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较为陌生的一门课程,如何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让学生喜爱数学,是一年级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经过数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让小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数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切科学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数学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感性认识。恩格斯说过:“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因此,教师从观察和分析相关的具体事物入手,比较容易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加减法》后,学生学习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2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体会了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计算本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很快就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学生经历过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了算法的多样性,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熟练了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新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受智力发展的限制,还保留了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另外,小学生已有知识中的数学信息较少,难以用“同化”形式,通过“迁移”去认识新知识,那么,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切入点是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9 2”时,笔者采用了“凑十法”进行教学,先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复述演示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建立“凑十法”的直观表象。之后,笔者结合演示,要求学生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法”计算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数学的方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上课时,笔者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观察,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连减算式的含义”时,笔者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8个☆排成一排的卡片和一把小剪刀,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先减掉3个☆,再减掉1个☆。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分两次去掉的。每减一次,笔者都会问:“去掉了几个?还剩几个?”一边操作一边问边写算式,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这就是连减。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比较,得出计算方法。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摆成两堆,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摆放的,看看有几种摆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这些摆法,弄清楚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两堆小棒的位置调换了,但小棒的总数没有变。这样,学生只要知道4和1可以组成5,就能想到4和1也可以组成5。同样,知道3和2可以组成5,就能想到2和3也可以组成5。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首先,教师要注意实践活动必须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又可以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其次,教师选择实践活动时应注重游戏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知识源于实践,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教师适当地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能有效防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晓容.数学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26).
[2]秦福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5).
[3]孙雅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始——浅谈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华夏教师,2017(21).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浔南小学)
一、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数学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一切科学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数学属于理性认识,它的形成依赖感性认识。恩格斯说过:“数学是从人的需要产生的,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规律。”因此,教师从观察和分析相关的具体事物入手,比较容易让学生深刻理解数学知识。
如在教学《加减法》后,学生学习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的20以内的加减算式,并加以解释和应用,体会了加减法的含义,初步感受加减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之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计算本组一共有多少人?”學生很快就想出了多种计算方法。学生经历过与同伴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会了算法的多样性,学会了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逐步熟练了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感受到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新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再加上受智力发展的限制,还保留了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另外,小学生已有知识中的数学信息较少,难以用“同化”形式,通过“迁移”去认识新知识,那么,如何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呢?笔者认为切入点是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加强直观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活动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实际观察操作,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学知识。
如在教学“9 2”时,笔者采用了“凑十法”进行教学,先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复述演示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理解进位加的算理,建立“凑十法”的直观表象。之后,笔者结合演示,要求学生在算式下面注明“凑十法”计算的过程。
三、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数学的方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上课时,笔者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数学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又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操作、观察,理解数学概念。如在教学“连减算式的含义”时,笔者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张画有8个☆排成一排的卡片和一把小剪刀,然后让学生用剪刀先减掉3个☆,再减掉1个☆。这样,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是分两次去掉的。每减一次,笔者都会问:“去掉了几个?还剩几个?”一边操作一边问边写算式,让学生理解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再去掉一部分,求还剩多少,这就是连减。
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物比较,得出计算方法。如在教学“5的组成”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把5根小棒摆成两堆,然后说一说是怎样摆放的,看看有几种摆法。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理这些摆法,弄清楚4和1组成5,1和4也组成5,两堆小棒的位置调换了,但小棒的总数没有变。这样,学生只要知道4和1可以组成5,就能想到4和1也可以组成5。同样,知道3和2可以组成5,就能想到2和3也可以组成5。
四、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数学
首先,教师要注意实践活动必须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学问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产生亲切感,又可以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其次,教师选择实践活动时应注重游戏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知识源于实践,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游戏活动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教师适当地运用游戏和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能有效防止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赵晓容.数学思想渗透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9(26).
[2]秦福基.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19(5).
[3]孙雅婷.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开始——浅谈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J].华夏教师,2017(21).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浔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