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醉”: 一场事关上海的艺术派对

来源 :东方艺术·大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jun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艺术上可以再疯狂,
  放纵点!而从“陶醉”展览结构看,
  也存在类似的商榷:选择的作品大部分还是比较high的,
  但其中也不合时宜地掺合着学术化的讨论,
  如果能单独抽离出来会更合适。
  用有策划人、编辑和艺术家多元身份的美国人马修的话说,6年以来他一直希望策划上海艺术家的群展,并与moca(上海当代美术馆)合作,而在后者八周年之际,便有了这三方的合作:陶醉——上海当代艺术馆8周年特别展的诞生!
  策展人兼顾了上海当代艺术这个圈子的内部格局,仍然以香格纳画廊艺术家为主,但也有了新突破:加入了旅居上海的欧美艺术家,和更年轻的本土艺术家,以及这些创作个体之间的相互关联,尤其是知名艺术家对于年青创作群体的潜在影响。
  Moca的户外广场上放着石青的《无题》 装置,一件工业机械物,冷静的基调似乎和moca这次主题并不怎么搭调。展厅仍然被分割成两个观展路径:右侧展厅是以知名艺术家丁乙和刘建华等中年一代为代表,而左边主厅则留给了以徐震和没顶公司为代表的新一代。刘建华的装置与数码印刷《虚幻的场景》,曾在意大利圣吉米那诺常青画廊展出过,这次重做了缩小版,以他个人曾经在美国的赌场经验,运用筹码这一物品,堆积成五彩斑斓的上海都市风景,以此来批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相似现象。对面呈现的是丁乙的一幅《十示》荧光系列巨制,一排丁乙早期的纸上手绘草图,被安排在隔壁展厅,而同居一室的更为年青的艺术家如ZAKA的《光谱》和张如怡的《房间》,可明显传递出受到前者绘画形态的影响,策展人在此流露出他的看法。再转入右侧空间,来自德国而久居上海的艺术家托马斯·福尔瑟带来了系列摄影和影像作品《快门》(Short Cuts),局部的人物和他与上海艺术家交往都记录其中。回到入口侧的空间,张恩利的六件现成品绘画,结合了镖靶、飞镖、球类、和地图等圆图形,彼此之间的隐喻关系不言自明。
  展厅左侧主空间放置着徐震及没顶公司的聚氨脂发泡海绵的装置作品《神-马克斯》,黑色一如玛雅和非洲人像纪念碑的结合体。一侧墙上是鸟头组合的《千秋光》黑白摄影系列,地面堆放着旅居沪上的比利时艺术家海蒂· 芙欧特的作品《派对已经开始》,四周墙面是倒置的放大人物合影图片,而大量由报纸剪成的小圆片,被观众洒向空中,飘散在展厅各处,不仅暗示着信息时代的碎片化,也有很强的参与性,是件很符合派对主题的作品。一楼的影像室放映着umafang的短片《老河沟1/2》,山涧中的裸身男女,使整个放映空间很有景观感,仿佛能触及影像中的某种真实。边上还有陈维的摄影《破碎的番茄》和新作《 舞动》。
  随着大弧型楼梯来到二楼,很不起眼的胡昀的综合材料蜡火柴作品《买下我们点燃我们放了我们》放在影像室门口,里面放映杨振中的单频录像《那雄那儿》和王萌的黑白影像《能量》,一个是有关上海建筑的形态,一个是人肢体的形态,相互巧妙地对应。施勇的《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是几个字型铸铁,在展厅角落呈现逐渐下沉状。转过来便是蒋鹏奕的大幅摄影《自有之物》,迷离的水晶吊灯散发出淡绿荧光。张鼎的大型装置《包厢》,是一个维多利亚风格的多面体空间,内外辅以墙纸, 地毯,圆镜,餐桌椅等,金色与朱红相配,是件很high的作品。唐狄鑫的《休息是最好的革命》是一件定制的装置房间,仿佛六七十年代的空间内结合了行为表演,邀请观众来番“望闻问切”。方巍的几幅画的如水彩的布面油画如《站着的女人》,悬挂在靠里的展厅,边上是TOF小组的图片现成品《不是一方把一方拉过去,就是一方把一方拉过去》,背后是ARTLINKART Lab 小组的《宇宙#20130518 2013》装置,采用了杜邦可丽耐材料,一块平板上呈现出月球表面的效果。在二楼的尽头,一处被区隔的空间内是由13件影像作品和若干物品组成的装置《不毛之地》,是没顶公司年轻员工的自我策展和创作,活力和激情是必须的!
  对于主题,马修这位年轻的美国策展人觉得上海艺术家其实不够“陶醉”,在艺术上可以再疯狂,放纵点!而从“陶醉”展览结构看,也存在类似的商榷:选择的作品大部分还是比较high的,但其中也不合时宜地掺合着学术化的讨论,如果能单独抽离出来会更合适。而对应这次moca 8周年的诉求,以一种派对的基调似乎更为符合其气质,可以看出策划人把较多的诉求放在了一个主体框架内,导致了“圈子化”的感受大于对于整体展览结构的感知,策展人的某些失控也缘于此,而上海艺术家的选择余地有限,也是不可避免的苦衷吧。
其他文献
罗伊 · 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美国画家,波普艺术大师。1923年10月出生于纽约,1949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读硕士。先后在该大学(至1951年)、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分院(1957~1960年)、新泽西州新不伦瑞克拉特格斯大学格拉斯学院(1960~1963年)任教。从1951年起从事波普艺术,也曾涉猎抽象表现主义。  1960年代初期,抽象表现主义的气
期刊
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  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  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  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闵一鸣的《759平尺?》装置现场是一种关于混合物的重组。通过将经处理的不同材料置于一种精神趣味或有关物质意念的“炼金术”,抹去原有材料上隐喻性的指向特征,重建一种物性的感官意义。  这个现场至少使用了三类材料:刚性的、软性的和墨性的。四个方形钢架矗立在展厅的四边
期刊
艺术市场的非理智性,  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鼎盛的印度新兴当代艺术市场,  正被“高价格代表高质量艺术家”的假设所驱动。  “我不需要作品信息,我甚至不需要去看那件作品,  我只要知道大小和价格就可以了,谢谢!”  “我想买艺术品,但我没时间,我有钱,我要最好的,市场就最了解情况。”艺术市场的非理智性,尤其是在2008年达到鼎盛的印度新兴当代艺术市场,正被“高价格代表高质量艺术家”的假设所驱动。
期刊
《东方艺术·大家》:作为一位活跃的策展人,您近几年推出了一系列展览,经过这些展览,您对策展是怎么理解的?  王萌:其实每个展览对策展人来说都是一次挑战,无论面对什么,策展人必须理性、果断决策。有时候需要一点敏锐,提前预判,甚至需要一点谋略,以确保各条船驶向同一方向,这并不容易。策展最重要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过程中对局态的把控,而是理论的思考以及展览对这种思考的呈现。  《东方艺术·大家》:能结合展览谈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记忆更像是一场梦幻,不可触摸。所以画面中常常出现消褪和隐去的空间,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关联,也不需要任何情感的牵挂。人们都希望美梦永远持续下去,但也无法避免噩梦不可避免的降临。  假如当我们大多数人都感到得益于梦幻和记忆的恩赐,那么,塞鲁斯·卡里米波尔(Cyrus Karimipour)则可以控制着一切成为梦幻和记忆的主人。他的影像带有一种梦幻般的特质,通过自身的意愿将有意识的选择去
期刊
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于1879年由伐木业大亨托马斯·巴洛·沃克(Thomas Barlow Walker)发起,1927年正式成立。坐落于美国北部明尼苏达州(Minnesota)的明尼阿波利斯市,致力于当代艺术品的收藏以及举办具有学术开拓性、创新性的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现在已然被公认为美国“五大”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  沃克艺术中心(Walker Art Center
期刊
不得不说艺术家对于自己创作意图的控制和  考虑并没有被镜头下的所有“物”误导,  语言的简练在《景·物》系列中完整的体现出来。  第一眼看计洲的作品《景·物》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当走进风格迥异的展厅,都似乎有一个声音在提醒自己这早已不是那个“高级灰”的年代,古典美学、黑白照片所谓“唯美时期”的享受早已被时代精神的车轮无情碾压过去,只留下一片难以归类的零件。  在《景·
期刊
武汉是一个很纠结的城市,虽然它身在江湖,却远离“江湖”。武汉素来民风彪悍,早年由于湖泊众多,经常闹水灾,唰喇的老百姓只要饿了肚子,说造反就造反,这造反的霸气发展到近代,就成了码头精神。这种码头精神就像近代给武汉打下深深烙印的张之洞一样,极端而又中庸,也正是这种性格,既造就了“东方芝加哥”,也使它成为了明日黄花。在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武汉似乎从未缺场,从抢码头立天下,到张公掀开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期刊
他按自己的步伐节奏有序地行走,  变化是走到需要的节点而为,  是一种养成,一种厚积薄发,  而画画本身是件长期的工作。  关于青春的话题,往往充满着缅怀与回望岁月的怅然若失。《零碎的青春》是新加坡STUDIO67艺术空间首次关注国内新生代艺术家而举办的个展。这次他们选择了80后画家曾朴和他那些飘浮在白墙上的小幅人物肖像。这些精致的青年人,他们或者一个人睁大了眼,眼神却不知落在何处;或者一组男男女
期刊
城市“圣歌”  2010年前后,去\离“北上广”,成为一个醒目的社会现象。城市阶级的划分,资源配置的评比,对区位因素与各行业前景的分析及至个人人生版图的规划—这类话题仿佛一时间涌入人们的日常“思—行空间”。作为城市梯队中的翘楚,“北上广深”已然成为了一种朝圣的符号化表征。然而这仅仅是因为它们比“二、三线”城市具备更齐全的资源配备,提供给各个行业的人们更多的机会吗?或许我们该这样问,人们对“北上广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