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9)10-093-01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拓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较好地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满足“四个需要”,注重处理好“五个关系”,就可扬长避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我们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适用、适量、适当的多媒体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不能违背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多媒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色彩逼真,可以对人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2.适量性原则。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应有的创造性的工作。
3.适当性原则。多媒体手段何时用才是恰当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二是用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不足的时候。三是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的时候。
二、应满足“四个需要”
为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至少应满足“四个需要”:
1.满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且可以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具体直观、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地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置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把左脑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满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也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4.满足优化教学手段的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成效。
三、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1.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2.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要把握好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少课件的容量,便于携带和运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再现有关图景。
3.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4.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的关系。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里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活跃,可课后学生头脑里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所获甚微。
5.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就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也成为提出问题的诱导载体。
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列入了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之中,教育部制定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拓学习的视野,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较好地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满足“四个需要”,注重处理好“五个关系”,就可扬长避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完美整合,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我们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选择适用、适量、适当的多媒体手段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但不能违背下面三个基本原则:
1.适用性原则。多媒体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它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图、文、音并茂,且交互呈现,信息量大,色彩逼真,可以对人视觉、听觉甚至心理触觉产生全方位刺激,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强教学效果。
2.适量性原则。多媒体教学手段虽然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诸多方便和好处,但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它只是一种辅助性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应有的创造性的工作。
3.适当性原则。多媒体手段何时用才是恰当呢?笔者认为,一是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时候。二是用在弥补教师素质本身不足的时候。三是用在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或延伸学生思维空间的时候。
二、应满足“四个需要”
为使多媒体辅助教学恰到好处,在教学中至少应满足“四个需要”:
1.满足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交互性强,操作界面丰富活泼,且可以产生一种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2.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课件设计的具体直观、形象可感,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地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置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把左脑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满足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主体性教学是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中,主动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图、音、文交互的特点,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更强烈的参与意识,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开放的活动环境。这当然比传统的教学方法要优越得多,也更容易实现学生求知过程的“主动化”。
4.满足优化教学手段的需要。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成效。
三、应处理好“五个关系”
1.为了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语文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要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激情,唤起学生的热情,用充满情感的话语和体态,传达自身和情感体验,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引导学生体验文章的思想情感,表达自己的情感体会。如果老师被多媒体软、硬件所取代,师生的感情交流就无从谈起。
2.图形图像与语言文字的关系。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要把握好只取所需、适可而止的原则,不要过于注重课件外观的精美而添加图形图像,这样可以避免喧宾夺主,也可以减少课件的容量,便于携带和运行。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再现有关图景。
3.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老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介绍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
4.课堂气氛与教学密度的关系。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概括事物的特点,寻找事物的规律,发现现象的本质。这样做能较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但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整节课里都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各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围绕一两个问题去比较发现。一节课下来,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也活跃,可课后学生头脑里只是得出了课本上就有的几个结论或观点,所获甚微。
5.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的关系。兴趣成为学生今后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因此多媒体教学要在课内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知识向课外拓展,把问题向课外延伸,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多媒体课件就不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也成为提出问题的诱导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