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青年教师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其原因很复杂,但从青年教师的课程设计来分析,主要是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课程结构存在问题。青年教师课堂应以系统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指导,优化新课程标准,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和学生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师素质;优化新课程标准;潜能开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更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青年教师是教育主力军,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指导,阐述如何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 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堂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课堂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1) 青年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2) 青年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用问题经常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问题,因此,各学科教师身上的技能,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和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3) 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探究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青年教师,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结构不良,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2) 教学技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不足。(3) 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4) 教育教学中有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中缺乏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2) 新课课程标准部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前一章的习题中出现了后面几章的内容。(3) 教学内容与考试题的脱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课堂中的磨练。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动手设计课堂入手,再结合多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改善教学的软硬环境等手段,一定会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
2. 青年教师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优化课堂结构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1 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教师的课堂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因此,课堂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堂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堂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堂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2)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4)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5)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课堂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2.3 优化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堂的建设,加强基础内容学习,设置多类型的课堂、实践性课堂、活动课堂和创新能力课堂。 第1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相应知识的深刻思考。二是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3层次——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2]活动课程应围绕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例如,举办“假如我是班长”(班主任、教师)等类型的演讲,对如何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做一个小调查,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总之,活动课程可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以适应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4层次——创新能力课程。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3. 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育中直间或间接地起影响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方式。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能的开发,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能的开发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4]因此,在教师教学中,潜能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的课堂设计而忽视潜能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优化新课程标准和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其次,潜能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最后,将新课程标准和潜能开发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9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3]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7
[4]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86
收稿日期:2013-03-24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师素质;优化新课程标准;潜能开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一种素质培养,更是一种理想和世界观的建立,青年教师是教育主力军,同时也是新课程的直接承担者和课程改革的实施者,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将面临怎样的抉择?本文针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拟从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要求的变化这一视角出发,以系统理论和教育实践为指导,阐述如何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1. 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秉持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堂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课堂结构改革是核心,增加了课堂活动课程、探究课程、研究型课程。课程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发展理念,潜在地规定了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1) 青年教师要有广泛的专业知识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2) 青年教师要有全面的和更新的教学技能。研究性课程、探究性课程要求教师的教学技能冲破学科的限制,变得更全面。比如,对于数学教师来说,应用问题经常出现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学科的问题,因此,各学科教师身上的技能,都应具备,且要有将它们统和起来的能力。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恰当设计,故课程设计技能便也成为青年教师的一种必备技能。(3) 教师要有更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课程结构改革使教师面向一系列以前从未面临过的问题,如探究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等,这些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一齐冲向青年教师,这就要求青年教师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但目前我国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 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文理分割严重,知识结构不良,且缺乏应有的变通能力,只能依样画葫芦,不能举一反三,知识运用能力差。(2) 教学技能,把握好课堂的每一个环节的能力不足。(3) 是研究意识不强,研究方法简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不强。(4) 教育教学中有部分青年教师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创新能力较差。导致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还不能较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但从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来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以下3个方面。(1) 课程目标中缺乏对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受课程目标、教育目的的制约。现行的课程目标忽略了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2) 新课课程标准部分结构不合理影响了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前一章的习题中出现了后面几章的内容。(3) 教学内容与考试题的脱节。马克思说得十分深刻,“人的感觉、感觉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史的产物。”[1]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养成离不开生活、社会的实践基础,离不开课堂中的磨练。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得从优化青年教师教育能力、动手设计课堂入手,再结合多派青年教师外出学习、改善教学的软硬环境等手段,一定会大大提高青年教师基本素质。
2. 青年教师课堂结构的优化
课堂是教师教育的主要载体,教师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优化课堂结构实现。优化课堂结构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基本素质、促进青年教师素质和谐全面发展影响深远。
2.1 课堂结构优化的理论根据。
教师的课堂结构是指构成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的各部分之间的组织、排列和配合形成。因此,课堂结构与培养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课堂结构的优劣,决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课堂结构的优化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课堂结构优化的基本原则。
根据结构决定功能的原理,教师教育课堂结构的优化,必须遵循以下五条基本原则。
(1)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师生应授受科学的知识、技能、方法。应重视课堂内容的思想性,结合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防止两者的孤立与脱节。
(2)授受知识与培养能力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要注意各学科知识的联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
(3)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过程中,既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知觉、记忆、想像、思维等智力因素的功能,加强各因素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智力水平,也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培养非智力因素落到实处,使其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以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4)反馈与调节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应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及时地调节或强化课程设置,实现有效控制。
(5)全面与个性化相统一。在课堂结构优化中,课堂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的内容和形成要多样化,既满足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普遍需要,又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从而具备一种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
2.3 优化新课程标准。
在新课程标准结构上,要注重潜在课堂的建设,加强基础内容学习,设置多类型的课堂、实践性课堂、活动课堂和创新能力课堂。 第1层次——基础性课程。目前,基础性课程的设置,普遍存在着理论知识重复、负担重、效率低的弊端,没有体现基础性课程的基础性特点。从而导致目前大学生普遍呈现单向、线型平面的低功能的知识结构。为了克服基础性课程设置的弊端,首先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见多才能识广,才能拓展思维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习。其次是防止“偏科”,注重各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2层次——实践性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生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必须参与实践。通过实践能力课程实现理论向能力养成的有效过渡。一是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提高教材研究能力。只有加强新课标和新教材研究,才能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得到相应知识的深刻思考。二是备课、写教案,提高教学设计能力。备课写教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第3层次——活动课程。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和动力。“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与发展的本原,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2]活动课程应围绕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来组织。例如,举办“假如我是班长”(班主任、教师)等类型的演讲,对如何教育学生、管理班级等各抒己见,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或做一个小调查,并举办这类优秀调查报告的征文、评奖活动。总之,活动课程可以探索教学改革的途径,同时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能力,以适应青年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需要。
第4层次——创新能力课程。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3]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与教师创造性教学的水平直接联系、互为反馈、相得益彰,如果教师拘泥于传统的机械性教学思维,就会阻碍学生创造思维的健康发展,使学生的创造力萎缩而失去生命。
3. 潜能的开发
教师教育中直间或间接地起影响那些潜在的、无意识的、非正式的因素,是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教学方式。它蕴涵在学校的各种情境中,如校园环境、课堂学习气氛、教师人格、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组织等,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潜能的开发,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等方面起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得到“文化心理层”某些内容的改变,从而使学生心理结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出现改变。
潜能的开发虽然不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但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4]因此,在教师教学中,潜能的开发对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在教师教育中重视的课堂设计而忽视潜能的开发,强调掌握学科知识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因素、个人需要和兴趣,课程设计中的“偏”现象,在学生身上留下了鲜明的特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学生相比,我国学生在逻辑、记忆等方面较擅长,而在创意、感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显得薄弱。所以,我们在优化课堂结构的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潜能的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发展,使学生个体的智商和情商和谐发展,成为善于学习、善于合作和善于创造的人。
优化新课程标准和潜能的开发有机结合,发挥“新课程标准”的整体功能,有利于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新课程标准的优化,使课程结构更加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学生更容易接受,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更有针对性,重视能力培养、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基本素质的形成。其次,潜能的开发,确立教师教育的主体文化,使学校的环境、人际关系、校园文化等社会学、文化学的因素为教师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一片肥沃的土壤。最后,将新课程标准和潜能开发结合成一个整体,各自的优势和缺点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弥补,必然构成一个“新课程标准”的有机整体。这种有机整体是合乎规律地组成的,是没有内耗的整体,因而能发挥最大的功能,促进教师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9
[2]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课外校外活动(第11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
[3] 况平和.让学生从学习重负中解放出来——沙塔洛夫教学法评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87
[4]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186
收稿日期:2013-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