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实摄影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pty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术的问世,正是十九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产物,追求时尚成为流行。故摄影一登上人类社会和文化舞台,立刻成为热点和亮点。时间仅过去十年(1849年),仅法国巴黎一地,拍摄达盖尔银版肖像的人即有十万之众。到了1853年,美国有一万多人,就拍摄照片竟达三百多万幅。其时摄影发展状况之热烈,可见一斑。
  由于社会的演进,一些或出身、或依附于昔日贵族的没落的知识分子,对新生活要么不习惯,要么不理解,因而产生一种迷茫、一种宿命的厌世情绪。平面艺术领域中拉斐尔前派就产生于这样的社会土壤之中,即使到19世纪末,整个欧洲艺坛都笼罩在有着复古倾向的唯美主义、颓废主义和象征主义之中。这种造型风气从一开始就影响了产生于当时还没有自己传统的摄影艺术,自然就不足为怪了。
  如上一讲所说,人们正是为了能够如实“留住”眼前的景物而发明了摄影术,所以纪实性就成为它“与生俱来” 的本体特性。
  摄影首先在“人像” 这一领域发挥了自己不可代替的作用,取代了传统的“肖像画”。有资料表明,仅1850年一年,美国拍摄人像照片的费用就高达800 —— 1200万美元:又如 1854年 A.A.E.迪斯德里(A.A.A.DISDERI)发明的“名片肖像”,到本世纪50年代末已风靡欧美,获利上百万法郎。这里指的是“商业人像摄影” 。这一时期由于造型艺术家的加盟,如1843年有肖像、风景画家D.O.希尔(D.O.HILL)的加入,50年代有漫画家G.F.图尔维雄(G.F.TOURNACHON)的加入,60年代有漫画家E.卡尔雅(E.CARJAT)和雕塑家A.S.亚当—萨洛蒙(A.S.ADAM—SALOMON)的加入,特别是由于J.M.卡梅隆夫人的加入,使人像摄影派生出一个分支“艺术人像摄影”的构建在这一时期得已完成。一位叫A.戴拉马廷(A.DELAMARTINE)的画家观看了萨洛蒙的人像作品后衷心地称赞说∶“我们不该再说人像摄影是商品。它是艺术,比艺术更艺术。是艺术家和太阳光完美合作的光的杰作”。
  随着摄影技术和器材的不断完善,人们对摄影社会功能的不断开发和认识上的不断深化,摄影视野逐渐扩大,才将自己的镜头由个人生活圈子转向社会,如1851 —— 1854年英国J.E.梅奥尔(J.E.MEORE)拍摄的水晶宫;1855年R.芬顿(R.FENTON)拍摄的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M.布雷迪(M.BRADY)拍摄的美国南北战争。到本世纪的70年代,纪实摄影家的拍摄已从利益驱动升华到社会责任感的境界。于是有了巴纳多博士(Dr.BARNARDO)拍摄的伦敦东区贫民生活;J.汤姆森(J.THOMPSON)拍摄的美国都市流浪者和J.里斯(J.RHYS)揭露纽约移民悲惨生活的作品。至此,摄影完成了从一般意义上的纪录向现实主义写实精神的跨越,完成了被摄影艺术史家称之为“写实摄影艺术流派”的蜕变。
  


  摄影艺术中的写实摄影,要求作品具有“与自然本身相等同”的“照相特性”—— 即要求纪实摄影作品应该“与自然本身相等同” ,“有数字般的准确性” ,又要求它饱含摄影家的主体倾向,如L.W.海因(L.W.HINE'S)所言:“我要揭露那些应该加以纠正的东西,同时要反映那些应予以表扬的东西”; 写实摄影的终极目的是反映和表现人民、反映和表现人性。该摄影艺术流派在美学追求上重视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但也不忽视其审美功能。因而作品题材大都反映社会生活和重大历史事件——天灾人祸,悲欢离合。感召性、见证性大于欣赏性。
  此外,有研究者还认为,该流派还具有下述三个特性:
  ⑴新闻性——论者认为,写实摄影一般都具有“时效性” ,但不及新闻摄影那样及时;⑵结构的叙事性——这一特性使之区别于一般的新闻照片;⑶内容的批判性——即要求创作主体有忧患意识和社会道德的责任感。
  除此,写实摄影作品其社会价值的大小,取决于它拍摄事件的典型性、表现内容的深刻性、描写对象的准确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实摄影的现实性将被文献性取代。
  


  摄影艺术史中,只有写实摄影永远是直面人生和社会,将自己的镜头对着生活、对着人的,为人“立传”,为生活“写史”,“与时俱进”,生生不已,绵亘于整部摄影发展史,故而这一摄影流派名家辈出,举不胜举。现向读者举其一百余年里大家中之先驱者,反映社会问题著称的有:J.汤姆森、W.H.杰克森(W.H.JACKSON);反映战争的有:R.芬顿、M.布雷迪;将本流派推至成熟的有:D.兰格(D.LANGE)、L.W.海因(L.WHINE)、W.伊文斯(W.EVANS)、A.罗斯坦(A.ROTHSTEIN)、M.B.怀特(WHITE)、A.法宁格(A.FEININGGER)、A.艾森斯塔特(A.EISENSTAEDT)、C.迈登斯(C.MEDONS)、H.C.布列松(H.C.BRESSON)、W.比肖夫(W.BISCHOF)、 E.史密斯(E。SMITH)、R.卡帕(R.CAPA)、D.西摩(D.SEYMOUR)和D.巴特曼茨(D.BALTERMANTS) 等人。
  由于摄影的诞生,写实摄影流派的形成,近代科技的进步,摄影术派生出一系列图像纪录工具:1895年电影的发明、1926年电视的出现和1956年录像技术的问世,加之成千上万纪实摄影家全身心地投入和付出,其表现内容之广泛,几乎复盖全部人类的社会生活,使已经从人们眼前消逝的“历史”,由只是可以“读到”变为可以“看到”。
  如是,纪实写真的魅力青春永葆,绵绵不绝,贯穿于整部摄影艺术发展史。
其他文献
摄影从诞生之日起就与旅游结下了不解之缘,旅游摄影也是人们可以拿相机从事的最流行最有趣的活动。无论你是专业的摄影师还是普通的摄影爱好者,在旅游过程中你都可以享受到这种乐趣。也许你旅游的目的只是想放松一下自己,那就好好玩吧,除此之外不必做什么。但如果你想在旅途中拍摄一些难忘的有纪念意义的照片,毫无疑问,你将会为了这个而牺牲一些自由时间。我常常告诉自己:我可以晚点休息,睡觉——还是等上了飞机或者回家了再
期刊
A选择拍摄的图像分辨率     提起分辨率,我们需要了解两个概念,图像分辨率和输出分辨率,图像分辨率是每英寸的像素数,以ppi为单位,图像分辨率又常常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总像素数量,比如640×480像素、1280×960像素等。而决定图像输出质量的是图像的输出分辨率,描述的是设备输出图像时每英寸可产生的点数(dpi),以dpi为单位,两者有联系但并不总是相等的。  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都有几种
期刊
试用爱可视(ARCHOS)AV320  “在数码面前,不要说2合1,就是6合1、8合1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这是《大众摄影》2003年第11期“华山论见”栏目中的一方观点。其实,在数码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集多种设备于一身的产品越来越多,这里为大家推荐一种非常好玩的东西,就是宽洋科技代理推出的爱可视(ARCHOS)AV320/340。这款产品通过不同的模块,可将数码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影片播放、
期刊
魔鬼城——地质学家称为风城,一听这个名字就知道这里风的威力了。由于北冰洋与地中海的两股冷空气碰撞,时常引起这里狂风大作。狂风席卷着沙石在岩群里穿梭,形成飞沙走石,凄厉呼啸,夜幕下犹如黑影叠晃,鬼哭狼嚎,使这里更加天昏地暗,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就因此而得名。  大约一亿多年前,魔鬼城所处地带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这里林木茂盛,水草丰富,恐龙等多种远古动物在此生存。经过两次大的地壳运动,
期刊
斯罗班·克拉佛迪(klavdij sluban)1963年3月3日出生于巴黎,在斯洛文尼亚的利沃尔德(Livold)度过了童年,在法国接受了小学和中学的教育。对摄影的热爱是从十几岁时开始的。1986年,他获得了英美文学的硕士学位。后跟随乔治·费弗尔(Georges Fevre黑白暗房大师)实习。后来进行长时间的世界旅行。  主要作品:《巴尔干——穿越》,《环绕黑海——冬日旅行记》,《今日东京》,《
期刊
2002年秋天,巴黎权威摄影展览馆之一的“欧洲摄影之家”为斯罗班举办了六年摄影创作回顾展,展出百幅左右黑白作品,照片尺幅不大,有16英寸、24英寸,装裱朴素。欧洲摄影之家共四层,同时还进行另一位著名摄影师的展览,装裱豪华,照片1.5米左右,还有纪录片介绍该摄影师的创作经历等等。与此相比斯罗班的展览如同他的影像一样,沉静、质朴,但无声却强烈地将一种孤独感、将混合着真实与幻象的场景的忧郁气质传递了出来
期刊
编辑手记   数码向传统摄影手段的大举进攻已经变得白热化了,在人像摄影行业尤其如此。在刚刚结束的2002“爱普生杯”中国人像摄影年度大赛中,这种竞争显得更加激烈。本来数码与传统两种输出方式已经斗得难解难分,加上本次比赛的赞助者就是知名的打印机制造商,似乎数码一方已经占了先机。不过,摄影比赛毕竟比的是艺术创意、拍摄技巧和制作水平等等综合素质,任何技术手段都是为艺术创意服务的。本次比赛的结果基本反映了
期刊
从北京乘芬兰航空公司的飞机,8小时后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再从赫尔辛基转机,2小时后到达拉普兰的依瓦洛(北极圈内),然后驾驶大马力雪地摩托4小时到达北极村,或驾车8小时到达挪威最北端的北角,也是欧洲大陆的最北端。从这里放眼望去就是浩瀚的北冰洋。  为了给芬兰航空公司拍摄每年的年历,我曾多次造访北欧的一些国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上进行拍摄工作。由于芬兰、挪威、冰岛等国家的一些区域位于北极圈内(
期刊
2003年“非典”期间,纪实摄影家安哥急匆匆进京数次,又辗转数省,寻找众多的摄影家,纵览他们曾经拍摄的关于中国社会生活的作品。因为一个 “人性化中国·个性化中国”的大型摄影收藏展正在酝酿之中。  风尘仆仆的安哥令人感动,结果如何却令人担心。虽说此收藏影像之举,肯定的是摄影人的价值,但需要统一调底制作,有多少人会舍得奉借“历久弥珍”的底片?跨度半个世纪,涉及的人与事如此众多,如何找到独特的切入点? 
期刊
工地  雷建高 图/文     这幅作品摄于一个建筑工地,由两幅照片的画面合成。  第一幅原为弧形交织的大框架,是新建工厂的水泥构架,十分高大,造型优美。只是框架下景物一片杂乱,看不到施工场景。  第二幅是一些工人正在脚手架上施工,场面很壮观,但没有前景,缺少纵深感。  制作时,用软件的选取工具,将框架下的杂乱景物删除,换上工人施工的场面,略加调整后,形成一幅典型的框架式构图,画面较为完美。  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