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从文体的角度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peci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基本是以“主题”为单元来编排的,打破了以“文体”为单元编排的模式,一个单元中有时兼有数种文体。对于这种编排体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现在又逐步重视文体教学,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状况有一定的关联。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尤其是中高年级的课堂教学,面对任何文体的文本基本都采用统一的模式“情境导入——字词疏通——整体感知——语言品味——拓展延伸”来组织教学。阅读教学基本不关注文体,成为无文体阅读;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不分辨文体,成为无文体写作。在阅读教学中,不论学习什么样的文章作品,一股脑儿是“字词辨析”“问题探究”“情感体验”;而写作,则文体不限,自由发挥。应该说,不管什么样的文体文本,作为教学的范例的确存在着共通的规律。
  然而,我们知道,每一种文体都有着自己内在的特征和规律。作为教材时,就有着不同的目的和功用,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价值,所以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关注教材的共性的阅读规律外,更应该深刻理解其差异性,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文体本身的突出特点上。换句话说,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受到文体的制约。比如,对于论述文类的文体教学,教师要关注其“论点”“论据”;对于小说类文体教学,教师应关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这样,语文课堂才能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当然,这里所提的文体教学,并非狭隘地指“文体知识教学”,比如一讲小说就要把小说的三要素拿出来要求学生对号入座,一讲散文就非得抓住“形散神不散”将“形”“神”子丑寅卯地说清楚。
  探讨文本的文体,其实根本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巴班斯基早就这样说过:“是教学目的和内容选择方法,而不是其相反。”王荣生老师也指出,教学方法受制于教学内容,“怎么教”必须服务于“教什么”。“怎么教”只是个技术问题,“教什么”是思想问题,才是根本。王老师认为,语文课堂教学的成败、有效与否,问题主要出在教学内容上。一堂语文课,如果不能选择好合宜的教学内容,那么无论在教学方法上玩什么花招、树什么大旗,都不可能是成功、高效的语文课。重提文体教学,其主要目的就在于以“文体”为着眼点以更好地确定该文本的教学内容。这里以《林冲棒打洪教头》为例,略谈从文体的角度确定文本的教学内容的问题。
  课例(一)主要教学环节: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林冲、洪教头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你能用一个贴切的词语来分别说说对他们的认识吗?
  2.课文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课文的精彩描述,相信你们还会加深对人物的认识。默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等句子。你能读出什么感受?体会到两人的什么特点?
  3.回读全文,理清条理,复述故事。
  4.作业:把《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故事讲给别人听;课外阅读儿童版《水浒传》,记录一个你最喜欢的故事。
  课例(二)主要教学环节:
  1.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在《水浒传》的这段情节中,你分别可以用什么字来形容林冲和洪教头呢?(“忍”和“逼”)
  2.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具体理解两人的形象:谦逊有礼的林冲与傲慢无礼的洪教头;“目中无人”的洪教头与“一忍再忍”的林冲;机智沉稳、武艺高强的林冲与狂妄自大、鲁莽急躁的洪教头……
  3.林冲为什么要一忍再忍?(表面原因:关照柴进的面子,实则是性格使然)出示林冲逼上梁山经过:高衙内想把林冲的老婆弄到手,于是林冲吃了冤枉官司,刺配沧州,而对这样的压迫陷害,林冲只是逆来顺受,所以在野猪林内,鲁达要杀那两个该死的解差,反被林冲劝止;到了沧州以后,林冲是安心做囚犯的了,直到高衙内又派人来害他性命,这他才杀人报仇,走上了落草的路。(林冲对洪教头的一再忍让也是他性格的正式写照。这一段描写以小见大,窥一斑而见全豹)
  4.柴进这个人不能忽视,林、洪二人最终打起来,柴进起了关键作用。简单介绍柴进此人,联系本章标题“柴进门招天下客”理解,柴进有可能是借林冲之手逐走洪教头,但又不坏自己的名声。
  5.在整个关于林冲的故事中,林冲比武这一段作者是如何叙述的?出示:“这一段文字,先写林冲到柴进庄上,柴进不在,林冲失望而去,却于路上又碰到了柴进,后来与洪教头比武。林冲比武这一小段的描写,首尾不过千余字,可是,写得多么错综而富于变化。说要比武了,却又不比,先吃酒,当真开始比武了,却又半真(洪教头方面)半假(林冲方面),于是柴进使银子叫解差开枷,又用大锭银作注,最后是真比,只百余字就结束了;但这百余字真是简洁遒劲,十分形象地写出了林冲武艺的高强。这一小段千余字,还把柴进和洪教头两人的面目也刻画出来了,笔墨之经济,达到了极点。——茅盾《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小结:文似看山不喜平。我们在今后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使自己的习作生动起来。
  6.作业:读《水浒传》,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你喜欢的人物。
  课例(一),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完成了对林冲和洪教头的人物分析,感受了人物性格。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逐步深入,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体现了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思想。但总体教学的思路仍是一般课堂的“问题探究”“语言感悟”,最后的作业也只是停留在低层次的情节复述上,不能从全景的角度、全书的角度去领悟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课例(二)虽有与课例(一)相同之处,但它着眼于小说的三要素(该文中未有特别的环境描写,略去)来展开教学的设计:一体悟人物的形象(人物形象的核心是人物的思想性格,教学从全书的角度去感悟林冲、洪教头、柴进的性格特点,其中尤其亮眼的是对柴进性格特征的探究,而这往往是教师常忽视的);二理解故事情节(故事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教学通过引述茅盾先生《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中的话,让我们明白即使是一段小插曲也不是平铺直叙的,竭尽腾挪跌宕的能事)。最后的作业更是着眼于全书,把教学内容引入一个更深的层次——“读《水浒传》,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一个你喜欢的人物”。也许有人要说,这对于一个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能理解吗?这是为学生推开一扇窗,欣赏外面的风景,让学生有不同的感受。
  从上面二则课例看,同一篇小说,由于关注的角度不同,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也大不同,其教学结果也就不尽相同。从文体的角度来确定教学内容,给了我们一个理解“教什么”和“怎么教”的语文教学核心问题的新视角。同一种文体同一文本的教学内容尚有如此差别,不同文体的不同文本,其选择的教学内容更应该不尽相同。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在新课程下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不能淡化文体,反而应该增强文体意识。在一段较长时间淡化文体教学后,现在又逐步重提文体教学,我们当然还是应该采取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也不可坠入“非此即彼”的简单肯定或简单否定的思维怪圈。随着对文体研究的不断推进与深化过程中,我们只有不断对原有文体知识采取革故纳新的态度,主动吸收其新颖而富有价值的知识,并自觉地将其运用于自己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正理解文本的文体特征,然后再依据文本自身的特色和具体的学情,才能抉择出文本合宜甚至最佳的教学内容。
  (责编 陈剑平)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听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的对话故事,能抓住要点复述故事大意。  2.看电影《摩登时代》片断,能讲述精彩情节。  3.借助科幻画,激励学生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在互动交流中做到态度大方,有礼貌、有条理地讲述。认真倾听并适当提问。  【课前准备】  1.师生共同排练一段关于科技新产品介绍的对话。  2.剪辑电影《摩登时代》“喂饭”片断。  3.每位学生画一幅关于未来世界(如未来的科技、未
新课标指出:“要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儿童的天性是好奇的,他们觉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是新奇的,脑袋瓜里总会蹦出一些有趣新奇的想法。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一个孩子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在小学阶段让孩子们多接触儿童诗,学习儿童诗正是符合儿童的天性,符合他们的心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给小学语文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识字数量的增加,阅读容量的扩展,让很多孩子、家长及教师措手不及。面对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有些孩子真是苦不堪言,他们根本无法承受那么多的生字、那么长的课文、那么多的信息,往往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而有些孩子却是学得很轻松、很有趣,还非常有成就感。细究其原因,那些如鱼得水的孩子,以前就有了很好的阅读基础,能够独立阅读浅显的儿童读物,认识一千个以上的
小学语文,从字词的掌握,到文章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培养着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每一篇文章中,传递着那些光辉的思想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在进行文章分析、讲解时,不仅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手法,还要从中提炼出一些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价值观。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  一、从朗读中感受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不同于我们平时的阅读。在课
明天,我在教的三年级一个班下午有两节作文课。今天课间刚好听到一个小男孩在喊:“不好啦!明天有作文课啦!作文难作文难!见到作文心就烦!”乍一听,我感到很纳闷,怎么这么怕作文?后来和他一聊,终于明白:这个孩子在外面上习作辅导班已经半年多了,但每次写作仍愁没啥写的。  和他聊完后,我陷入了担忧:如果三年级学生习作刚起步就有这样的恐惧心理,那后面的写作之路该如何行走?  明天的作文课任重道远,对于第一次上
案例背景  学习《梅兰芳学艺》这篇课文,要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第二自然段,从中感悟梅兰芳学艺的“一心一意”和“勤学苦练”。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预设从“梅兰芳的决心没有动摇,他是怎么做的?”入手,重点理解“紧盯”和“注视”,突出梅兰芳看得非常专心;再紧扣“常常”和“日子一长”来突出他练习次数之多、时间之长;最后通过朗读表现梅兰芳的勤学苦练。课堂上,就在学生回答了“梅兰芳是如何做的”之后,一名学生的质疑,
【理想描述】  作文指导课应该如何上?一节优秀的作文指导课又应具备哪些特点呢?对于这些,鲜有人提及。笔者认为,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应有五大亮点:  1.以生为本。语文教师应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将写作视为一件愉快的事,意识到写作是一种生命活动。“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2.情境相谐。儿童的世界是情绪和情感的世界,一堂优质的作文指导课应
【教学过程】:  板块一:直接导入,抛出问题  这是个神话故事,那它“神奇”在哪儿呢?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出“神奇”的呢?让我们潜心学文,揭开这神秘面纱。  板块二:开天辟地,感受“神奇”  1.出示要求:用心读第2-5小节,哪些词句能感受到“神奇”?圈划并简单批注。自己思考完毕,小组交流。  2.小组交流。  3.集体交流。  (1)第2小节  ①他“一使劲、裂开一条缝”力大无比——神奇的力量——读
每次教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我都会在心里偷偷地羡慕寿镜吾先生。他读起书来简直就是一种享受,特别是读到入神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这样的镜头在如今的语文课上是难得一见了,读书的快乐也少了许多。  《与朱元思书》是六朝尺牍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吴均在书信中以简约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和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同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第三学段的学生提出了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的要求 。显然,“简单”两字的表述,指向的是基础,是一般性的非连续性文本,它更多限制在信息整合层面,而不要求过于复杂的计算和推理。我们学校地处粤北山区,结合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预案,并在语文课上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从而使“非连续性文本”这个陌生的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