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最大的功效在于将生动、鲜活的历史体验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可以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从新的角度和高度认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三个选择”,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作者简介:吕晓莉(1979-),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14-02
一、“纲要”课中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必修课之一,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独特的历史性特点。但是,在高校开设这门必修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在纯史学的层面上阐释“一人之事”或“一时之事”,而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上使学生基于对国情和国史的了解,围绕“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了解和认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即“三个选择”)。[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变得重要起来。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幫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还原历史,是要还原历史的故事性、学术性,要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要在知识学习中萃取思想的精华,以增进学生的智识。总的来讲,在“中国近现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还原历史是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是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专题教学、问题设计、学生参与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乐意学、乐意听,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达到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不能被教成一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毫不相干的历史专业课,也不能成为简单的没有史实说服力和历史故事感染力的政治说教。现有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依赖设计好的PPT课件,或者穿插一些影片的观赏。如果能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新的课程设计,从专题的角度切入,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方式,结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就能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和高度认识近现代史中“三个选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纲要”课中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的成效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把还原历史和体验式教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成效。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希腊,历史的最初含义是“调查”、“了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追寻人们的行踪、拷问人们的灵魂、汲取人生的智慧。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有限的直接经验不足以提高人们的智慧,只有学习历史,从无穷的间接经验中积累智慧,才能使自身具有历史纵深感,以深邃的眼界看待过去,看待现在,看待未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可见,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忆,它也是一种智慧形式,是一种在时间上拓展人类视野,并超越地方经验和注意力的一种形式。中国近现代历史波澜壮阔、动人心魄,近现代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纲要课要寓教于史实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
2.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巨大价值
简单地说,历史的本真就是在“以史为鉴”中获取智慧,就是在世代承继中延续精神、快乐和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和从历史出发思考问题的角度。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实行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从更让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规律的能力,认识社会和考察社会事实的能力,了解历史规律的导向能力。
3.融合政治理论学习,培养唯物史观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学习历史要求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过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理直气壮讲成就,实事求是谈挫折”,以史论结合的形式将这些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述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而且也是实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理念下“纲要”课的教学专题与基本内容设计
从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出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专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再现历史
学生学习历史实际上经历着一个“了解—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让学生觉得把历史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2]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中外社会发展状况、国内局势和社会发展思潮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教师很容易找到丰富的影音资料,如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如果设计得当,这些影音资料片段组合材料的课堂运用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引导他们真实地观察历史,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地清晰认识历史上升到理性层面上准确思考历史。 2.思考历史
学习历史本身也需要个人感悟和理解的参与,所以,要设计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时的人们会如何思考、选择,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在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会进行“三个选择”这一本课程的核心问题时,可以设计模拟20世纪初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对未来采取何种的预期以及实现预期的各种可能性等话题,通过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学生小组辩论的方式比较说明上述三种选择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正确性。
3.超越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能学以致用,理解过去是锻炼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的能力。历史总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来演绎的,学习历史就是要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做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人。[3]“识时务者为俊杰”,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为人处事的教科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放性,他们也喜欢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探索来获取新知。因此,要结合现实,设计与现实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经验,总结得失。例如,在思考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意义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目前的中日关系以及我国所处的周边外交困境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虽然不能假设和重演,但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思考未来战略或对策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依据。
具体来讲,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將课程的讲授大纲按照历史的脉络和讲授知识点的需要分为数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主要内容、基本线索、重点难点介绍、相关热点问题、业界最新研究动态、主要参考资料、思考题目等基本内容。例如,在专题的具体设计上,可以考虑将课程的讲授分为“十四讲”思路来设计,分别为:第一讲,回忆与思考——中国古代辉煌历史纵横谈;第二讲,苦难的开始——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讲,列强的暴行——西方列强侵华脉络;第四讲,民族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五讲,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第六讲,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七讲,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八讲,星火燎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第九讲,民族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讲,两种前途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锻造;第十一讲,金光大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十二讲,前进中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十三讲,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十四讲,结束语。在课程的专题设计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正义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必要性。[4]
其次,结合相应的专题,综合设计相关的情景资料,包括图片、影视材料等,并加工成适合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展示的格式。如在讲解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时,可以在课堂上插播记录片《圆明园》的片段,通过纪录片将学生们带回那个新旧交替的岁月,让学生们从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的兴衰过程中真切感受中国所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
第三,针对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涉及相应的问题题目,结合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其得失,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播放《圆明园》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时,教师可以由此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遭到灭顶之灾?其厄运能否避免?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何种的危险局面?可以就这些话题开展课堂讨论或采用课后写观后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历史思考,让学生们主动地从历史情境中认识到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刻原因以及了解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是“思想”、“理论”,而不是“形象”,[2]在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用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述抽象的理论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专题式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尽量地联系实际,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领悟知识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郝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尹倩.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境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设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沈蓓绯,张金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4]张嘉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作者简介:吕晓莉(1979-),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北京 100875)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课程设计”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14-02
一、“纲要”课中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在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四门必修课之一,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独特的历史性特点。但是,在高校开设这门必修课程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单纯在纯史学的层面上阐释“一人之事”或“一时之事”,而是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上使学生基于对国情和国史的了解,围绕“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了解和认识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即“三个选择”)。[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就变得重要起来。
所谓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幫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而还原历史,是要还原历史的故事性、学术性,要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要在知识学习中萃取思想的精华,以增进学生的智识。总的来讲,在“中国近现史纲要”的教学过程中,还原历史是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是要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专题教学、问题设计、学生参与等方式,实现教学目的。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乐意学、乐意听,才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达到教学目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既不能被教成一门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毫不相干的历史专业课,也不能成为简单的没有史实说服力和历史故事感染力的政治说教。现有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依赖设计好的PPT课件,或者穿插一些影片的观赏。如果能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方法进行一些新的课程设计,从专题的角度切入,运用更多的多媒体方式,结合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体悟历史、感受历史的魅力,就能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和高度认识近现代史中“三个选择”,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纲要”课中运用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的成效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中,把还原历史和体验式教学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实现多方面的成效。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古希腊,历史的最初含义是“调查”、“了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追寻人们的行踪、拷问人们的灵魂、汲取人生的智慧。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有限的直接经验不足以提高人们的智慧,只有学习历史,从无穷的间接经验中积累智慧,才能使自身具有历史纵深感,以深邃的眼界看待过去,看待现在,看待未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于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可见,历史不仅仅是对过去事件的简单记忆,它也是一种智慧形式,是一种在时间上拓展人类视野,并超越地方经验和注意力的一种形式。中国近现代历史波澜壮阔、动人心魄,近现代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小说”。纲要课要寓教于史实中,润物细无声地将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道路、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的道理潜移默化于学生。
2.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巨大价值
简单地说,历史的本真就是在“以史为鉴”中获取智慧,就是在世代承继中延续精神、快乐和信念。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研究的研究方法和从历史出发思考问题的角度。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实行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法,可以从更让学生易于接受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的认知能力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并有利于培养学生进一步探索历史规律的能力,认识社会和考察社会事实的能力,了解历史规律的导向能力。
3.融合政治理论学习,培养唯物史观
“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学习历史要求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历史过程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理直气壮讲成就,实事求是谈挫折”,以史论结合的形式将这些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讲述结合起来,不仅能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而且也是实现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教学目标的需要。
三、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理念下“纲要”课的教学专题与基本内容设计
从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的理念出发,“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专题的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再现历史
学生学习历史实际上经历着一个“了解—感悟—理解—升华—内化”的过程。让学生在现实、现在的生活中找到“历史的感觉”,发现身边的历史、生活中的历史,让学生觉得把历史与自身生活联系在一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情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提高学习的兴趣。[2]因此,要充分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播放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在发生过程中的中外社会发展状况、国内局势和社会发展思潮以及人们的精神面貌等方面的内容,加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教师很容易找到丰富的影音资料,如大型纪录片“复兴之路”、“百年中国”等,如果设计得当,这些影音资料片段组合材料的课堂运用不仅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引导他们真实地观察历史,有利于学生从感性地清晰认识历史上升到理性层面上准确思考历史。 2.思考历史
学习历史本身也需要个人感悟和理解的参与,所以,要设计与教学重点难点相关的问题体系,引导学生思考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那时的人们会如何思考、选择,来更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问题。在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会进行“三个选择”这一本课程的核心问题时,可以设计模拟20世纪初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基于不同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对未来采取何种的预期以及实现预期的各种可能性等话题,通过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或学生小组辩论的方式比较说明上述三种选择的可能性、合理性和正确性。
3.超越历史
学习历史是为了能学以致用,理解过去是锻炼一种理解人类社会的能力。历史总是由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人来演绎的,学习历史就是要探索社会发展规律,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做一个顺应历史潮流的人。[3]“识时务者为俊杰”,历史本身就是一部为人处事的教科书,“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由于大学生的思维更具开放性,他们也喜欢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热点问题结合起来,希望通过对这种联系的探索来获取新知。因此,要结合现实,设计与现实相关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经验,总结得失。例如,在思考夺取抗日战争伟大胜利的意义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目前的中日关系以及我国所处的周边外交困境启发学生思考。历史虽然不能假设和重演,但其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思考未来战略或对策的宝贵财富和重要依据。
具体来讲,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可以將课程的讲授大纲按照历史的脉络和讲授知识点的需要分为数个专题,每个专题包括主要内容、基本线索、重点难点介绍、相关热点问题、业界最新研究动态、主要参考资料、思考题目等基本内容。例如,在专题的具体设计上,可以考虑将课程的讲授分为“十四讲”思路来设计,分别为:第一讲,回忆与思考——中国古代辉煌历史纵横谈;第二讲,苦难的开始——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三讲,列强的暴行——西方列强侵华脉络;第四讲,民族的觉醒——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五讲,帝制的覆灭——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第六讲,碰撞中的升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第七讲,开天辟地大事变——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第八讲,星火燎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第九讲,民族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第十讲,两种前途的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锻造;第十一讲,金光大道——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第十二讲,前进中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十三讲,走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十四讲,结束语。在课程的专题设计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进步性、正义性,目的在于让学生深刻领会两个“了解”和“三个选择”的必要性。[4]
其次,结合相应的专题,综合设计相关的情景资料,包括图片、影视材料等,并加工成适合教学过程中穿插播放、展示的格式。如在讲解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时,可以在课堂上插播记录片《圆明园》的片段,通过纪录片将学生们带回那个新旧交替的岁月,让学生们从圆明园这座“万园之园”的兴衰过程中真切感受中国所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2]
第三,针对专题的重点和难点,涉及相应的问题题目,结合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认识历史、评价历史,总结其得失,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播放《圆明园》片段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历史氛围中时,教师可以由此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圆明园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遭到灭顶之灾?其厄运能否避免?当时的中国面临着何种的危险局面?可以就这些话题开展课堂讨论或采用课后写观后感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历史思考,让学生们主动地从历史情境中认识到近代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深刻原因以及了解当时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要利用多媒体进行还原历史体验式教学的落脚点是“思想”、“理论”,而不是“形象”,[2]在教学设计中要思考如何用形象化的方式来表述抽象的理论问题的同时,也要注重教学的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性。专题式问题的设计要贴近学生、尽量地联系实际,让历史鲜活起来,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了解到历史的本来面貌,认识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领悟知识学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郝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探索[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7).
[2]尹倩.浅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情境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设计[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5).
[3]沈蓓绯,张金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的创新教育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4]张嘉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