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提出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应基于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分析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阐述了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地域经济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1、基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向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是当地政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而兴办的地方大学,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中,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服务。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要取得全面发展,必须实现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走出校门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来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科技人才。
为发挥社会职能和承担社会职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学校的有效服务,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政府企业及其经济部门必将支持学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其协调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等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交往地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这也证明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服务方向上也应基于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
2.1、智力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学校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师资的智力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技能,则是当前多数专业教师所缺乏的,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数量不足外,水平往往也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困难重重,虽然目前采取教师进企业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等措施,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规模普遍较大,教师普遍缺员所造成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很重,疲于应付校内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环境因素影响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应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重要基础。而在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校企合作中校方一头热的现象依然普遍。因此,造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重心往往与行业发展和现场的生产需要相脱节。同时,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事务性工作上,不愿直接为社区,为企业服务。不少教师只將自己看成是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为社区公众或企业提供服务并不是他们所应扮演的角色。这种观念和环境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实践
3.1、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为中心,准确的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以培养服务于社会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主动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和地方生产的要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针对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模式,提出围绕“一镇一品”设专业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小榄的五金、古镇灯饰,还是沙溪的服装、南区的电梯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与之对应的专业;同时,建立学院与镇区领导联系会议制度、专业与震区产业的互动机制等,通过共建实训和创业基地、联手开展技术创新、开发职业新工种等方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政校企合作办学让职业教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正是该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提出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要求,同时还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3.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高职院校树立“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前景,更新知识、技术,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沙溪镇政府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建设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在开展中高职三二对接、高职和中职学历教育的同时,采取各种培训形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当地沙溪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该学院还陆续与古镇镇和南区政府合作办学建立了二级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与雅居乐地产公司签订了合办雅居乐学院的相关协议,与小榄镇政府合作建立了二级学院工商学院。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了8个市级研究所,促成市内30家行业协会进驻校园。 同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向镇区、企业派出56名科技特派员,帮助镇区进行经济战略规划研究。小榄镇采纳了该院关于小榄创意产业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三角镇粉葛的产业化研究等项目已开花结果。将学校办到专业镇,办到产业园区,与企业联动合作培养人才,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与当地镇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突破,寻求国际教育化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3.3、创新社会服务平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本院的人才优势,面向行业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建设。与本地区相关企业机构共同搭建研发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信息港,人才培养资源库等新型合作的方式,真正达到了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现了校内创业实战与校外创业孵化的有效对接,负责建设和管理1万3千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创业成功的项目经选拔即可进入基地孵化,享受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咨询、社会中介、證照办理等一站式服务,以及房租补贴、安排毕业生就业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多项优惠政策。
3.4、基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域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特色、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增设本地域需求量大、具有广阔人才市场的学科专业。当前,由于扩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一些单一学科专业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较少的高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等,大都积极向多科性或综合性院校发展。高职院校应面向地域社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结合其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断提高为地域社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办了服装设计、灯具设计等学科专业。为当地的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服务基础。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重点课题(编号GDGZ12Z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郭贞(1982—),女,江西吉安,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职业教育。
赵立民(1964—),男,陕西富平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职业教育。
关键词:地域经济 高职院校 社会服务
1、基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方向的必然性
高职院校是当地政府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为目的而兴办的地方大学,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置身于经济建设中,与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全方位服务。高职院校在新时期要取得全面发展,必须实现更好的发展,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走出校门直接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通过社会服务活动来促进高职院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高科技人才。
为发挥社会职能和承担社会职责,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改变在封闭的学校教育环境内组织教学的传统观念,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和经济建设主战场,及时发现并解决企事业单位等经济建设部门的技术问题,研究并协助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学校的有效服务,将获得政府和社会的欢迎,政府企业及其经济部门必将支持学校产学研的紧密结合,推动其协调发展。
由于高职教育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生产,服务、管理、建设等一线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有交往地实现了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经济的紧密结合,这也证明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服务方向上也应基于地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2、影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因素
2.1、智力因素的影响
高职院校开展的社会服务主要包括科技服务、技术培训和社区教育等多种形式,无论采取哪种形式,学校教师的作用都是举足轻重的,高职院校师资的智力因素的影响,直接决定社会服务质量的高低,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开展社会服务的必备技能,则是当前多数专业教师所缺乏的,这是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渠道单一,大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或普通高校现任教师,来自企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除数量不足外,水平往往也不高,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历,对行业职业了解不够,缺乏从业的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这些使得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工作困难重重,虽然目前采取教师进企业锻炼,担任访问工程师等措施,但由于目前高职院校规模普遍较大,教师普遍缺员所造成的教师教学工作量很重,疲于应付校内教学科研任务,去企业实践和锻炼的时间得不到有效保证,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在较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2.2、环境因素影响
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点不仅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也应体现在社会服务方面,良好的校企合作氛围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职能实现的重要基础。而在当前我国现阶段的企业环境下,企业在高职教育中责任缺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校企合作中校方一头热的现象依然普遍。因此,造成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重心往往与行业发展和现场的生产需要相脱节。同时,传统的文化观念也使教师不愿花太多时间在事务性工作上,不愿直接为社区,为企业服务。不少教师只將自己看成是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教师和研究者,为社区公众或企业提供服务并不是他们所应扮演的角色。这种观念和环境也影响了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积极性。
3、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实践
3.1、明确培养目标,理清办学理念,树立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
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大环境为中心,准确的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始终坚持以培养服务于社会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主动适应和满足区域经济和地方生产的要求。中山职业技术学院自建校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地区经济发展和市场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升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针对中山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探索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办学模式,提出围绕“一镇一品”设专业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小榄的五金、古镇灯饰,还是沙溪的服装、南区的电梯等,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与之对应的专业;同时,建立学院与镇区领导联系会议制度、专业与震区产业的互动机制等,通过共建实训和创业基地、联手开展技术创新、开发职业新工种等方式,让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政校企合作办学让职业教育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正是该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提出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要求,同时还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3.2、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服务社会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是在校企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服务的基础。高职院校树立“融于社会,服务社会”的理念,立足区域经济,关注行业、企业发展前景,更新知识、技术,主动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与当地沙溪镇政府共建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建设集教育培训、技术研发、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实用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在开展中高职三二对接、高职和中职学历教育的同时,采取各种培训形式,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为当地沙溪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该学院还陆续与古镇镇和南区政府合作办学建立了二级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南区电梯学院,与雅居乐地产公司签订了合办雅居乐学院的相关协议,与小榄镇政府合作建立了二级学院工商学院。近年来,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先后建立了15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了8个市级研究所,促成市内30家行业协会进驻校园。 同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向镇区、企业派出56名科技特派员,帮助镇区进行经济战略规划研究。小榄镇采纳了该院关于小榄创意产业园的整体规划设计,三角镇粉葛的产业化研究等项目已开花结果。将学校办到专业镇,办到产业园区,与企业联动合作培养人才,进一步深化和探索学院“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建设模式,与当地镇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科研成果突破,寻求国际教育化的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走向新的高度。
3.3、创新社会服务平台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利用本院的人才优势,面向行业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建设。与本地区相关企业机构共同搭建研发平台,鼓励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通过流程再造,资源整合,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与企业成立校企合作信息港,人才培养资源库等新型合作的方式,真正达到了与行业企业的零距离对接,为相关企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真正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功能。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积极寻求政府支持,与有关部门建立工作联动机制,实现了校内创业实战与校外创业孵化的有效对接,负责建设和管理1万3千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校内创业成功的项目经选拔即可进入基地孵化,享受职业指导、创业培训、开业指导、专家咨询、社会中介、證照办理等一站式服务,以及房租补贴、安排毕业生就业补贴、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多项优惠政策。
3.4、基于地域经济社会发展,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职院校要根据地域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自身的条件、特色、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增设本地域需求量大、具有广阔人才市场的学科专业。当前,由于扩展社会服务领域的需要,一些单一学科专业类型高校、学科专业类型较少的高校以及师范类高校等,大都积极向多科性或综合性院校发展。高职院校应面向地域社会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结合其生产领域的技术难题、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特别是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不断提高为地域社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服务的能力、层次和水平。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珠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办了服装设计、灯具设计等学科专业。为当地的镇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社会服务基础。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2年度重点课题(编号GDGZ12Z022)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郭贞(1982—),女,江西吉安,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职业教育。
赵立民(1964—),男,陕西富平人,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