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机械类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运用课题任务教学模式,开展课题任务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键词:教学体系;任务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导向。为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专业发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要进行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课程体系设计。《机械分析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时缩减,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将原《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门课整合为《机械分析制造技术基础》。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几门课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状态,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脱节的现象。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理论知识教学主要讲授机械制图的投影分析与绘图、计算机辅助绘图(CAD)、国家制图标准的基本知识。课题任务教学把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融入课题任务,并把实训、设计穿插在其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避免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可把原来的金工实训以课题任务的形式分模块进行。整合后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应避免知识的重复和间断。应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和集中性,突出课程的特色,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单元课程。例如,以课题任务为主线的典型零件的教学,选用轴、齿轮、箱体等单元课程。每一种零件的单元课程应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如首先是典型零件图的画法、结构特点,然后是零件加工时所用的机床、机床的结构特点等。同时,还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轴系部件及轴系结构设计(轴类零件与传动、支撑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等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实训内容应贯穿始终。可安排学生进行实际零件的技能加工训练,加工出具体的典型零件。在完成具体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及时指导。
教学方法改革应以课题任务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教学的效果。课题任务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题任务教学改变了原来通过习题消化知识点的做法。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加深理解知识和开发创新思维。为保证课题任务的教学效果,课题任务教学前期应以典型零件的零件图绘制、运动分析、机械分析、制造技术等内容为主。课题任务教学后期则安排学生绘制装配图和将制作的零件组装成机器。实训中进行实际零件的加工及各种常用量具的操作训练。在完成课题任务后,还应要求撰写课题技术报告。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授、实训、课题制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实施教学体系改革后,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制作质量和综合评述,学生对所完成的课题进行总结答辩。考核内容:(1)根据课题任务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阶段考核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2)学生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情况。(3)自评和互评,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小组互评,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估。(4)课题任务工作结果归档,并应用到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或成为产品。
教学体系改革前的准备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必要前提,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的重要保证。
教材的准备教学体系改革,首先面临的是教材问题,传统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改革后的教学需要。因此,教材从内容上要进行大的改变,其内容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以传统经典的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教学方法、课题任务内容有机结合的模块式教材。教材内容要结合课题重新组织,模块分为核心模块、综合模块、提高模块。例如,将典型零件轴、齿轮、盘类、箱体类零件列为核心模块;再将不同模块相互连接,形成综合模块;在提高模块中引入目前流行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不同模块的组合应适应不同专业类型和能力等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分层次教学,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
课题任务指导书的准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课题,应以课题任务指导书为学材,做到教材、学材互补。课题任务的选择,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又要难易适中,还要考虑到实训场地的可行性。可选用包含典型零部件的小型产品为案例教学的课题,这个小型产品由齿轮、轴、盘类、箱体类零件组成。课题任务指导书中要明确重点和任务要求。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对课题制作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规范,将案例分析、工作任务、技能训练、职业活动分析、课题实施考核细则等内容阐述清楚,避免学生无从下手。同时引导学生多学、多看,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创新思维。
实训场地的准备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的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时,就接触、了解、培养职业技能。应配置数控铣床、车削加工中心、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工具磨等机床,为实训教学、课题制作提供硬件保证。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完成相关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
适应职业岗位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熟练的专业技能技巧是学生谋求职业岗位的基础。在完成课题任务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的学习、训练,为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技能基础。如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动手的好习惯。制造、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制作创新产品时,充分利用本门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专业课所学知识创作出新产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新的教学体系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目前,招聘市场上高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我们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因理论基础知识够用,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对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1).
作者简介:
周华(1965—),男,回族,河南方城人,广东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实践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周秀峰)
关键词:教学体系;任务型教学模式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受教育者提供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创业能力,提高就业率。这也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导向。为适应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应构建适应教学目标的课程体系,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专业发展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教学体系改革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应包括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要进行满足职业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态度的完整性课程体系设计。《机械分析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学时缩减,原有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教学目标。因此,必须对原有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课程体系改革首先,将原《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门课整合为《机械分析制造技术基础》。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把几门课的内容糅合在一起,而应注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坚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突出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改革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最终状态,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突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在课程结构中的逻辑主线地位,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知识的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
教学内容改革职业教育既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需求,也要为学生毕业后不断接受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训内容脱节的现象。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的原则,减少理论课学时,增加课题任务教学课时。理论知识教学主要讲授机械制图的投影分析与绘图、计算机辅助绘图(CAD)、国家制图标准的基本知识。课题任务教学把基础理论的相关知识点融入课题任务,并把实训、设计穿插在其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训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培养,避免呆板单一的教学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可把原来的金工实训以课题任务的形式分模块进行。整合后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应避免知识的重复和间断。应注重纵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知识的连贯性和集中性,突出课程的特色,构建以应用为目的的单元课程。例如,以课题任务为主线的典型零件的教学,选用轴、齿轮、箱体等单元课程。每一种零件的单元课程应注重内容的连贯性,如首先是典型零件图的画法、结构特点,然后是零件加工时所用的机床、机床的结构特点等。同时,还注重横向知识的相互渗透,如轴系部件及轴系结构设计(轴类零件与传动、支撑件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受力分析、强度计算等内容之间的横向联系。根据教学内容的进展,实训内容应贯穿始终。可安排学生进行实际零件的技能加工训练,加工出具体的典型零件。在完成具体课题任务的过程中,应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及时指导。
教学方法改革应以课题任务教学作为教学方法改革的切入点,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增强教学的效果。课题任务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课题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课题任务教学改变了原来通过习题消化知识点的做法。在完成课题任务过程中,加深理解知识和开发创新思维。为保证课题任务的教学效果,课题任务教学前期应以典型零件的零件图绘制、运动分析、机械分析、制造技术等内容为主。课题任务教学后期则安排学生绘制装配图和将制作的零件组装成机器。实训中进行实际零件的加工及各种常用量具的操作训练。在完成课题任务后,还应要求撰写课题技术报告。在教学中,将理论知识讲授、实训、课题制作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考核方式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期末一张试卷决定成绩。实施教学体系改革后,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制作质量和综合评述,学生对所完成的课题进行总结答辩。考核内容:(1)根据课题任务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分阶段考核课题任务的完成情况。(2)学生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及小组成员合作情况。(3)自评和互评,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工作结果进行自我评估,然后小组互评,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最后由指导教师进行综合评估。(4)课题任务工作结果归档,并应用到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或成为产品。
教学体系改革前的准备
重视教学资源建设是创建新型教学结构的必要前提,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探索的重要保证。
教材的准备教学体系改革,首先面临的是教材问题,传统的教材已不能适应改革后的教学需要。因此,教材从内容上要进行大的改变,其内容以工程应用为导向,以传统经典的理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教学方法、课题任务内容有机结合的模块式教材。教材内容要结合课题重新组织,模块分为核心模块、综合模块、提高模块。例如,将典型零件轴、齿轮、盘类、箱体类零件列为核心模块;再将不同模块相互连接,形成综合模块;在提高模块中引入目前流行的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使课程内容紧贴时代前沿,为专业课学习打下基础。不同模块的组合应适应不同专业类型和能力等级的要求,这样有利于分层次教学,以适应新的教学体系。
课题任务指导书的准备为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高质量完成课题,应以课题任务指导书为学材,做到教材、学材互补。课题任务的选择,既要与教学内容相呼应,又要难易适中,还要考虑到实训场地的可行性。可选用包含典型零部件的小型产品为案例教学的课题,这个小型产品由齿轮、轴、盘类、箱体类零件组成。课题任务指导书中要明确重点和任务要求。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对课题制作的各个环节的工作方式和质量控制过程进行规范,将案例分析、工作任务、技能训练、职业活动分析、课题实施考核细则等内容阐述清楚,避免学生无从下手。同时引导学生多学、多看,勤于动脑、动手,培养创新思维。
实训场地的准备要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教学与实训的一体化。让学生在学习专业技术基础课时,就接触、了解、培养职业技能。应配置数控铣床、车削加工中心、普通车床、铣床、平面磨床、外圆磨床、工具磨等机床,为实训教学、课题制作提供硬件保证。应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训场地和设备完成相关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教学体系改革的效果
适应职业岗位在新的教学体系中,学生不断学习和实践,培养了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精神。在实践中,掌握了工作体系技能理论的同时,实践技能得到提高。熟练的专业技能技巧是学生谋求职业岗位的基础。在完成课题任务中,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以迅速适应职业岗位。
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这种教学过程的学习、训练,为专业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理论、技能基础。如在课题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学生自己初定方案,然后由教师总结出几种可行的方案,引导学生分析利弊,再提出自己的改进方案。学生逐渐养成了勤于动脑和动手的好习惯。制造、数控、模具等专业的学生,在专业课制作创新产品时,充分利用本门课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结合专业课所学知识创作出新产品。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适应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应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新的教学体系能适应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力是一种实践智慧,包括有关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职业经验等。目前,招聘市场上高技能人才受到企业的青睐。在制造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以适应就业市场需求,是我们的办学宗旨。我们的毕业生在择业时,因理论基础知识够用,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受到企业的欢迎。
上述课题任务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具有较高的职业能力和渊博的学识。在教学任务的完成过程中,应督促教师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充实自己,既要教基本理论,又要亲自动手示范。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要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杜爱玲.职业学校职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对职教改革与发展的导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1).
作者简介:
周华(1965—),男,回族,河南方城人,广东省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机电产品设计制造、实践教学。
(本栏责任编辑:周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