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来源 :客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党重大的理论实践与创新成果,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项,是顺应全球绿色经济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树立大国形象地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发资源环境与发展间日益突出的矛盾,成为制约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大瓶颈。只有破解这一难题,才能使得从根本上保证“中国梦”的良好实现。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追溯与内涵
   其内涵可以归为生态价值观念、生态生产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等内容。首先,生态文明源于哲学与生态学的相互融合,是适应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要求的价值观念;其次,生态文明强调低碳与绿色的生产生活方式;再次,生态文明要求制度体系作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是制度、法规、政策等确立和实施的过程。生态文明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价值观念的生态性,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性,三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完整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端于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观、马恩生态观等,并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与理论凝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理论实践中体现,具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特色和时代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具有生态文明的一般性特征,又是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的结晶。
   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遵循的根本路径,包含六大理论内核:一是“生态和谐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同时,必须尊重自然、必须保护自然。二是“生态生产力论”: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三是“生态民生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的最好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族发展的长远未来。四是“生态安全论”:习近平同志把生态安全提到与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同等的高度,并且以生态红线论为核心强调我们的社会经济活动不能逾越自然界的约束,要有较强的底线思维。五是“生态系统论”。山水林天湖草作为国土空间的构成是互相依存,联系密切的自然生态系统,构成了我们生存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山水林天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六是“生态文明兴衰论”:习近平总书记根据一些古文明衰落甚至湮没的历史教训,提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理论论断[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是生态文明理论与其思想,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改造,不断优化和完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者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实践活动。如果说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意识形态,那生态文明建设便是对该文明的实践活动。它包含以下特征: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就是明确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强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点在于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新时代下的制度转变
   新时代下的制度转变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一是价值观念的转变,二是发展模式的转变,三是体制机制的转变。价值观念的转变在于合理引导公众构建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倡导新发展理念所寻求的新生活管、新价值观。发展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创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淘汰落后产能,为过剩产能行业需求新的发展机遇,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制机制的转变在于政府参与市场资源配置方式的多样化选择,要脱离单纯依靠行政干预的政府调控,多管齐下运用各类手段。
   (三)坚持推进党的领导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是新时代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总方略,是保障民生与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保证。我们应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融入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各个领域与全过程。
   (四)坚持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守好生态发展的底线,守好生态环境保护的红线,监督好破坏生态建设的高压线。要严抓影响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增强生态产品的供给,着力解决地区间供求关系,使人民群众在共同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有的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体制机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有效保障,为此必须根据“总体布局”的要求,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3],健全国内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制度,深化国有资源产权制度的创新改革。作为国土资源管理的重点,必须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
   (一)推进整体生态协同发展与治理
   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打破行政边界,推进整体生态协同发展与治理,制定区域环境协同治理顶层设计。打造区域环保信息区域间、政府与社会间的共享平台,拓宽社会公众参与环境协同治理渠道的广度与机会。
   (二)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美丽乡村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是满足广大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指示精神与要求严格执行。
   (三)着力解决近岸海域污染问题
   解决近岸海域污染问题,是推进我国沿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完善的制度环境,治理近岸海域污染是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内容。要多管齐下着力解决近岸海域污染问题,最终才能实现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四)科学引导公众参与
   以行政管理为主题特征的环境治理体系已经越来越不能滿足现实需求,迫切需要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新媒体一方面提供多元化、便捷的信息支持,打破信息垄断,降低知情权门槛、构建政府和公众之间沟通桥梁,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使公众实质性参与环境决策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新媒体对环境宣教的表达具有泛娱乐化、轻视效果与内容的倾向,数字鸿沟也影响着不同群体参与环境治理的公平性,新媒体下非理性参与影响环境治理绩效。
  四、总结
   我国现行绩效评估机制仍然存在推进不力、难以满足群众期盼、发展与保护矛盾难以破解等问题。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评与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评估信息共享机制,强化生态文明建设问责与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监管管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解决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项,是顺应全球绿色经济与第三次工业革命趋势的必然选择,是树立大国形象地位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杨少武,梁旭辉.习近平生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传承与创新[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3):6-10.
  [2]张伟.城市基础设施PPP项目的政府风险评价模型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8.
  [3]齐霜,师学萍,姚学林.新时期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学理论,2016,(12):22-24. DOI:10.3969/j.issn.1002-2589.2016.12.011.
其他文献
摘 要:惩罚性赔偿制度作为英美法系的舶来品,无论在存废、制度性质抑或具体适用等方面,在我国学界与实务界均存在较大争议。经济法责任是确保经济法律体系完整性的重要组成内容,而学界对经济法责任的独立性、经济法责任的构成及分类等观点迥异。  关键词:经济法责任;惩罚性赔偿制度;适用扩张;惩罚性赔偿基金制度  一、研究背景   在立法实践中,惩罚性赔偿制度逐步确立。在司法实践中,尤其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发布增值税留抵退税的相关文件,为增值税留抵退税的操作提供了政策依据,本文拟对增值税留抵退税的部分政策进行解析,并结合实务案例进行说明。  关键词:留抵退税;政策;实务案例   一、留抵退税概述   销项税,则是指销售时收取的增值税额。进项税指的是纳税人在购进货物、无形资产或者不动产等时候支付的增值税额。按照增值税的计算原理,当销项税大于进项税的时候,企业按照差额
期刊
摘 要:法人制度是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法人分类模式将直接影响各类法人主体的民事地位、权利能力、行为界限、责任担当等方面。而纵观学界对于法人分类模式的研究,却一直存有较大争议。对此,笔者在厘清我国法人分类的历史沿革与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着眼于现行《民法典》中的法人分类模式,探析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以及特别法人之设置,并提出我国法人分类模式完善之展望。  关键词:民法典;法人分类
期刊
摘 要:传统乡土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在这一变迁过程中,乡村留守农民呈现出了对法律知识学习不主动、对以法律方式维权不愿意、对法律功能价值不相信的法律信仰危机,其危机产生的原因既有乡土社会变迁过程中留守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不高的原因,也有法治环境不理想的因素存在。因此应进行实质性普法,规范法律教育体制,建立对法律的初步认知,将乡村留守农民培养成为法律意识较强的新时代农民;应重点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当事人通过改变诉讼请求、变更当事人人数等方式,滥用诉权重复提起诉讼的情况经常发生。这种重复起诉行为不仅会使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大大增加,更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不利于司法权威。201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首次使用了“民事重复起诉”这一概念,并规定了认定重复起诉的三个要件以及对重复起诉行为的处理方式,明确表示禁止重复起诉
期刊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目前普法宣传还存在注重机关院校市区,忽视个别偏远农村,宣传内容和具体实际结合部紧密,以突击宣传为主,常态化宣传机制建设不够等问题。高校大学生尤其是法律专业学生具有法律宣传规模性优势和时间优势,通过社会实践方式,采取网上网下双结合的方式,在宣传过程中,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既锻炼了大学生
期刊
摘 要:刑事执行制度是实现法律权威和正义的重要刑事制度。当前,我国刑事执行制度存在操作性不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时间滞后、监督手段缺乏力度等问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在探索和改革的过程中结合国外刑事执行制度的优势,使其符合本土化特点。本文主要探讨在刑事执行制度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状况以及一些改革措施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后续的刑事执行制度改革与完善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刑事执行制度;改革策略
期刊
摘 要:精准扶贫法治化就是依法保障贫困群众的权利需求,确保贫困群众免于贫困。在现实精准扶贫过程中,由于仍然存在法律保障制度不完善、精准扶贫工作操作不规范、扶贫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健全贫困群体权利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扶贫权力规范机制、完善扶贫立法体系等方面入手,有序推进精准扶贫法治化。  关键词:精准扶贫;法治化;贫困  一、精准扶贫法治化概述   法治是捍卫权利和维护利益的有力武器。精准扶贫的
期刊
摘 要:民事诉讼行为保全作为一项临时性的救济措施,旨在给予申请人预防性的紧急权利保护。2013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中首次规定了一般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行为保全制度。但由于法律规范过于原则,行为保全在启动、审查、担保和救济等方面欠缺具体的规定。为弥补保全制度的不足,建议厘清行为保全的启动条件,丰富行为保全的审查内容,优化审查程序,健全行为保全的担保机制,灵活认定担保数额,构建多方面、系统化的行为保全救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指出,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基因融入怀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有利于把怀化建设成为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门户城市,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定政治立场,坚持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为建设现代化新怀化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红色基因融入怀化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研究要紧密结合工作实际,端正学习态度,确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