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峄城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属低山丘陵区。全区总面积627km。,其中耕地面积3.3万hm。,总人口30万,农业人口27万。境内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侯,旱涝灾害并存,年均降水量82Omm,80%的降水集中在7—8月份。在北部山区由于山高坡陡、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加之降水相对集中,容易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全区水土流失面积282km2,每年造成67.5万吨土壤流失。水土的流失严重恶化了生态环境,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几年来,在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目前已累计完成初步治理面积l40km。,占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的49%,其中建设水平梯田6800hm。,营造水保林2000hm。,经济林4500hm。封禁治理700hm。,修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160余座,完成治理河道一条。
1.坚持观念创新,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注重建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使其内部自然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作思路上,继续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围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建设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加大种植结构调整,解决好农民的吃粮和收入的问题,为退耕和封育保护创造条件,推动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
在发展战略上,实施“三步走”。第一步到2 01 O年,基本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第二步到2030年,使8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综合治理,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实现大见成效。第三步到2050年,使全区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全部得到治理,并巩固治理成果,生态系统走上良险循环,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山川秀美的目标。
2.抓重点项目,用好中央专项资金
峨山利增小流域和阴平铁脚山小流域是我区两条流域面积最大的小流域,并且治理难度较大。2000年以来该两條小流域先后被省市立项确定为重点治理小流域,并先后投入中央专项资金7 O万元。按照“出精品,上规模,抓质量,求效益’’的指导思想,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严把工程质量关。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激励机制,用较少的国家资金,激励地方及各治理户加大投入。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地方及治理户投工投劳,国家投资用于购买苗木和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地方和治理户的投资占到了6 7%,国家投资占3 3%;采取先验收、后评比、再奖励,先干后补、多干多补、不超比例,以奖代补,使地方和治理户各方都比较满意,保证了项目按计划要求全面实施。截止目前,该两项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2 0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930hm2,建设水平梯田21 0hm:,营造水保林134hm。,经济林315hm。,封禁治理2 8 Ohm2被淮委和省水利厅评为优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坚持多措并举,提高水保综合效益
根据多年的经验,在治理措施上,要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提高水保综合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二是在地表水丰富的项目区,大力兴建截流坝、蓄水池等,拦蓄径流,发展管溉、喷溉,在无可利用地表水的地区发展大口井、集水池,蓄集降水,发展微溉;三是在宜于耕种的地区,兴修高标准水平梯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四是采用种植绿肥作物,增施农家肥及大力提倡桔杆还田等方法,改善土壤养份状况;五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突出经济效益,为项目区的人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据统计全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每年仅粮食就增产820万公斤,经济林果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坚持观念创新,不断调整工作思路
在指导思想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高度,注重建立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经济、社会规律的自然一经济一社会系统,使其内部自然结构、经济结构与社会结构相互协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态系统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工作思路上,继续完善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的同时,注重和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恢复植被覆盖,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围绕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建设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加大种植结构调整,解决好农民的吃粮和收入的问题,为退耕和封育保护创造条件,推动水土流失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的改善。
在发展战略上,实施“三步走”。第一步到2 01 O年,基本控制人为水土流失,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第二步到2030年,使80%以上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综合治理,生态系统明显改善,实现大见成效。第三步到2050年,使全区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区全部得到治理,并巩固治理成果,生态系统走上良险循环,实现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达到山川秀美的目标。
2.抓重点项目,用好中央专项资金
峨山利增小流域和阴平铁脚山小流域是我区两条流域面积最大的小流域,并且治理难度较大。2000年以来该两條小流域先后被省市立项确定为重点治理小流域,并先后投入中央专项资金7 O万元。按照“出精品,上规模,抓质量,求效益’’的指导思想,推广先进生产技术,严把工程质量关。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通过制订各项规章制度,采取激励机制,用较少的国家资金,激励地方及各治理户加大投入。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地方及治理户投工投劳,国家投资用于购买苗木和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地方和治理户的投资占到了6 7%,国家投资占3 3%;采取先验收、后评比、再奖励,先干后补、多干多补、不超比例,以奖代补,使地方和治理户各方都比较满意,保证了项目按计划要求全面实施。截止目前,该两项治理工程已完成投资2 07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70万元,完成治理面积930hm2,建设水平梯田21 0hm:,营造水保林134hm。,经济林315hm。,封禁治理2 8 Ohm2被淮委和省水利厅评为优质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3.坚持多措并举,提高水保综合效益
根据多年的经验,在治理措施上,要尊重科学,因地制宜,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保土耕作措施优化配置,形成综合防护体系,提高水保综合效益。
一是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遵循自然规律,采取封山禁牧、封育轮牧、舍饲养畜等措施,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改善;二是在地表水丰富的项目区,大力兴建截流坝、蓄水池等,拦蓄径流,发展管溉、喷溉,在无可利用地表水的地区发展大口井、集水池,蓄集降水,发展微溉;三是在宜于耕种的地区,兴修高标准水平梯圈,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四是采用种植绿肥作物,增施农家肥及大力提倡桔杆还田等方法,改善土壤养份状况;五是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突出经济效益,为项目区的人民脱贫致富奠定基础。据统计全区进行综合治理的小流域每年仅粮食就增产820万公斤,经济林果增加收入1000余万元,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