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极大地忽视了“发现”和“探究”的价值,这样便极大地压制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的调动,影響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性学习,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重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将“自主、合作、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依据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布置探究任务,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进而获得对知识的独特见解。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灌输式教学的颠覆与变革,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拥有了更多更为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机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下面,笔者就立足自身教学实践与经验,从问题引入、科学分组以及任务布置三个方面切入,对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进行深入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问题;分组;任务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一定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亦要及时摒弃落后、陈旧、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立足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提升,进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为此,教师应在深入贯彻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通过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这也正是促进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有效培养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麻雀》这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了给之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并没有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先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我继续问道:“是的,大自然中的鸟儿有很多,但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鸟儿是什么呢?”随后,我出示了麻雀的图片,并对学生说道:“麻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动听的叫声,很少引起人们关注。但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如此,通过利用问题引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二、科学分组,创设良好合作探究氛围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当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小组成员在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创新素养等方面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力求达到科学、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能使组内成员协调一致、互帮互助,使其获得共同发展。
对于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分组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主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既有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好的学生,也有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这样一来,通过科学分组,学生便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促进,这将有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有效开展,使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任务,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后,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就应当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充分思考、积极探索,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并简要梳理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我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探讨,并深入品味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说一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通过布置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了更佳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在转变观念及角色的基础上,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琰琳.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应用[J].华夏教师,2017(10):73-74.
[2]马军锋.运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语文教学的尝试[J].汉字文化,2017(22):43-44.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正安街道中心小学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小学语文;问题;分组;任务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这一时期一定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作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运用到了课堂教学之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亦要及时摒弃落后、陈旧、僵化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在立足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通过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入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和提升,进而获取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一、问题引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组合。为此,教师应在深入贯彻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树立起全新的教育理念,大力改进课堂教学,通过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以此为契机引入新课,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这也正是促进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有效培养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在教学《麻雀》这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为了给之后的探究性学习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我并没有在一上课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是先向学生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平时,你们都见过哪些鸟儿?”在学生自由回答后,我继续问道:“是的,大自然中的鸟儿有很多,但是最普通、最常见的鸟儿是什么呢?”随后,我出示了麻雀的图片,并对学生说道:“麻雀的确太不起眼了,它没有美丽的外表,也没有动听的叫声,很少引起人们关注。但是,就在它的身上,却发生了一个极不寻常的故事。同学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如此,通过利用问题引入,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
二、科学分组,创设良好合作探究氛围
在开展探究性学习之前,教师应当本着“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让小组成员在语文基础、学习能力、创新素养等方面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力求达到科学、合理分组。只有这样,才能创设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能使组内成员协调一致、互帮互助,使其获得共同发展。
对于同一班级中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分组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主体差异进行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既有语文基础较好、学习能力也较好的学生,也有语文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这样一来,通过科学分组,学生便可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互相帮助、相互促进,这将有助于合作学习的顺利、有效开展,使学生共享成功的喜悦。
三、布置任务,切实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对学生进行科学分组后,要想使每一位学生都切身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就应当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教学内容的特点布置探究性学习任务,并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只有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充分思考、积极探索,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较好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蟋蟀的住宅》这篇课文的教学为例,在学生阅读完文章,并简要梳理了课文的主要线索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然后我与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总结归纳。之后,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交流与探讨,并深入品味文章形象生动的语言,说一说自己从这篇课文中获得了什么启示。通过布置探究性任务,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不仅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了更佳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凸显了学生的个性,可以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教师应在转变观念及角色的基础上,致力于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苏琰琳.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三个应用[J].华夏教师,2017(10):73-74.
[2]马军锋.运用探究性学习进行语文教学的尝试[J].汉字文化,2017(22):43-44.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州区正安街道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