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人了解凉山之美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9494233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历史悠久,从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起,历代封建王朝先后在这里设郡县,是古“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南至金沙江,北到大渡河,东临四川盆地,西连横断山脉,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自治区。一个自称为“诺苏”的勤劳勇敢的民族——彝族,千百年来繁衍生息在这块热土上。凉山一步跨千年,却又保留了人类最古朴、最浓烈、最独特、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作为生在凉山长在凉山的摄影人,我深爱这片土地。从拿起相机那天起,我就立志要拍好这片神奇的土地和多彩的民族,力图通过画面展示我的民族的风采,让世人了解凉山之美。
  上个世纪70年代,对于生活在大西南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一个偏僻小县城的我来说是无忧无虑,成天拿着个速写本到处写生,梦想着未来的某一天成为画家。这种美梦延续几年后终就被打碎了,究其原因,照相机是“罪魁祸首”。当时,全国各地画家和一些美术院校老师、学生来凉山创作和写生,不少人还带着照相机。之后,就是搞摄影的,从摄影包里能拿出大小不同的相机和长短不一的镜头。你说对我是多大的诱惑。用我们当地的话来讲,简直是太提劲了。
  《凉山彝人》就诞生在那个年代,是以极大的热情、原始的冲动、真实地记录了凉山彝族原始古朴的生活场景。时间过去了20多年,每当我整理、翻阅这些影像时,内心都激动无比,那种亲切感是我现在的作品无法比拟的。是一种在纯真的年代,用真挚的情感书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回想那时搞摄影,没有那么多观念、那么多的理论,什么用光啊、构图啊,连摄影书刊都很难看到,都不是首先要考虑的,拍摄的内容却极为丰富,婚丧嫁娶、播种收获,涵盖了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彝人是淳朴的,在镜头前从没有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尤其是他们的眼睛传递出一种原始古朴的情感,而彝族小孩的眼神里透露出的永远是天真无邪。这种真实情感深深地打动着我,震撼着我时时按下快门。那个年代在凉山摄影极其顺利,想拍就拍。
  当然也有例外。记得有一次我随县上的工作组下乡,坐车到乡镇后得知我们要去一个叫洛嘎的彝族山寨是没有公路的,需要步行七八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第二天一大早,带着干粮我们就上路了。中午在一片原始森林边,用饼干加青天的山泉水,午餐就解决了,又匆匆赶路。蓝蓝的天上,朵朵白云相互追逐、喜笑颜开。汪汪的狗叫声说明洛嘎山寨就要到了。坐落在半山腰的山寨,看上去只有十几户人家。彝族人居住的瓦板房上,深红色的南瓜和金黄色的玉米在阳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煞是好看。到了山寨时,一位捻羊毛线的彝族老阿妈引起了我的注意,典型的彝族人的形象,满脸沟壑般的皱纹写尽沧桑。两边的太阳勾勒出的侧逆光使得老阿妈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用今天的术语来说这是拍摄人像的最佳时机。我迫不急待地拿出方匣子海鸥4B相机,手忙脚乱地调光圈、拨快门速度,从取景器里对焦时,老阿妈已起身离去。我追赶着来到老阿妈家,却遭到她家人的反对。我请工作组的同志当翻译,才知道老人及家人反对拍照的原因。原来山寨的彝人从来都没有照过相,说照相机会把人的魂勾走。
  记得刚学照相时,我借用过的海鸥家族的相机有:海鸥4A、4B,海鸥203旁轴取景,黄斑聚焦的折叠式120相机、135海鸥DF相机。用过的胶卷有上海、天津、公元、申光、吉林,还有匈牙利黑白卷。许多年后,当我走出大山到武汉大学学习摄影,才知道国产的相机还有凤凰、长城、红梅、上海、友谊、虎丘、青岛、华中、牡丹、珠江等,还有苏联、日本、德国、瑞士、美国的相机。
  1985年,从县城调到州级单位工作,原单位4A相机又不能带走,对相机入魔的我,没有相机就好像生命失去了意义。于是说服内当家,缩衣减食攒钱买了一台日本产的企诺CHLNON CM—5型135相机,配上确善能COSLNA 28〜70毫米的镜头。之后,我用的相机也在不断升级换代:1992年用尼康FA相机。1999年用尼康F90X自动相机。2003年初用宾得645NⅡ120自动相机。
  说起凉山,摄影人自然想到“火把节”。而每年的“火把节”都是我重点拍摄的项目。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火把节”被称为摄影人的节日,每年“火把节”不仅是彝族人民的狂欢节,也是阿哥阿妹男欢女爱的“东方情人节”,更是摄影人汇聚凉山,拍摄民族风情精彩瞬间的时刻。
  彝族谚语称:“过年是嘴巴的节日,火把节是眼睛的节日”。“火把节”是彝族人民传统的节日。自汉唐起,已沿袭了一千多年。关于“火把节”的起源、记载和传说有十几种,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火把节的活动丰富多彩,、精彩纷呈。各种服装、银饰五彩缤纷,艳丽夺目,让人美不胜收。斗牛、赛马、斗羊、摔跤、斗鸡、抢羊、跳舞、爬油杆、摔牛、弹月琴,狂欢之夜的火把游行把整个活动推向高潮,还有彝族姑娘们喜爱的选美、赛衣、“朵洛荷”比赛。
  拍“火把节”最好还是要到布拖县,这是一个极少受现代文化冲击,较完整保留彝族传统文化的高寒山区,现在人们称之为“火把节的故乡”。从凉山州的州府所在地西昌市出发,坐汽车要经过4个多小时颠簸才能到。
  1995年7月17日,天公不作美,沥沥细雨不停。为珍惜难得的创作机会,一早我们就从县城去拖觉区。车还没到目的地,就看见彝族同胞扶老携幼、牵牛赶羊、骑马驾车,赶往火把场。山路崎岖泥泞却丝毫不能阻挡他们过火把节的步履。我们下车就一阵猛拍,耳边只听到快门声、马达声和叫好声。7月18日,晴空万里,到拖觉时活动还没开始,我们就在火把场外围拍前来赶节的人。这时,山边走来几位盛装的彝族少女,那金黄的油布伞、黑色的三角帽、雪白的羊毛披毡、红蓝黑相间的百褶裙,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煞是好看。我急忙奔过去,脑海迅速做出反映:加偏振,让蓝天变成深蓝;小光圈、全景深,让伞、披毡和百褶裙不同的质感得以充分展现;低角度,把少女衬托于蓝天白云之上;近距离,使20毫米的广角发挥夸大主体的优势,从而使主题鲜明突出。我跟随拍摄,边拍边整偏振镜,深一脚浅一脚,一直跟拍了500多米。当少女们走出荞麦地时,我也满身泥土瘫倒在地。值得欣慰的是,我拍摄到了《盛装赶节》的照片。
  举办“火把节”的传统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但不同地方,举办的时间有前有后,所以可轮流拍摄各地的火把节。布拖县过“火把节”为公历7月16至23日,衣蒙镇、拖觉镇先过,县城最后。普格县为公历的8月6日至14日,也是西洛镇、螺髻山镇在前,县城在后。拍摄“火把节”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斗牛赛马惊险刺激,但不宜近拍,以免发生意外;
  2.凉山的紫外线强,易灼伤皮肤,最好穿长袖衬衫,戴遮阳帽或在面部、手臂涂抹防晒霜;
  3.“火把节”正值雨季,须带雨伞和保护相机的防雨套;
  4.特别要注意器材不离身,拉紧摄影包拉链,以防丢失;
  5.夜晚拍摄火把狂欢游行时,近拍需要闪光灯,同时需要注意避免被火把烫伤,拍摄大场景要找制高点,使用三脚架;
  6.“火把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在早晚的黄金时间可拍摄盛装赶节和妇女梳妆的镜头。
  至于器材,用135或120相机均可,偏振镜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暖调滤色镜。135相机抓拍方便,常用的变焦镜头有17~35、28~70和70~200毫米的,如果追求夸张效果可用16或20毫米的广角镜头。可备独脚架稳定长镜头。
其他文献
奥德丽·杜雅尔丹(Audrey Dujardin)是摇滚乐记者、摄影师,《地狱欲望杂志》(Tartarean Desire magazine)的欧洲编辑,同时也是多个金属乐队的经纪人。目前,除了报道和拍摄外,她还在担任希腊Scar of the Sun乐队的经纪人,设计形象、安排演出、联络媒体、进行市场推广。可以说,她的整个生活和工作都在围绕欧洲金属音乐展开。虽然年轻,但多重身份和集中的兴趣点使她
期刊
时事纵览  在“点击”栏目中,本期《职业摄影师》介绍了最新的展览、摄影赛事、出版物等资讯。本刊摘编如下:  艺术商人Chris Beetles位于伦敦西区Swallow街的摄影画廊即将开业。那里将出售一些传奇摄影家如Terry O’Neill、Andre Kertesz和Bruce Davidson等人的作品。该画廊的第一个展览将在2月举行,是马格南摄影师Eve Arnold的大型回顾展。Chri
期刊
小提琴是一种高雅的弦乐器,最早出现在欧洲,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小提琴优雅的音色和精致的制作工艺技术,似乎很难和中国农民联系在一起。然而有朋友告诉我,北京平谷县有一个制作小提琴的东高村镇,那里有许多农民在自家的小院里,手工生产小提琴。全镇每年生产20万把小提琴,占全世界生产量的1/3。于是,我约了几位朋友去实地看看,想拍摄做琴的农民和他们制作的琴。  在朋友的带领下,我去了镇里的南垫头村一家制
期刊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之城,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十堰市丹江口境内,属大巴山东段,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拳的发源地。武当山是著名的山岳风景旅游胜地,有箭镞林立的72峰、绝壁深悬的36岩、激湍飞流的24涧、云腾雾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被誉为“一柱擎天”,四周群峰向主峰倾斜,形
期刊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刘建生就在新华社中央新闻采编室工作,专门拍摄中央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他的有心之处在于除了拍摄常规发稿用的领导人照片,还整理留存了大量世界领袖的新闻肖像。这些照片超越了单纯的记录层面,在简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之外,更有着“亦静亦动”的气质——这些高影像品质的瞬间定格不仅耐看,一张张安静的面孔之后,更让人不禁想到他们波涛汹涌的政治人生。更可贵的是,作者通过相机抓取的都是这些领袖人物
期刊
“去中国进行创作,是我多年以来的愿望。”这是和弗洛尔见面握手之后她说的第一句话,当时已经是下午5点,这是她当天接受的第六个采访,忙着布展的她穿梭在各个展厅之间。她的个人影展《三部曲》一周之后将在墨西哥城圣伊尔得冯索学院(Antiguo Colegio de San Ildefonso)对外开放。这座“新西班牙”时期留下的殖民地风格建筑古典优美,曾经是学校和学生宿舍,现在专门举办各类艺术展览。  女
期刊
我叫李江松,喜欢纪实摄影,在大学期间自学了新闻学专业,幸运的是遇到了南京大学文化教育中心的谢白老师,从他那里学习纪实摄影并看了大量的纪实照片,随后从事摄影记者的工作至今。做新闻工作就是要尽量客观中立的表现真实的现状,我力图拍好每一张照片,用最直接简朴的图说发表出去,但对它们的评价则是让社会完成。  拍摄这组《在京农民工家庭》照片的初衷源于工作单位内部的针对年轻摄影记者的“师徒制”培训项目,就是让一
期刊
编者按: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人的心中它犹如中国的使者,几乎成了中国友好的代名词。所有到四川旅游的人,除了对美丽的高原山川、恬静秀美的成都平原神往外,很多人也都会抽时间去看看雅安碧峰峡基地的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因为2008年地震,卧龙基地损毁严重,现已不对外开放。中心人工饲养的164只大熊猫现在大部分移居雅安。)更大的愿望是拍到可爱的熊猫或与熊猫合影留念。如何拍好熊猫一直是摄影人关注的话题。为
期刊
中国传统的书画家认为实践与理论是一个整体,并不需要截然分开,从宗炳、王维、苏轼、米芾、董其昌……一路下来,都是如此,艺术家又兼理论家的少之又少,分门别类的研究是西方文化的长处。当代艺术的一个趋势是艺术家创作,理论家评述,两者相加才算是一个真正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很难说这是艺术向理论的渗透,还是理论对创作的瓦解。不过眼前这位1978年出生的马可·波尔(Marco Bohr)显然具有将理论与创作实践共
期刊
摄影之美,在于发现,更在于呈现。发现也好,呈现也罢,所指的皆是生活中转瞬即逝的美好。这美好或是光影组合而成的极致美景,或是让人悄然心生共鸣的情感体验,或是点滴以观沧海的历史时刻——一切能让人回到已逝时空,传递共同情愫的画面,都是一种独特的摄影之美。  当我翻完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的《超越梦想——新华社体育摄影十年》画册的时候,所谓摄影之美的概念,在我心中的理解已经更进一层。  有一种摄影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