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尤其以散文著称,堪称“美文作家”。人教版小学语文编者独具匠心地将这位语言大师的《匆匆》编入了小学六年级的课文当中,这是一扇让学生走进我国现代文学“美的语言”的窗户,让学生从小对我国伟大的语言文化产生热爱之情。作为教师了解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就成了刻不容缓的一个命题。本文从朱自清散文语言的美、构思的美、风格的美三个方面真实地表现其艺术特点,从而探索朱自清散文艺术形成的原因及其在小学语文教学上的应用。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结构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论写人记事,都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情感意蕴美的最高追求,同样是一个散文作家的最高追求。那这种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呢?笔者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美,阐述了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朴素,清新,但又不缺乏优美。他将北京口语作为自己散文语言的标准,这也让他的散文和现代散文相差无几。以《春》为例: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就好像春天里活泼的小朋友一样,充满童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说明了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充满生机。
在他的散文里,朱自清先生很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装饰语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突出出“清香”飘渺,让人仿佛闻到荷叶的清香,听觉、嗅觉得到充分的展示,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这如小提琴悠扬的琴声般,烘托出一种幽雅、神秘的气氛,给读者无与伦比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的荷塘,进入诗的意境。
二、朱自清散文的结构艺术分析
朱自清先生愿意把自己的散文称之为“随笔”。先生认为,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背影》这篇作品取材于1917年冬天,但作品却写于年1925秋天。后来先生谈到这篇散文的创作情结:“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篇散文是建立在扎实的生活基础上而又始于强烈的感情冲动构思而来。
朱自清的散文,还非常注重“眼”的设置,以“眼”为焦点,把零星的散文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的特征之一,如《春》。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对春天的盼望,描绘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美丽的春景图。就单纯地写景吗?不,作者还描绘了春天里人们的美好生活: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
朱自清的这种对“眼”的安设,赋予了文章“诗意”般的生命力。有了这个“眼”,先生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有高度的统一。
三、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笔者曾读过樊俊英老师的书,他认为朱自清散文从内容上来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关注社会的,如《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作品尖锐地反映现实矛盾;二是抒写亲情的,如《背影》《儿女》等,这些作品朴实、平淡,但却有着强烈的冲击感;三是描摹自然风光的,如《春》《荷塘月色》等,笔风清新、自然,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概括,简单、明了,反映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风格。
先生散文的语言精巧细腻,华却朴实。对于语言,他还非常注重散文的节奏感和音律美,注重叠字、长短句的运用,使人读起来如读诗般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入选了小学高段语文课文。让学生读读文字的美,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享受文字的美,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樊俊英.论朱自清散文的风格[J].集宁师专学报,2004,26(2):23-25.
[2]王倩.朱自清散文当中比喻的运用[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284-286.
[3]马美爱.论朱自清散文修辞的性格底蕴[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5-258.
[4]赵辉.朱自清散文中动词重叠的修辞和语用功能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8,19(3):43-46.
[5]王心敏.试论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2(6):20-22.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语言美;结构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无论写人记事,都真实地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情感意蕴美的最高追求,同样是一个散文作家的最高追求。那这种美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作用呢?笔者分析了朱自清先生散文的美,阐述了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作用。
一、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朱自清散文语言朴素,清新,但又不缺乏优美。他将北京口语作为自己散文语言的标准,这也让他的散文和现代散文相差无几。以《春》为例: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趟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草“偷偷地”“钻出来”,写出了小草就好像春天里活泼的小朋友一样,充满童趣;“坐着”“躺着”“打滚”“踢球”“赛跑”“捉迷藏”,一连串动词无不童趣盎然。“两个”“几脚”“几趟”“几回”这些不定量的数量词,说明了孩子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充满生机。
在他的散文里,朱自清先生很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反问、对比、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装饰语言,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如《荷塘月色》: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前一句用“渺茫的歌声”突出出“清香”飘渺,让人仿佛闻到荷叶的清香,听觉、嗅觉得到充分的展示,虚实相生;后一句则用“名曲”的旋律来形容表明“光与影的和谐”,这如小提琴悠扬的琴声般,烘托出一种幽雅、神秘的气氛,给读者无与伦比的想象,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的荷塘,进入诗的意境。
二、朱自清散文的结构艺术分析
朱自清先生愿意把自己的散文称之为“随笔”。先生认为,散文是一种侧重于抒发内心感情和表达内心体验的文学样式。
《背影》这篇作品取材于1917年冬天,但作品却写于年1925秋天。后来先生谈到这篇散文的创作情结:“由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似乎说不到意境上去。”可见,这篇散文是建立在扎实的生活基础上而又始于强烈的感情冲动构思而来。
朱自清的散文,还非常注重“眼”的设置,以“眼”为焦点,把零星的散文有序地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是朱自清散文结构艺术的特征之一,如《春》。
《春》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通过自己对春天的盼望,描绘出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四幅美丽的春景图。就单纯地写景吗?不,作者还描绘了春天里人们的美好生活: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是的希望。”
朱自清的这种对“眼”的安设,赋予了文章“诗意”般的生命力。有了这个“眼”,先生将景的描写和情的抒发有高度的统一。
三、朱自清散文的风格
笔者曾读过樊俊英老师的书,他认为朱自清散文从内容上来分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关注社会的,如《执政府大屠杀记》等,这些作品尖锐地反映现实矛盾;二是抒写亲情的,如《背影》《儿女》等,这些作品朴实、平淡,但却有着强烈的冲击感;三是描摹自然风光的,如《春》《荷塘月色》等,笔风清新、自然,抒发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热爱。这种概括,简单、明了,反映了朱自清散文独特的风格。
先生散文的语言精巧细腻,华却朴实。对于语言,他还非常注重散文的节奏感和音律美,注重叠字、长短句的运用,使人读起来如读诗般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入选了小学高段语文课文。让学生读读文字的美,让学生感受文字的美,享受文字的美,这对他们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樊俊英.论朱自清散文的风格[J].集宁师专学报,2004,26(2):23-25.
[2]王倩.朱自清散文当中比喻的运用[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1(4):284-286.
[3]马美爱.论朱自清散文修辞的性格底蕴[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5-258.
[4]赵辉.朱自清散文中动词重叠的修辞和语用功能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08,19(3):43-46.
[5]王心敏.试论朱自清散文风格的形成[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22(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