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善待每个独特的生命是开放式教学的灵魂。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每个学生享受体验的过程;永葆耐心,放平心态,让每个学生参与立足文本的大众交流;陶醉于“局内人”的怡然自得,品尝“局外人”的理性审视。这些,是奏响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下面以人教版第六册《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为例,谈谈小学语文开放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珍视学生的“一亩三分地”——指向体验的独有
反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堂,往往是因为上课教师担心教学进度跟不上,唯恐知识遗漏而松不下来。但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随其后、亦步亦趋,不得喘息,缺乏想象的自由和联系生活体验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敞开胸怀、放飞心灵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自主体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人们不断砍伐树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无声无息冲走的故事。作为环保的文章,学生耳濡目染,知文会心。如何跳出封闭式课堂之囿,让学生心随文动,自由畅想呢?课文开头写了小村庄先前的美丽,为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痛心、谴责之情埋下伏笔,触及反思的灵魂,课始,可在“美丽”之处舍得时间、拓展空间,直抵学生的独有体验。
师:课文中描绘的小村庄先前是什么样的?
生1:美丽的。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早先的小村庄是美丽的?
生2: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你在生活中、电视上、网络上看到过类似美丽的画面吗?你还在梦中偶遇过如此迷人的家园吗?闭上眼睛,把你们最希望看见和拥有的美丽家园充分想象出来吧!(教师播放恬适舒缓的音乐,静待学生自由徜徉心中的那“一亩三分地”)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自己不为他人解码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敏锐的神经,奇特甚至荒诞的想象解释着成人难以触摸的新奇与有趣。然而,太多的课堂,让儿童的这种天性夭折,跳出以往出示图画、观察画面,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丽”的浅表解读思路,从学生心中独有的音画圣地勾起美好的记忆和遐想,并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沉醉于自我体验的唯美境界。学生在自己的“园子”里张开了翅膀,放飞了自我,找到了童趣,发现了心中想要的那一份与别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美好,自然亲切而味道十足。小村庄的“美丽”也被赋予了个性化色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过程的参与,充分的酝酿,学生放养了心绪,接下来的交流自然个个想说话,人人有话说。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史”——指向理解的独我
“齐步走”是有违开放式教学初衷的。开放式教学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肤浅的也好,深刻的也罢;懵懂的有之,睿智的有之;读出文本的该当叫好,读进文本的亦当赞赏。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想想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1: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是因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生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生4:“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这些同学能从课文的原句中找到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所在,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一读,想一想,你还从哪些词语读出了不一般的滋味?请挑一个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5:“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中的两个“谁”既指砍树的人很多,又表明了村里的人们砍树没有限制,无人去管。
生6:“拎起”有想拿就拿的意思,说明人们把砍树没当一回事。
生7:“一棵一棵”是说砍下的树很多,没有节制。
……
师:这些同学说得真好,读出了文字之外的理解。
我们期待学生的另类表达,但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绝大多数,给每个人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有言说的自由,让每个学生有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个别学生有时会“心明口不明”,教师在正视他们“只可意会”的先在状态下,一道倾听,等待点破,不要火急火燎让其“下线”。多数学生在参与大众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精英型学生触动,头脑风暴一触即发,追随中又会发现另一个有着鲜明观点的判断和设想。站在不同的地方看风景,则开放式教学自然生成。
上述教学片段,努力从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有的学生停留在抓文中原句来交流的层面,初步弄懂了故事道理,未尝不可。只要他们敢于、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一知半解,使立足文本的大众化交流渐成气候,就已经达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了。有的学生能在不忽视或打压大众交流的前提下,借助关键词语,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是开放式课堂应然的理想追求。
三、解除学生的“单一认知链”——指向思维的独立
学习一篇课文,如何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客观评判,善听众言为我所思,坚持自我而不盲从,也是贯串语文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学生年纪越小,跟风之心越盛。别人说出一个答案,另一个学生马上用同义词或者类似的话来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独立性培养的缺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打破学生的“单一认知链”,建立起学生多元思考的变式,让学生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对待同一篇课文,看待同一个现象。最后在比较中,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思考。
师: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分别以小村庄的人们、现实中的我们、子孙后代几种身份说说自己此时的想法。
生1:假设我是小村庄的人,我会说,房子被冲走了,家也没了,我们到哪里去生活啊!
生2:假设我是现实中的我,我会说,小村庄的人们,你们也太不像话了,破坏了环境,受到惩罚了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定要从故事里吸取教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造福!
生3:假设我是还没有出世的子孙后代,我会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不要只顾眼前自己过得好,忘记了我们这些依赖地球生活的后代呀!
师: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声音,但是这种呼喊怎样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生4:我认为小村庄的人们发出的声音苍白无力、后悔莫及;子孙后代还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做了什么,声音微弱;只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仅有谴责和说教是不行的,需要从一花一草开始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不同的身份,说出的话代表着不同的认知,用多种角色体验课文告诉我们的生活哲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对课文也学得更加透彻。在变换中领略多种观点、获取多样经验,又在比较中弃除自我偏见,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内心得到了自我认同。在这样的“解除”与“重构”中,思维由先前的开放灵活,而后逐渐变得独立起来。这些,需要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之前有意探寻,在课堂之中尽力推动。
由此观之,为每个人着想,贴近心灵而导航,永葆初心而翻转,宕开思维而架桥,何愁开放式教学的调子不会日益嘹亮?
(作者单位:长阳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
一、珍视学生的“一亩三分地”——指向体验的独有
反观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课堂,往往是因为上课教师担心教学进度跟不上,唯恐知识遗漏而松不下来。但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随其后、亦步亦趋,不得喘息,缺乏想象的自由和联系生活体验的空间。我们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敞开胸怀、放飞心灵预留充裕的时间,创设足够的空间,让他们自由驰骋、自主体验。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在人们不断砍伐树木之后,被咆哮的洪水无声无息冲走的故事。作为环保的文章,学生耳濡目染,知文会心。如何跳出封闭式课堂之囿,让学生心随文动,自由畅想呢?课文开头写了小村庄先前的美丽,为更好地激起学生的痛心、谴责之情埋下伏笔,触及反思的灵魂,课始,可在“美丽”之处舍得时间、拓展空间,直抵学生的独有体验。
师:课文中描绘的小村庄先前是什么样的?
生1:美丽的。
师:从哪些词句看出早先的小村庄是美丽的?
生2: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师:你在生活中、电视上、网络上看到过类似美丽的画面吗?你还在梦中偶遇过如此迷人的家园吗?闭上眼睛,把你们最希望看见和拥有的美丽家园充分想象出来吧!(教师播放恬适舒缓的音乐,静待学生自由徜徉心中的那“一亩三分地”)
在每个学生心中,都有着自己不为他人解码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敏锐的神经,奇特甚至荒诞的想象解释着成人难以触摸的新奇与有趣。然而,太多的课堂,让儿童的这种天性夭折,跳出以往出示图画、观察画面,然后抓住关键词句体会“美丽”的浅表解读思路,从学生心中独有的音画圣地勾起美好的记忆和遐想,并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沉醉于自我体验的唯美境界。学生在自己的“园子”里张开了翅膀,放飞了自我,找到了童趣,发现了心中想要的那一份与别人的生活经历不一样的美好,自然亲切而味道十足。小村庄的“美丽”也被赋予了个性化色彩,千差万别、丰富多彩。过程的参与,充分的酝酿,学生放养了心绪,接下来的交流自然个个想说话,人人有话说。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发展史”——指向理解的独我
“齐步走”是有违开放式教学初衷的。开放式教学要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肤浅的也好,深刻的也罢;懵懂的有之,睿智的有之;读出文本的该当叫好,读进文本的亦当赞赏。
师:自由读一读课文,想想小村庄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生1:美丽的小村庄被洪水冲走了是因为“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
生2:“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木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
生3:“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屋顶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生4:“家家户户靠着锋利的斧头,日子过得还都不错。”
师:这些同学能从课文的原句中找到小村庄变化的原因所在,弄清了故事的来龙去脉。再读一读,想一想,你还从哪些词语读出了不一般的滋味?请挑一个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生5:“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木一棵一棵砍下来。”中的两个“谁”既指砍树的人很多,又表明了村里的人们砍树没有限制,无人去管。
生6:“拎起”有想拿就拿的意思,说明人们把砍树没当一回事。
生7:“一棵一棵”是说砍下的树很多,没有节制。
……
师:这些同学说得真好,读出了文字之外的理解。
我们期待学生的另类表达,但我们要更多地关注绝大多数,给每个人展示的机会,让每个学生有言说的自由,让每个学生有得到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个别学生有时会“心明口不明”,教师在正视他们“只可意会”的先在状态下,一道倾听,等待点破,不要火急火燎让其“下线”。多数学生在参与大众化交流的过程中,往往会被精英型学生触动,头脑风暴一触即发,追随中又会发现另一个有着鲜明观点的判断和设想。站在不同的地方看风景,则开放式教学自然生成。
上述教学片段,努力从尊重学生学习差异出发,在对文本的理解上,有的学生停留在抓文中原句来交流的层面,初步弄懂了故事道理,未尝不可。只要他们敢于、乐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一知半解,使立足文本的大众化交流渐成气候,就已经达到开放式教学的目的了。有的学生能在不忽视或打压大众交流的前提下,借助关键词语,发表与众不同的看法,是开放式课堂应然的理想追求。
三、解除学生的“单一认知链”——指向思维的独立
学习一篇课文,如何从多个角度全面审视,客观评判,善听众言为我所思,坚持自我而不盲从,也是贯串语文开放式教学不可或缺的调子。学生年纪越小,跟风之心越盛。别人说出一个答案,另一个学生马上用同义词或者类似的话来发表意见。这反映了学生思维独立性培养的缺失。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图打破学生的“单一认知链”,建立起学生多元思考的变式,让学生试着站在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身份对待同一篇课文,看待同一个现象。最后在比较中,理性地坚持自己的思考。
师:读完课文,你想说什么?请分别以小村庄的人们、现实中的我们、子孙后代几种身份说说自己此时的想法。
生1:假设我是小村庄的人,我会说,房子被冲走了,家也没了,我们到哪里去生活啊!
生2:假设我是现实中的我,我会说,小村庄的人们,你们也太不像话了,破坏了环境,受到惩罚了吧!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一定要从故事里吸取教训,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保护好我们的家园,为自己、更为子孙后代造福!
生3:假设我是还没有出世的子孙后代,我会说,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你们不要只顾眼前自己过得好,忘记了我们这些依赖地球生活的后代呀!
师: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声音,但是这种呼喊怎样才能变得更有意义?
生4:我认为小村庄的人们发出的声音苍白无力、后悔莫及;子孙后代还不知道今天的我们做了什么,声音微弱;只有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可以做出力所能及的事,但是仅有谴责和说教是不行的,需要从一花一草开始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
不同的身份,说出的话代表着不同的认知,用多种角色体验课文告诉我们的生活哲理,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思考,对课文也学得更加透彻。在变换中领略多种观点、获取多样经验,又在比较中弃除自我偏见,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内心得到了自我认同。在这样的“解除”与“重构”中,思维由先前的开放灵活,而后逐渐变得独立起来。这些,需要教师在开放式教学之前有意探寻,在课堂之中尽力推动。
由此观之,为每个人着想,贴近心灵而导航,永葆初心而翻转,宕开思维而架桥,何愁开放式教学的调子不会日益嘹亮?
(作者单位:长阳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