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社会教育观念在历经多元复杂关系的优化调控后正逐步地回归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求真朴素形态,促使学校教育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相对有序和趋向合理的态势,初步呈现出人本、文本和生活之本的内在统一,各类课程教学也从以往的“不接地气”重新转向生态化发展。实践充分表明,这种生态化教学活动绝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进行淡化和削弱,相反对教育教学工作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挑战与加压。那么,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新形势下的生态化教学活动呢?本文结合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试对此给予抛砖引玉之论。希望能够为更多实践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帮助。
一、作文教学只有“接地气”,才能实现生态化教学
“接地气”,即接地中之气,是一种形象性说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为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活动,而非“闭门造车”、“故作呻吟”、“故纸堆里寻旧货”,进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无效或低效训练。长期以来,造成作文教学如此“不接地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第一,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相对优越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不仅造成了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而且形成了“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直接导致他们的心理不成熟或者伪成熟,心态不真实、不稳定,情绪跳跃性比较大,看待问题不全面、不辩证、不实在,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学生腔严重,语言表达低幼化,思想观点平庸甚至怪异化。第二,长期以来课程活动过多地采用了“为考而教”、“以教促学”的模式,教育领域的“浮夸风”、“虚拟化”等现象严重不堪。即使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对症下药”且“剂量较大”,然而对于学生习作来说,要想有效扭转和彻底消除普遍存在的“立意偏狭、思路老套、事例陈旧、语言枯燥、缺乏创意”的状况,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必须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消化适应过程。
因此,我们要秉承并弘扬白居易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中学习写作。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地走进“春天里”。
二、对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坚持生本化习作理念,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积聚人气
无论作文训练还是考试写作,都要通过无可替代的学生作品来体现和评判。“接地气”首先必须接“人气”和“心气”,就是要让学生有信心和情趣写作,他们才能乐于动笔、善于表达。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在吃饭时没有食欲,即使勉强把食物吞进胃子里,结果只能引发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人们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子里,那么它就会乐于接受,并进行很好地消化”。因此,有效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让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既要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淀实力,又要通过创设各类情境活动,有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趣意识,增强写作内驱力。如在组织阅读比赛、主题演讲或者集体郊游之后,激励学生把主要过程和感受写下来,看谁的体会深、收获大。由于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就会格外地感兴趣,而且能够言之有物、真实可感。此外,还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促使他们通过语言训练来表达感受和情感。要坚持有序教学,激励学生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自觉主动地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自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能力。
2坚持开放性阅读,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注入活力
如果把语文阅读视为原材料的“进口吸纳”流程,经过人脑的“反刍加工”,习作则是产品的“定型出口”程序。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本着“源头活水、厚积薄发”的理念,始终把引导学生开放性阅读作为“接地气”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首先,积极创设“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良好阅读环境,如与教材相关的同步阅读、延伸阅读和补充阅读材料,已有定论的名篇佳作、优秀人物传记、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等,并激励和有序引导学生努力向“破”的境界挺进。其次,注重推行“大语文观”的阅读教法。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就是‘根’(地气)”。教师要善于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有效地链接起来。如在教学“至爱亲情”主题单元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我这一辈子》(老舍)、《活着》(余华)和《感动人一生的100个亲情故事》等作品,并引导他们认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往事和耳闻目睹的故事,逐步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和享受生活的过程中,丰富阅读内容,扩大学习视野,增强立体感悟。再次,积极开展阅读联系和讨论交流活动,对学生的独特性见解要倍加珍惜和保护,有效推动开放阅读和个性化发展。
3坚持多元化训练方法,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频发后劲
初中作文教学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应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既要本着“拿来主义”,继承传统有效成分,又要与时俱进,注重新课程作文教法手段的创新,多“接地气”,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源源不断地增添活性元素。一是以教材为本,强化学生的习作训练。如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开辟“读说讲评”专栏:就是让学生对已学内容简短评议,以有“文”可依、言之有物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读书和笔记”的良好习惯。二是灵活多样,在熟能生巧中强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仿写训练: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后,让学生学习文中写法,拿起笔来任意描绘某一季节的景象特征;在教学《我的老师》后,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心灵,写一篇关于自己印象最深或影响较大的某位“老师”习作。再如常规化训练:每周一至两次,通过多媒体演示某一景物画面、某个人物故事等,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和独自感悟的同时,或个体习作或小组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以赛激趣促练”效应。建立课外阅读与习作等兴趣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也可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日常习作和参赛作品发布在电脑网络上与人共享。如此而为,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情趣和信念,营造相互学习的良好习作环境;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自由活泼、张弛有序的创优争先环境中逐步地发展习作素养。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初中作文的“接地气”教学,我们应当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坚持“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原则,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实践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学(215556)
一、作文教学只有“接地气”,才能实现生态化教学
“接地气”,即接地中之气,是一种形象性说法。在作文教学中,体现为教师要坚持“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积极开展“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活动,而非“闭门造车”、“故作呻吟”、“故纸堆里寻旧货”,进行“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无效或低效训练。长期以来,造成作文教学如此“不接地气”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第一,随着经济生活的发展,相对优越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不仅造成了学生在相当程度上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而且形成了“90后”、“00后”的社会特质,直接导致他们的心理不成熟或者伪成熟,心态不真实、不稳定,情绪跳跃性比较大,看待问题不全面、不辩证、不实在,从而更多地表现出学生腔严重,语言表达低幼化,思想观点平庸甚至怪异化。第二,长期以来课程活动过多地采用了“为考而教”、“以教促学”的模式,教育领域的“浮夸风”、“虚拟化”等现象严重不堪。即使新课程理念进行了“对症下药”且“剂量较大”,然而对于学生习作来说,要想有效扭转和彻底消除普遍存在的“立意偏狭、思路老套、事例陈旧、语言枯燥、缺乏创意”的状况,正如“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必须要历经一个较长时期的消化适应过程。
因此,我们要秉承并弘扬白居易倡导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优良传统,引导学生在“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中学习写作。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地走进“春天里”。
二、对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1坚持生本化习作理念,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积聚人气
无论作文训练还是考试写作,都要通过无可替代的学生作品来体现和评判。“接地气”首先必须接“人气”和“心气”,就是要让学生有信心和情趣写作,他们才能乐于动笔、善于表达。夸美纽斯说过:“如果人们在吃饭时没有食欲,即使勉强把食物吞进胃子里,结果只能引发恶心和呕吐,至少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人们如果在饥饿感的驱使下把食物吞到胃子里,那么它就会乐于接受,并进行很好地消化”。因此,有效作文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就是要让学生对作文“有饥饿感”、“有食欲”。既要引导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为写作积累素材、积淀实力,又要通过创设各类情境活动,有效“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情趣意识,增强写作内驱力。如在组织阅读比赛、主题演讲或者集体郊游之后,激励学生把主要过程和感受写下来,看谁的体会深、收获大。由于是每一个人都亲身经历的事情,他们就会格外地感兴趣,而且能够言之有物、真实可感。此外,还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促使他们通过语言训练来表达感受和情感。要坚持有序教学,激励学生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基础上积极创新,自觉主动地进行个性化训练,注重自我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能力。
2坚持开放性阅读,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注入活力
如果把语文阅读视为原材料的“进口吸纳”流程,经过人脑的“反刍加工”,习作则是产品的“定型出口”程序。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本着“源头活水、厚积薄发”的理念,始终把引导学生开放性阅读作为“接地气”教学的前提与基础。首先,积极创设“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良好阅读环境,如与教材相关的同步阅读、延伸阅读和补充阅读材料,已有定论的名篇佳作、优秀人物传记、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等,并激励和有序引导学生努力向“破”的境界挺进。其次,注重推行“大语文观”的阅读教法。顾黄初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就是‘根’(地气)”。教师要善于把阅读教学与学生的生活认知有效地链接起来。如在教学“至爱亲情”主题单元时,可向学生推荐阅读《我这一辈子》(老舍)、《活着》(余华)和《感动人一生的100个亲情故事》等作品,并引导他们认真回忆父母关爱自己的往事和耳闻目睹的故事,逐步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和享受生活的过程中,丰富阅读内容,扩大学习视野,增强立体感悟。再次,积极开展阅读联系和讨论交流活动,对学生的独特性见解要倍加珍惜和保护,有效推动开放阅读和个性化发展。
3坚持多元化训练方法,为初中作文“接地气”教学频发后劲
初中作文教学处于承上启下的过渡阶段,教师应坚持多元化发展原则,既要本着“拿来主义”,继承传统有效成分,又要与时俱进,注重新课程作文教法手段的创新,多“接地气”,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源源不断地增添活性元素。一是以教材为本,强化学生的习作训练。如在课堂教学前几分钟,开辟“读说讲评”专栏:就是让学生对已学内容简短评议,以有“文”可依、言之有物来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读书和笔记”的良好习惯。二是灵活多样,在熟能生巧中强化学生的习作能力。如仿写训练: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后,让学生学习文中写法,拿起笔来任意描绘某一季节的景象特征;在教学《我的老师》后,让学生敞开心扉、放飞心灵,写一篇关于自己印象最深或影响较大的某位“老师”习作。再如常规化训练:每周一至两次,通过多媒体演示某一景物画面、某个人物故事等,让学生在仔细观察和独自感悟的同时,或个体习作或小组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以赛激趣促练”效应。建立课外阅读与习作等兴趣学习小组,积极开展各类竞赛活动。也可激励学生把自己的日常习作和参赛作品发布在电脑网络上与人共享。如此而为,一方面,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情趣和信念,营造相互学习的良好习作环境;另一方面,则让学生在自由活泼、张弛有序的创优争先环境中逐步地发展习作素养。
综上所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于初中作文的“接地气”教学,我们应当本着“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坚持“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原则,与时俱进、勇于实践、善于创新,逐步赢得“千里跬步、江海细流”的实践效应。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莫城中学(21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