得停下休息,本来10分钟不到的路程,我们来回花了2小时10分钟。家庭医生如果能够上门打针,多方便我们啊。”
莫主任指出,上门诊疗中输液的风险特别大,万一出现输液反应等情况,在居民家中因为条件不足,难以及时抢救。而且这种行为是《执业医师法》等医疗规范所不允许的,《执业医师法》明确,“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沈奶奶的这种情况有许多居民都有相同的感受,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社康中心一般都不提供上门输液和打针等侵入性治疗。其实,社康中心一般备有轮椅,可以借给居民接送打针输液,方便他们的出行。
05
因素五 家庭医生服务管理体制尚未成熟
作为家庭医生,付出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居民的感谢和理解,这让他们倍感欣慰。但在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过程,有些情况还需要得到居民的理解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职责规范不明晰
目前家庭医生的主要责任是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健康咨询、跟进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签约居民提供体检、上门服务。但服务的标准、规范都不明确,希望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出台,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
◆前期宣传太过,后期宣传不深入
家庭医生服务试点之初,一些媒体太过宣传,让居民们误以为“家庭医生”就是指到病人家里去看病的意思。认为家庭医生随时可以上门治病、打针。当签约之后居民被告知这些项目难以在家实现,导致居民对家庭医生产生不信任和不满。而且由于宣传的持续性不强,有些居民甚至对家庭医生这一概念都不清楚。
建议:加大对家庭医生持续宣传力度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家庭医生误区解答工作,使居民更清楚地认识家庭医生的工作范围。
◆法规政策下的左右为难
曾经有医生在患者家中因采用急救输液而成为被告的事件在医疗界产生震动。当紧急抢救和相关法律产生分歧的时候,家庭医生究竟该如何选择?莫主任提议,希望国家能明确立法规定家庭医生的职责范围,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人员配置问题
据了解,一般一个社康配备约3-5名家庭医生,每个家庭医生签约几百户家庭,也就是要管理1000-2500名居民。日常健康咨询还能完成,但到体检时,就人手明显不够用了。“社康配备了B超检查仪器,可是我们家庭医生都不会操作,只有等医院的专科医生过来才能安排居民的检查,每次能检查的人数有限,检查不到的就只能等下次了。”家庭医生刘医生说。在家庭医生待遇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比起医院医生来有一定的差距,与家庭医生的工作量也不成正比,导致许多家庭医生的流失。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行是深圳新医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加速的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慢病管理、日常保健等需求意义深远。家庭医生作为政府的一项利民措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支持,将它发扬光大。
特别提醒: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是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宗旨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病,处理的多为常见健康问题,其利用最多的是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并干预各种无法被专科医疗治愈的慢性疾患及其导致的功能性问题。
资料链接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推行状况
深圳:2009年9月,深圳市确定了22家社康中心作为首批家庭医生试点单位。到2012年11月,全市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康中心已经达到267家,占全市社康中心比例超过40%,从事此项服务的家庭医生达996名。
上海:2010年9月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改革研究和试点。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市长宁、徐汇、浦东等10个市级试点区,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覆盖2277名家庭医生,签约161万户家庭共374万人。
北京:2011年,北京16个区县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至2012年3月底,北京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3180个,家庭医生式服务累计签约79万户,共161万人。
家庭医生服务给居民带来了便利
签约后,家庭医生会为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档案,制订家庭健康干预计划,为家中65岁以上老人每年做一次体检,为0-3岁的儿童开展体检、发育评价、预防接种指导等,为孕期妇女提供5次孕期指导和2次产后访视,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系统管理和转诊转介服务等。家庭医生也负责基本医疗服务,由于目前社康中心人手有限,除了急诊、产后访视等可以提供上门服务外,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多数还是通过预约家庭医生后到社康中心就诊。但是医生会把手机号告诉签约家庭,签约家庭可以通过电话与家庭医生及时进行咨询和沟通。
居民说
有事就找家庭医生
“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家人再不用为看病发愁了。”刘女士说。家住深圳福田区的刘女士刚刚与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医生签订了“家庭医生”协议,家庭医生将担负起他们一家的健康管理工作。刘女士表示,原来自己和家人不管大病小病,一律都是去大医院,为了能挂上号,常常一大早就要赶去排队,最后得到的服务却很简单,往往是开一堆检查单,几分钟就给打发了。“现在有了家庭医生电话和QQ,遇到健康问题随时可以咨询。”刘女士说。2012年已签约了家庭医生的陶阿姨也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她说,以前看病至少要两个人去,一排队就得等很长时间。现在走几分钟的路程就到了社康。每年还有免费体检项目,不用去医院排长队了。家庭医生对她家人的情况非常了解,经常打电话询问她和老伴的身体情况,有健康问题家庭医生都会给予耐心解答,自己也对身体情况有了知情权。有次陶阿姨去开药,医生主动提醒有种药陶阿姨没有开,这让陶阿姨觉得非常贴心。“我自己都没记得那么清楚,他们都还记得,感觉很贴心很温暖。”
医生说
我们是朋友
推行家庭医生服务以来,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除了在日常的上班时间进行坐诊之外,手机上、QQ上都增加了不少居民联系方式,这些都是跟她签约了的服务对象。莫主任坦言,现在会常接到居民咨询电话短信,加上还要电话回访和上门服务,比之前更忙碌了,但感觉与居民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居民的健康档案、家庭成员健康情况,一般接触了几次后,她都能记得很清楚。而她觉得自己不只像是医生,更像是居民的贴心朋友,那些健康问题总会及时提醒大家,而居民也很乐意与她交流,有一些居民每到过节的时候,都会特意来看望她,让她觉得自己和居民成了一家人了。
家庭医生服务难以深入推行
当然,任何新体制的推行,都会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就比如家庭医生服务,在推行过程中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向前迈了一大步,忧的是,具体执行受到多种因素制约而无法深入推行。
01
因素一 居民误解:家庭医生=私人医生
一说到“家庭医生”,大家就想到了国外影片中上门诊疗的私人医生,而在我国,家庭医生概念并不是这样。国外家庭医生,即私人医生,是对服务对象实行全面的、连续的、有效的、及时的和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和照顾的新型医生。而我国的家庭医生,是指社康中心的家庭医生,更多的是扮演健康“管家”的角色。在深圳,家庭医生以户为单位,与居民签订书面服务协议,为群众提供健康管理和寻医问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未来,家庭医生将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他们手中有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他们是全科医生,根据居民不同的健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他们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交给签约家庭,接听签约居民的电话:他们不仅仅是医生,更是居民的朋友、知己……
02
因素二 居民疑问:签不签约一个样?
越来越多的居民都感受到了家庭医生便民、周到的服务,但在家庭医生推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解。有居民反映,自己签约了家庭医生后感觉跟没有签约差不多,自己也没享受到多少家庭医生的服务。碧海云天社康中心的莫主任给予了解答。
实际上,这种疑问源于对家庭医生服务的误解。仔细解读《深圳市实施家庭医生责任制项目试点工作方案》后不难看出,家庭医生所提供的服务主要包括基本健康服务、健康服务管理以及转诊转介服务。家庭医生服务项目目前所开展的服务,大部分业务已经包含在医生现有的服务中,只是将现有的服务更加规范化。而签约的最大差别就在于签约家庭拥有家庭医生的手机号码,可以主动跟自己的家庭医生联系,而家庭医生团队也会因应签约家庭的需求主动提供相应的随访和服务。目前一个家庭医生要签约几百户居民,有健康方面的问题,居民可以主动与家庭医生交流,这样更有利于家庭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服务。总之,在家庭医生心目中,签约居民与一般居民是不一样的,医生会给予更高的关注和更好的服务,在很多服务中,签约居民享有优先权。
03
因素三 社康中心之困,药品不齐全
虽然大部分居民很满意家庭医生,但有时一些居民仍不得不往大医院跑。问题在于:基层医院,缺药。家庭医生刘医生介绍了一个情况,之前他负责的一位老人,需要一种特效药,但在社康中心没有,每次也都得去大医院开药拿药,很麻烦,老人很希望社康中心能有这种药,经常问刘医生什么时候能够有。刘医生每当看到老人那希望的眼神,总是觉得很愧疚。
社区用药相对二级、三级医院,要单一得多,加上经费有限,本来可能有300种药,到月底一些药就‘断档’了,只剩150种。药物是治病的“武器”,医生没了武器,医术再好也力不从心。这也造成了患者从家庭医生身边“流失”。莫主任建议,国家不妨进一步加大投入,增补基本药物目录。药品价格有适当浮动,老百姓也是能理解的。 04
因素四 家庭医生上门打针输液风险大
80多岁的沈奶奶2009年就签约了家庭医生,她很满意家庭医生的周到细致服务。因为腿脚不方便,有时也会打电话让家庭医生上门服务,她发现家庭医生上门不能注射输液。“我和老伴80多岁了’有次支气管炎要打针,可家庭医生说不能在家打,我们只有去社康了。由于不舒服,走几步路就得停下休息,本来10分钟不到的路程,我们来回花了2小时10分钟。家庭医生如果能够上门打针,多方便我们啊。”
莫主任指出,上门诊疗中输液的风险特别大,万一出现输液反应等情况,在居民家中因为条件不足,难以及时抢救。而且这种行为是《执业医师法》等医疗规范所不允许的,《执业医师法》明确,“医师经注册后,可以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按照注册的执业地点、执业类别、执业范围执业,从事相应的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沈奶奶的这种情况有许多居民都有相同的感受,在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社康中心一般都不提供上门输液和打针等侵入性治疗。其实,社康中心一般备有轮椅,可以借给居民接送打针输液,方便他们的出行。
05
因素五 家庭医生服务管理体制尚未成熟
作为家庭医生,付出自己的努力,收获了许多居民的感谢和理解,这让他们倍感欣慰。但在推行家庭医生服务的过程,有些情况还需要得到居民的理解和相关部门的支持。
◆职责规范不明晰
目前家庭医生的主要责任是为签约居民提供相关的健康咨询、跟进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为签约居民提供体检、上门服务。但服务的标准、规范都不明确,希望能有具体的相关规定出台,明确家庭医生的服务内容。
◆前期宣传太过,后期宣传不深入
家庭医生服务试点之初,一些媒体太过宣传,让居民们误以为“家庭医生”就是指到病人家里去看病的意思。认为家庭医生随时可以上门治病、打针。当签约之后居民被告知这些项目难以在家实现,导致居民对家庭医生产生不信任和不满。而且由于宣传的持续性不强,有些居民甚至对家庭医生这一概念都不清楚。
建议:加大对家庭医生持续宣传力度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家庭医生误区解答工作,使居民更清楚地认识家庭医生的工作范围。
◆法规政策下的左右为难
曾经有医生在患者家中因采用急救输液而成为被告的事件在医疗界产生震动。当紧急抢救和相关法律产生分歧的时候,家庭医生究竟该如何选择?莫主任提议,希望国家能明确立法规定家庭医生的职责范围,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
◆人员配置问题
据了解,一般一个社康配备约3-5名家庭医生,每个家庭医生签约几百户家庭,也就是要管理1000-2500名居民。日常健康咨询还能完成,但到体检时,就人手明显不够用了。“社康配备了B超检查仪器,可是我们家庭医生都不会操作,只有等医院的专科医生过来才能安排居民的检查,每次能检查的人数有限,检查不到的就只能等下次了。”家庭医生刘医生说。在家庭医生待遇方面,虽然有所改善,但比起医院医生来有一定的差距,与家庭医生的工作量也不成正比,导致许多家庭医生的流失。
“家庭医生服务”的推行是深圳新医改惠及民生的重要举措之一,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非常重要,尤其对于加速的老龄化社会日益突出的慢病管理、日常保健等需求意义深远。家庭医生作为政府的一项利民措施,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宣传和支持,将它发扬光大。
特别提醒:家庭医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健康管理。
家庭医生服务,主要是负责健康时期、疾病早期,乃至经专科诊疗后无法治愈的各种病患的长期照顾,其宗旨关注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病,处理的多为常见健康问题,其利用最多的是社区和家庭的卫生资源,以低廉的成本维护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并干预各种无法被专科医疗治愈的慢性疾患及其导致的功能性问题。
资料链接
我国家庭医生服务推行状况
深圳:2009年9月,深圳市确定了22家社康中心作为首批家庭医生试点单位。到2012年11月,全市开展家庭医生服务的社康中心已经达到267家,占全市社康中心比例超过40%,从事此项服务的家庭医生达996名。
上海:2010年9月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开展了家庭医生制服务改革研究和试点。截至2012年年底,上海市长宁、徐汇、浦东等10个市级试点区,共有13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家庭医生制度构建,覆盖2277名家庭医生,签约161万户家庭共374万人。
北京:2011年,北京16个区县启动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至2012年3月底,北京市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3180个,家庭医生式服务累计签约79万户,共16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