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游戏的主体地位,以及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主性的体验。通过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游戏选择机会、自主探索空间以及自由感的心理氛围,彰显幼儿在建构规则意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规则意识
一、自主性及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内涵
自主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个体对自我在关系系统中地位的认知,人可以依据自我意志对周围人、事、物进行支配。“自主性”并不是生而存在的,随着不断的成长,个体不断寻找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自主性。自主性包括两个层面,从主体自身的角度来看,自主性要求主体具有能够支配自己行动的意识与判断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性决定了人没有完全的自由。邹晓燕认为自主性包括三个方面:自我依靠、自我控制、自我主张。自我控制则体现在自主性的一种社会取向,自我意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因素来调整自我的一些不合理的愿望与行为。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以及他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主性的体验。
二、幼儿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幼儿逐渐独立自主
幼儿的独立化主要强调的是幼儿作为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区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首先,幼儿自主性游戏体验在幼儿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让幼儿能够有自由的机会去进行自我探索。其次幼儿能在自主性体验中实现自我强化。所谓强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强化作用来增加某一动作产生的概率。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显性影响相对集中教学活动、小组活动要弱很多,幼儿更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即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尝试和努力来获得成功,这也是获得自主性体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自主性体验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促进幼儿能够不断去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支持其的自主性能力。
(二)深化幼儿的规则意识理解
康德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的发展与自认因果关系联系密切,并受制于自然法则,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在实践理性上,人可以遵循其自己意愿进行生活,因此,认识具有自主性的人。在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让幼儿获得自主性体验就是对孩子的不管不顾。一方面,我们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性,需要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自主性并不带表着儿童的完全放纵。自主性即包括着自我的表现,还包含着自我的一种控制。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自我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互磨合,并且在集体的规则协调下得到更好的展现。
(三)实现同伴间的有效沟通
从自主性的概念来看,虽然自主性的落脚点在于主体的意愿,但是自主性离不开主体与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来安排世界。首先,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去克服自我中心,协调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孩子对这些事件进行控制的认同和维持与孩子对自主性的坚持是一致的,因为它确立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社会界线。个人事务领域包括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孩子既能建构“客体”我的感觉,也能建构“原创者”主体我的感觉。其次,自主性体验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信心。自主性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性强的儿童往往可以进行个人的独立思考,并能更好更客观的对自我进行评价,表现出适度的自信心,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色。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构
(一)营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
自主性游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感。自由感的心理氛围要求没有教师强势的存在、幼儿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自由感突破了物质环境的限制,能让精神不断拓展。在充满自由干的环境中,即使在幼儿园调皮捣蛋,把衣服搞脏了,教师也不加斥责;即使有少数幼儿发生纠纷,教师也面带笑容;游戏室,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情。教师对儿童自我解决问题的尊重、对于探索的支持、对于自我空间的提供、对于环境没有约束的利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不断对新事物进行内化与学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可能,还鼓励幼儿通过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实现目标。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是连接主体经验与客体知识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去发现有意义的规则,这与规则的本质具有一致性。规则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幼儿可以通过在游戏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规则建构,并将规则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规则。规则是一项过程性
的学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授就能实现。幼儿从教师传授中、同伴交往中等获得的规则经验,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51.
[2]黑丽君.3-5岁儿童自主性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3]翁晓鸣.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韩威(1990-),女,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关键词】自主性游戏;规则意识
一、自主性及幼儿自主性游戏的内涵
自主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个体对自我在关系系统中地位的认知,人可以依据自我意志对周围人、事、物进行支配。“自主性”并不是生而存在的,随着不断的成长,个体不断寻找依赖与独立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实现自主性。自主性包括两个层面,从主体自身的角度来看,自主性要求主体具有能够支配自己行动的意识与判断能力。人是社会中的人,其社会性决定了人没有完全的自由。邹晓燕认为自主性包括三个方面:自我依靠、自我控制、自我主张。自我控制则体现在自主性的一种社会取向,自我意愿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可以根据现实因素来调整自我的一些不合理的愿望与行为。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以及他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关于自主性的体验。
二、幼儿自主性游戏对幼儿规则意识建构的价值分析
(一)促进幼儿逐渐独立自主
幼儿的独立化主要强调的是幼儿作为主体,能够提出自己的意见与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区分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首先,幼儿自主性游戏体验在幼儿与外界的互动过程中,让幼儿能够有自由的机会去进行自我探索。其次幼儿能在自主性体验中实现自我强化。所谓强化是指通过一定的强化作用来增加某一动作产生的概率。在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显性影响相对集中教学活动、小组活动要弱很多,幼儿更多的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决定即将要做什么,怎么做;另一方面,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通过尝试和努力来获得成功,这也是获得自主性体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这种自主性体验在不断的积累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力量,促进幼儿能够不断去尝试和探索,并逐渐形成支持其的自主性能力。
(二)深化幼儿的规则意识理解
康德将人作为一种理性的存在,人的发展与自认因果关系联系密切,并受制于自然法则,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但是在实践理性上,人可以遵循其自己意愿进行生活,因此,认识具有自主性的人。在实践中存在一个误区:让幼儿获得自主性体验就是对孩子的不管不顾。一方面,我们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体验到自主性,需要教师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控制,给孩子充足的自由。另一方面,让孩子体验自主性并不带表着儿童的完全放纵。自主性即包括着自我的表现,还包含着自我的一种控制。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自我在游戏的过程中的地位,不断向外输出自己的想法,而这些想法与他人的想法相互磨合,并且在集体的规则协调下得到更好的展现。
(三)实现同伴间的有效沟通
从自主性的概念来看,虽然自主性的落脚点在于主体的意愿,但是自主性离不开主体与关系系统的相互作用。人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计这些关系,真正依照人的方式,按照自己的本性需要来安排世界。首先,幼儿的自主性体验则是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去克服自我中心,协调自身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过程。孩子对这些事件进行控制的认同和维持与孩子对自主性的坚持是一致的,因为它确立了自我和他人之间的社会界线。个人事务领域包括一系列行为,这些行为使得孩子既能建构“客体”我的感觉,也能建构“原创者”主体我的感觉。其次,自主性体验为孩子提供了交往的信心。自主性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主性强的儿童往往可以进行个人的独立思考,并能更好更客观的对自我进行评价,表现出适度的自信心,社会适应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色。
三、在自主性游戏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建构
(一)营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
自主性游戲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给幼儿充分的自由感。自由感的心理氛围要求没有教师强势的存在、幼儿具有自由选择的意愿和能力、自由感突破了物质环境的限制,能让精神不断拓展。在充满自由干的环境中,即使在幼儿园调皮捣蛋,把衣服搞脏了,教师也不加斥责;即使有少数幼儿发生纠纷,教师也面带笑容;游戏室,没有那种眼睛盯着大人的战战兢兢的表情。教师对儿童自我解决问题的尊重、对于探索的支持、对于自我空间的提供、对于环境没有约束的利用。在游戏中的幼儿,他们可以突破环境的限制,不断对新事物进行内化与学习。自由感的心理氛围不仅给幼儿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可能,还鼓励幼儿通过活动来锻炼自己的能力,选择目标、实现目标。
(二)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
游戏是连接主体经验与客体知识的重要方式。幼儿通过在活动中不断探索去发现有意义的规则,这与规则的本质具有一致性。规则是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幼儿可以通过在游戏中的相互作用中进行规则建构,并将规则作用于客体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规则。规则是一项过程性
的学习,并不能通过简单的教授就能实现。幼儿从教师传授中、同伴交往中等获得的规则经验,需要在活动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最终形成自我的规则意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651.
[2]黑丽君.3-5岁儿童自主性结构与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11.
[3]翁晓鸣.3岁儿童气质发展特点与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4
作者简介:韩威(1990-),女,吉林白山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