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春节前一月,福州迎来十年难得一遇的冷空气,接连都是湿冷的天气。难得放晴的一天,便抓紧去仓山区的康山里、马厂街逛逛,主要是去看看林徽因曾经住过的“可园”。
从上三路福建师大对面巷子步行而入,五口通商时期,这里兴建了不少西式建筑。冬日午后这里行人寥寥,高高白墙隐映之下是多栋红砖老洋房,大多是三层公寓式洋房,基本保持着原貌,不时可见围墙上的竹三角梅,俨然一副民国风貌。
一踏入胡同小径,就感觉像是走入了另一个世界,缓缓地走在蜿蜒而上的小径上,眼前隐约看到一对提着行李箱的夫妇有说有笑地走在前面,妻子显得很激动,因为她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丈夫一边笑着一边跟她探讨周边的建筑,当走到一个写着“可园”门墙前,他们停住脚步……这是1928年8月底,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回福州探母,就住在可园,这是祖籍福州出生于杭州的近代才女林徽因唯一一次踏上故土福州。
丰富多彩的“四月天”
可园门墙简朴,院落中有几丛修竹,那红砖的西式拱门和金属花窗,斑驳的围墙,咿呀着响的百页木窗,给人以神秘和寥落之感。
可园位于康山里5号,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林徽因夫妇在此居住了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仅走遍了福州的大街小巷,还不时和福州的名士相聚交流思想,而思想碰撞的盛会自然少不了茶,特别是在盛产茶叶的福建。
林徽因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她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一一钟绿》里,有一段描述她求学时以茶待客的经历:
“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我笑了说:‘百罗告诉我你喜欢到井里汲水,好,我就喜欢泡茶。各人有她传统的嗜好,不容易改掉。’就在那时候,她的双唇微微地一抿,像朵花,由含苞到开放,毫无痕迹地轻轻张开,露出那一排贝壳般的牙齿……”
林徽因还特意在文字中强调自己那时是“穷学生”,但却还有小铜壶煮茶的情调,所以等她回国有一定经济来源后,组织茶会的格调自然不低。
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隐射林徽因的茶会,虽然冰心后来有所澄清,但从林徽因送的一坛醋来判断,文中描述的内容还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先看看文中所描写的茶会布置: “南边是法国式长窗,上下紧绷着淡黄纱帘。——纱外隐约看见小院中一棵新吐绿芽的垂场柳,柳丝垂满院中。樹下围着几块山石,石缝里长着些小花,正在含苞。窗前一张圆花青双丝葛蒙着的大沙发,后面立着一盏黄绸带穗的大灯。旁边一个红木架子支的大铜盘,盘上摆着茶具。盘侧还有一个尖塔似的小架子,上下大小的盘子,盛着各色的细点。”而在每逢清闲的下午,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萧乾这些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家、经济学家等都会如约而至,喝一杯浓茶,吟诗作对,谈论古今中外的所有学问,多好的一副中西结合的茶会画卷。 虽然“太太的客厅”的形成是在几年后的北京四合院里,但不难想象,当年福州可园群贤毕至,围炉烹茶、谈天说地的盛况肯定不输“太太的客厅”。
由此来看,在林徽因顺遂的前半生里,她对茶的感受应该一直是富有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四月天”。
苦中有味的“四月天”
近年来,可园虽归公有,但并未被打造成参观的景点,目前还住着很多来榕务工的租户,墙体外密密麻麻的电线杆和室内昏暗陈1日的格局,彰显着它已不复昔日的荣光。这虽少了浪漫的色彩,但也为这富有历史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就像后来林徽因笔下的茶一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在颠沛流离的日子,她尝遍了人间疾苦,她的文学中也渐渐出现了对市井生活的生动描述。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她此时是这样描述喝茶人的状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战争年代,大家都过着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的麻木生活,只有在喝茶的瞬间,才能全身心放松下来,跟同乡邻闲话唠嗑,一碗茶可以充满“生趣”,端着茶幽默地估量生的短长。即使在最痛苦的日子里,茶也成为了百姓最好的心灵慰藉,在林徽因的笔下,茶依然是那么生动美好,只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有茶的晚上不正是大家的“人间四月天”吗?
一杯茶,因为林徽因不同时期的经历,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还好不管在众星捧月的岁月或是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茶带给林徽因的感受都是美好的,有茶的日子,都是她的“人间四月天”。
后记
沿着康山里的小径,一路走到头便是马厂街,“忠庐”是保留原貌最完整的民国建筑之一,路过时遇到了房主应先生,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他说这栋建筑刚刚从公有回到自己手上几年,之前差点被拆掉了,很多地方都损坏了,目前都是他一点点在修缮,房子的修缮工程很大,但他依然在坚持,作为老屋的第三代主人,他有自己的责任感: “不管这里以后会不会被重视,历史总要通过一些建筑、文物被人所铭记,我也想为后代保留些寻根问源的线索。”
就像我想在福州探寻一点林徽因与茶的历史痕迹一样,即使可园并没有真正留下太多关于她的东西,但置身其中,看着她曾经住过的房子走过的庭院,眼前依然有生动的画卷浮现。
作为建筑家夫妇,林徽因、梁思成竭尽全力找寻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因为他们懂得建筑学的宝贵,更是因为每座珍贵的建筑都凝聚了时代之美,每一代人只有真实地见过这些建筑,才能真正明白先人的智慧之美,才能匿得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所在。
从上三路福建师大对面巷子步行而入,五口通商时期,这里兴建了不少西式建筑。冬日午后这里行人寥寥,高高白墙隐映之下是多栋红砖老洋房,大多是三层公寓式洋房,基本保持着原貌,不时可见围墙上的竹三角梅,俨然一副民国风貌。
一踏入胡同小径,就感觉像是走入了另一个世界,缓缓地走在蜿蜒而上的小径上,眼前隐约看到一对提着行李箱的夫妇有说有笑地走在前面,妻子显得很激动,因为她很快就要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丈夫一边笑着一边跟她探讨周边的建筑,当走到一个写着“可园”门墙前,他们停住脚步……这是1928年8月底,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妻回福州探母,就住在可园,这是祖籍福州出生于杭州的近代才女林徽因唯一一次踏上故土福州。
丰富多彩的“四月天”
可园门墙简朴,院落中有几丛修竹,那红砖的西式拱门和金属花窗,斑驳的围墙,咿呀着响的百页木窗,给人以神秘和寥落之感。
可园位于康山里5号,由两座建筑组成,均为红砖砌筑的三层砖木结构公寓,林徽因夫妇在此居住了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不仅走遍了福州的大街小巷,还不时和福州的名士相聚交流思想,而思想碰撞的盛会自然少不了茶,特别是在盛产茶叶的福建。
林徽因一直都有喝茶的习惯,她在短篇小说《模影零篇一一钟绿》里,有一段描述她求学时以茶待客的经历:
“我的小铜壶里本来烧着茶,我便倒出一杯地给她。这回她却怔了说:‘真想不到这个时候有人给我茶喝,我这回真的走到中国了。’我笑了说:‘百罗告诉我你喜欢到井里汲水,好,我就喜欢泡茶。各人有她传统的嗜好,不容易改掉。’就在那时候,她的双唇微微地一抿,像朵花,由含苞到开放,毫无痕迹地轻轻张开,露出那一排贝壳般的牙齿……”
林徽因还特意在文字中强调自己那时是“穷学生”,但却还有小铜壶煮茶的情调,所以等她回国有一定经济来源后,组织茶会的格调自然不低。
冰心的小说《我们太太的客厅》,在当时被很多人认为是隐射林徽因的茶会,虽然冰心后来有所澄清,但从林徽因送的一坛醋来判断,文中描述的内容还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先看看文中所描写的茶会布置: “南边是法国式长窗,上下紧绷着淡黄纱帘。——纱外隐约看见小院中一棵新吐绿芽的垂场柳,柳丝垂满院中。樹下围着几块山石,石缝里长着些小花,正在含苞。窗前一张圆花青双丝葛蒙着的大沙发,后面立着一盏黄绸带穗的大灯。旁边一个红木架子支的大铜盘,盘上摆着茶具。盘侧还有一个尖塔似的小架子,上下大小的盘子,盛着各色的细点。”而在每逢清闲的下午,金岳霖、徐志摩、胡适、沈从文、萧乾这些当时有名的文学家、诗人、考古家、经济学家等都会如约而至,喝一杯浓茶,吟诗作对,谈论古今中外的所有学问,多好的一副中西结合的茶会画卷。 虽然“太太的客厅”的形成是在几年后的北京四合院里,但不难想象,当年福州可园群贤毕至,围炉烹茶、谈天说地的盛况肯定不输“太太的客厅”。
由此来看,在林徽因顺遂的前半生里,她对茶的感受应该一直是富有浪漫情调、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四月天”。
苦中有味的“四月天”
近年来,可园虽归公有,但并未被打造成参观的景点,目前还住着很多来榕务工的租户,墙体外密密麻麻的电线杆和室内昏暗陈1日的格局,彰显着它已不复昔日的荣光。这虽少了浪漫的色彩,但也为这富有历史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烟火气,就像后来林徽因笔下的茶一样。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北平沦陷,全家辗转逃难到昆明。1940年,她随梁思成的工作单位中央研究院迁到四川宜宾附近的李庄,住在低矮破旧的农舍里,在颠沛流离的日子,她尝遍了人间疾苦,她的文学中也渐渐出现了对市井生活的生动描述。
1948年,林徽因在《经世日报》上,发表了一首诗歌《昆明即景,茶铺》,她此时是这样描述喝茶人的状态: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不都是为着真的口渴。跷起膝盖的是疲乏,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向命运喘息,倚着墙,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幽默估量生的短长…… 战争年代,大家都过着不知道明天是否还在的麻木生活,只有在喝茶的瞬间,才能全身心放松下来,跟同乡邻闲话唠嗑,一碗茶可以充满“生趣”,端着茶幽默地估量生的短长。即使在最痛苦的日子里,茶也成为了百姓最好的心灵慰藉,在林徽因的笔下,茶依然是那么生动美好,只是更接地气,更平民化,有茶的晚上不正是大家的“人间四月天”吗?
一杯茶,因为林徽因不同时期的经历,有了不一样的解读,还好不管在众星捧月的岁月或是颠沛流离的日子里,茶带给林徽因的感受都是美好的,有茶的日子,都是她的“人间四月天”。
后记
沿着康山里的小径,一路走到头便是马厂街,“忠庐”是保留原貌最完整的民国建筑之一,路过时遇到了房主应先生,他十分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他说这栋建筑刚刚从公有回到自己手上几年,之前差点被拆掉了,很多地方都损坏了,目前都是他一点点在修缮,房子的修缮工程很大,但他依然在坚持,作为老屋的第三代主人,他有自己的责任感: “不管这里以后会不会被重视,历史总要通过一些建筑、文物被人所铭记,我也想为后代保留些寻根问源的线索。”
就像我想在福州探寻一点林徽因与茶的历史痕迹一样,即使可园并没有真正留下太多关于她的东西,但置身其中,看着她曾经住过的房子走过的庭院,眼前依然有生动的画卷浮现。
作为建筑家夫妇,林徽因、梁思成竭尽全力找寻保护古建筑,不仅是因为他们懂得建筑学的宝贵,更是因为每座珍贵的建筑都凝聚了时代之美,每一代人只有真实地见过这些建筑,才能真正明白先人的智慧之美,才能匿得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