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经验做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问题。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课堂上就无须在这些相关的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预习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忽视预习的现状,应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切入预习这一模式。
一、明确数学预习的意义
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分为:阅读教材内容,划出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事实上,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阅读,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使预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预习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重视预习,从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教学的第一课,就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预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重视起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好处是首先能提前掌握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降低课堂学习强度。其次是能够发现疑问难解的地方,从而听课时有所侧重。学贵知疑,带着疑问听课效果会更好,这些疑问将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确预习的意义,否则,预习就会形同虚设。
二、指导数学预习的方法
当学生对预习认真对待时,要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地预习。学生学会预习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关系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进程。针对学生在预习时的无序和盲目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并布置预习提纲和阅读要求去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要比较简单且按课本的顺序排列,使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或略经思考就能解答。而如果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了解学生,掌握全面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提纲。
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逐步准确地达到阅读乃至预习的目标。阅读一篇生疏的教材一般要经过粗读和细读两个程序。第一是“粗读”,即阅读要保持连贯流畅,根据预习提纲对课本的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大概了解,并解答有关预习题目。第二是“细读”,即概念、定理、法则逐字读,理论知识逐字逐句地细读推敲,用心体会。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慢慢体味,理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并结合预习提纲形成书面材料,以便教师检查督促,之后学生就可以试着完成课后习题,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所得,总结预习的得失。
2.课堂预习。课堂预习是学生根据老师揭示教学目标及操作实践后的预习。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总结的重点、难点、疑点及相关段落的重点要认真阅读、讨论。通过阅读、讨论能帮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适时巡视指导,一方面避免个别学生借此机会闲聊,督促其加入讨论的行列。另一方面,注意倾听,或参加讨论或抛出一些问题让已讨论结束的小组深入讨论。时时注意,及时引导,让其按照目标、重点、难点讨论,不要偏离主题,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目标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导学方向。教学目标是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故此,应该注意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教学要求,切合实际地、合理地、科学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督促数学预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掌握了方法,不代表就养成了习惯,从此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初期教师不仅要指导,更要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经常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预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按知识、能力、情感类别组成相关的模块,鼓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只要经过认真预习,学生大多能很快地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未能做到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也将会有很大的触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全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互动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完全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理念。
一、明确数学预习的意义
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分为:阅读教材内容,划出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事实上,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阅读,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使预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预习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重视预习,从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教学的第一课,就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预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重视起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好处是首先能提前掌握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降低课堂学习强度。其次是能够发现疑问难解的地方,从而听课时有所侧重。学贵知疑,带着疑问听课效果会更好,这些疑问将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确预习的意义,否则,预习就会形同虚设。
二、指导数学预习的方法
当学生对预习认真对待时,要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地预习。学生学会预习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关系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进程。针对学生在预习时的无序和盲目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并布置预习提纲和阅读要求去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要比较简单且按课本的顺序排列,使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或略经思考就能解答。而如果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了解学生,掌握全面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提纲。
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逐步准确地达到阅读乃至预习的目标。阅读一篇生疏的教材一般要经过粗读和细读两个程序。第一是“粗读”,即阅读要保持连贯流畅,根据预习提纲对课本的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大概了解,并解答有关预习题目。第二是“细读”,即概念、定理、法则逐字读,理论知识逐字逐句地细读推敲,用心体会。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慢慢体味,理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并结合预习提纲形成书面材料,以便教师检查督促,之后学生就可以试着完成课后习题,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所得,总结预习的得失。
2.课堂预习。课堂预习是学生根据老师揭示教学目标及操作实践后的预习。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总结的重点、难点、疑点及相关段落的重点要认真阅读、讨论。通过阅读、讨论能帮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适时巡视指导,一方面避免个别学生借此机会闲聊,督促其加入讨论的行列。另一方面,注意倾听,或参加讨论或抛出一些问题让已讨论结束的小组深入讨论。时时注意,及时引导,让其按照目标、重点、难点讨论,不要偏离主题,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目标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导学方向。教学目标是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故此,应该注意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教学要求,切合实际地、合理地、科学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督促数学预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掌握了方法,不代表就养成了习惯,从此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初期教师不仅要指导,更要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经常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预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按知识、能力、情感类别组成相关的模块,鼓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只要经过认真预习,学生大多能很快地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未能做到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也将会有很大的触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全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互动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完全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