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好的数学课应该是高效的,充实的。为此,教师应该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教学的关键处进行追问,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一、创设情境,抓住本质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让他们把熟悉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圆的面积》这节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银幕上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外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有多大?学生思考后回答:“牛吃草的范围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的绳子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时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牛吃草的范围,绿色的草地上闪现出一个以牛绳为半径,以木桩为圆心的黄色的圆。
鲜活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深度追问,引导思考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并就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追问,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初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在银幕上呈现了一个由绿、黄两种颜色的半圆组成的圆,再将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并交叉地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像长方形,又不完全像,因为它的边是弧线。这时,银幕上出现一个等大的圆,它的两个半圆各被平分为16份。教师重复上述过程,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这次更接近长方形了。教师追问:按这个思路分下去、拼下去,最后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一致认为,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以此为基础,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圆的半径、周长与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学生深入思考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使学生形象地看出了圆的半径就是拼得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就是长方形的长。根据上述关系,教师让学生自己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继续追问:既然能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能否把圆分割成若干个等面积的三角形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首先,用(n-1)个点,把圆平均分成n个小圆弧(n要大一些);然后,连接圆心与这(n-1)个点。将圆分成n个小扇形,当n不断增大时,小扇形越来越近似于一个小三角形,这个小三角形的高为圆的半径,底边为小圆弧,假设小圆弧的长为a,则圆内共有[2πra]个小扇形(小三角形)。
在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下,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后,借用多种途径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实践应用,拓展视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教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让学生求一个盘子的面积。教师不出示任何条件,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求盘子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经过探究,提出应该知道盘子的半径。于是,教师顺理成章地告诉了学生这些条件,让学生继续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教师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难度系数不等的梯度练习。首先是最简单的:“已知公园里的圆形花坛半径5米,求它的面积。”这道题只需要直接套用公式。其次是中等难度的:“已知圆形花坛周长314米,求它的面积。”这道题需要先根据花坛的周长计算出圆的半径,再套用公式计算,中间经过了求半径的过程。最后是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课件上再次出示情境导入时的场景):“一只山羊被主人用5米长的绳子拴在长着青草的长方形院子的木桩上,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山羊能否吃光所有的青草,要看它最大的活动范围与长方形院子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因为山羊被绳子拴在木桩上,所以它的最大活动范围是以木桩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究性练习。
(作者单位: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
实习编辑 孙爱蓉
一、创设情境,抓住本质
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表现欲望,让他们把熟悉的知识经验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顺利进入学习状态。
《圆的面积》这节课,关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的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难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银幕上一片绿茵茵的草地,一头牛被一条绳子拴在木桩上低头吃草。画外音响起,这头牛能吃到的草的范围有多大?学生思考后回答:“牛吃草的范围是以木桩为圆心,以拴牛的绳子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时多媒体画面上出现了牛吃草的范围,绿色的草地上闪现出一个以牛绳为半径,以木桩为圆心的黄色的圆。
鲜活的生活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深度追问,引导思考
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巧妙地设计教学问题,并就某一具体的知识点进行深度追问,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
初学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在银幕上呈现了一个由绿、黄两种颜色的半圆组成的圆,再将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四份并交叉地拼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是什么图形。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像长方形,又不完全像,因为它的边是弧线。这时,银幕上出现一个等大的圆,它的两个半圆各被平分为16份。教师重复上述过程,让学生比较。学生发现这次更接近长方形了。教师追问:按这个思路分下去、拼下去,最后能得到什么图形?学生一致认为,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以此为基础,笔者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圆的半径、周长与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学生深入思考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使学生形象地看出了圆的半径就是拼得的长方形的宽,圆的周长的一半就是长方形的长。根据上述关系,教师让学生自己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继续追问:既然能把圆的面积转化为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能否把圆分割成若干个等面积的三角形呢?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结论:首先,用(n-1)个点,把圆平均分成n个小圆弧(n要大一些);然后,连接圆心与这(n-1)个点。将圆分成n个小扇形,当n不断增大时,小扇形越来越近似于一个小三角形,这个小三角形的高为圆的半径,底边为小圆弧,假设小圆弧的长为a,则圆内共有[2πra]个小扇形(小三角形)。
在教师一步步的追问下,学生深入思考,交流讨论后,借用多种途径探究出了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三、实践应用,拓展视野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和魅力。
教完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后,为巩固所学知识,笔者让学生求一个盘子的面积。教师不出示任何条件,而是启发学生思考,求盘子的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经过探究,提出应该知道盘子的半径。于是,教师顺理成章地告诉了学生这些条件,让学生继续解决这个问题。此外,教师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难度系数不等的梯度练习。首先是最简单的:“已知公园里的圆形花坛半径5米,求它的面积。”这道题只需要直接套用公式。其次是中等难度的:“已知圆形花坛周长314米,求它的面积。”这道题需要先根据花坛的周长计算出圆的半径,再套用公式计算,中间经过了求半径的过程。最后是一道难度较大的习题(课件上再次出示情境导入时的场景):“一只山羊被主人用5米长的绳子拴在长着青草的长方形院子的木桩上,山羊能吃光所有的青草吗?为什么?它能吃到多大范围的草?”山羊能否吃光所有的青草,要看它最大的活动范围与长方形院子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因为山羊被绳子拴在木桩上,所以它的最大活动范围是以木桩为圆心,绳长为半径的圆的面积。这是解题的关键。这道题适合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探究性练习。
(作者单位:广水市武胜关镇杨家河教学点)
实习编辑 孙爱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