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数学预习指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bygnu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传统的经验做法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是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是学生自学以后不懂的问题。这一教学经验正是建立在学生有效预习的基础之上的。通过预习,学生可以提前完成部分学习任务,课堂上就无须在这些相关的问题上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了。预习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针对学生忽视预习的现状,应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在教学中循序渐进地切入预习这一模式。
  一、明确数学预习的意义
  传统的预习要求一般分为:阅读教材内容,划出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事实上,在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并不会阅读,表现在不能正确理解书中的概念、法则、定理、性质等,使预习流于形式,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对预习也相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每位教师重视预习,从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入手,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教学的第一课,就要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从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来要求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对预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重视起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动机、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预习对于学生来说,好处是首先能提前掌握部分知识点,熟悉教材内容,降低课堂学习强度。其次是能够发现疑问难解的地方,从而听课时有所侧重。学贵知疑,带着疑问听课效果会更好,这些疑问将是课堂讨论的重点,而且这些问题往往也是教学的难点。学生明白了这些,就会明确预习的意义,否则,预习就会形同虚设。
  二、指导数学预习的方法
  当学生对预习认真对待时,要及时指导学生正确地预习。学生学会预习的关键是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掌握一套自己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
  1.课前预习。课前预习的效果,直接关系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的进程。针对学生在预习时的无序和盲目的现象,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的作用,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并布置预习提纲和阅读要求去引导学生预习。预习提纲要比较简单且按课本的顺序排列,使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或略经思考就能解答。而如果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预习的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勇气。教师必须充分备课,了解学生,掌握全面情况,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预习提纲。
  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技巧,并能逐步准确地达到阅读乃至预习的目标。阅读一篇生疏的教材一般要经过粗读和细读两个程序。第一是“粗读”,即阅读要保持连贯流畅,根据预习提纲对课本的内容和逻辑结构进行大概了解,并解答有关预习题目。第二是“细读”,即概念、定理、法则逐字读,理论知识逐字逐句地细读推敲,用心体会。
  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慢慢体味,理出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及疑点,并结合预习提纲形成书面材料,以便教师检查督促,之后学生就可以试着完成课后习题,检查预习情况,巩固预习所得,总结预习的得失。
  2.课堂预习。课堂预习是学生根据老师揭示教学目标及操作实践后的预习。针对学生课前预习中总结的重点、难点、疑点及相关段落的重点要认真阅读、讨论。通过阅读、讨论能帮助学生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帮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这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适时巡视指导,一方面避免个别学生借此机会闲聊,督促其加入讨论的行列。另一方面,注意倾听,或参加讨论或抛出一些问题让已讨论结束的小组深入讨论。时时注意,及时引导,让其按照目标、重点、难点讨论,不要偏离主题,使课堂活动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目标进行。目标是这一节课的主要导学方向。教学目标是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要求,故此,应该注意在贯彻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充分掌握教学要求,切合实际地、合理地、科学地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督促数学预习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生掌握了方法,不代表就养成了习惯,从此就一劳永逸,这就要求初期教师不仅要指导,更要严格要求,热情鼓励,经常督促学生,持之以恒,直至学生把预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习惯。
  除此之外,在平時的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把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按知识、能力、情感类别组成相关的模块,鼓励学生自行解决。这样,只要经过认真预习,学生大多能很快地回答出相关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对未能做到预习或预习不到位的学生也将会有很大的触动,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全班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表明,经过充分的预习准备,课堂气氛明显活跃,师生双边互动热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实现快而有效,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完全贯彻了新课程标准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育理念。
其他文献
利用导数分析函数的单调性,然后进一步研究函数的最值、方程有解、不等式恒成立、參数的取值范围等问题,是近几年高三数学考试的热点.函数的导函数形式丰富,分析方法也多种多样,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感觉有困难,且失分较多。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
数学是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在高考中占据重要位置,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呢?我认为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论述。  高中数学是初中数学的提高和深化。初中数学在教材表达上采用形象通俗的语言,研究对象多是常量,侧重于定量、计算和形象思维。而高中数学语言表达抽象,逻辑严密,思维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强。因此,在高中阶段不能简单地延用初中的教学方法。  一、教法  传统的数学
摘 要: 不少中职学生学习数学缺乏兴趣,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特点,首先要做到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以生活化的方法导入,然后讲解相关的功能,由具体案例领会到数学的抽象,最后给予必要的评价激励。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数学学习兴趣 培养  中职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学习智力因素并不差,
摘 要: 要让小学生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必须在概念的教法上研究、学法上探讨,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形成 运用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基本要素。小学数学是由许多概念、法则、性质等组成的确定体系。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
摘 要: 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对数学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本文阐述了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独特意义,并从几个方面出发,结合实例,探讨了其培养途径。  关键词: 课堂观察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 意义 培养途径  课堂观察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性,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观察能力的提高不仅仅
现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归功于科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教育事业是科技发展的顶梁柱。古老的教学方式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新课改后变为探索如何用素质教育的思想来指导初中数学教学。教师不能局限于用“以德化人”“以才服人”的思想来处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育事业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师生精神情感交汇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应强调情感教育的特殊功能,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
摘 要: 要让学生快乐地学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合理使用教材,让学生轻松地学习数学;营造宽松氛围,使学生舒心地研究数学;更新教学方式,令学生欢快地探索数学;强化实验操作,让学生喜悦地感悟数学。  关键词: 数学教材 教学氛围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由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的认识倾向。对数学知识的内容和对数学思维方法的产生兴趣越浓厚,学习数学兴趣就更持久。数学教学实践证明,越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就越需要教师以生活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教育应努力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进而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精心设计生活实例的教学与以数学发展的历史激发学生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
和谐教育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在新课程改革中,力求使教育过程各要素之间,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始终处于一种谐调、平衡的状态,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从而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这两方面因素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
简单地说,数学直觉是具有意识的人脑对数学对象(结构及其关系)的某种直接的领悟和洞察。而数学直觉思维就是大脑对数字及其结构关系的一种迅速的判断与敏锐的想象。伊恩·斯图加特曾说:“直觉是真正的数学家赖以生存的东西。”许多重大的發现都是基于直觉。欧几里得几何学的五个公设都是基于直觉,从而建立起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栋“辉煌的大厦”;哈密顿在散步的路上迸发了构造四元素的火花;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找到了辨别王冠真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