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在我校《语文校本生命化的草根研究及哲学思考》课题组研究活动课上,我听了课题组成员小才老师的《怀念红狐》一课。文章篇幅较长,但小才老师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认真投入地诵读了全文。不敢说小才老师诵读有多声情并茂,甚至他的普通话还带着些许地方特色的乡音,因而他的诵读显得略微有些可爱的笨拙,但每一位同学都听得特别的投入专注,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于带着崇敬和欣赏的态度去聆听小才老师的范读,他们谅解了老师诵读的水准,折服于老师为自己不遗余力的倾情奉献,感受着老师诵读中展示出来的行走在人狐之间最美的情愫。如果说《怀念红狐》是处处细节处处情,那么小才老师的诵读是处处真情处处爱。
反思我们自己,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为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以“范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范读,又累又原始,吃力不讨好”为由,放弃了范读。另外,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因此,当语文老师久了,我们对多媒体的依赖性强了,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了为学生诵读一篇文章的勇气和耐心,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往往会认为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已经比我好了,教师范读完全没有必要了,完全可以把范读放手给学生。教师范读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实践了。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任何多媒体录音视频或学生范读难以替代的。学生诵读锻炼固然重要,但教师也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有时候教师的参与引领是对孩子最好的鞭策,教师把自己的体悟和真情实感在诵读中与同学一起分享,我觉得真是最理想不过境界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探索的不断深入,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逐步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同与重视。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在我看来教师范读就是其中最真实、最质朴、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显著特征,生命化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范读的回归。
一、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已经达到了“离开了多媒体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上课了”的地步,课堂教学内容的板块呈现因有多媒体而显得清晰却让人感到死板而机械;鼠标取代了粉笔,令板书显得完美却失去了语文教师书写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潇洒和气度;录音代替了教师范读,造成学生情感的麻木,“机器人”的声音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从而拉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同时拉开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那么雍容华贵,却又同时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望而却步。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只有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智慧,并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我认为教师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较沉闷时结合课文内容和讲解进程,适时而巧妙地插入一段精彩的范读,既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以很好地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显得温馨而亲切,如果能再辅之以小组读、齐读等手段进行积极调节,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播下文学的种子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促使学生从此热爱文学、亲近文学。
文艺性的材料,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当代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不就是最好的明证么?
三、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于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会逐渐培养起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老师也因朗诵的魅力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范读时的姿态、神情、语调都成为了学生印象中老师典型而难忘的特征。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她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自身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让师生之间留存了无法抹去的眷眷深情么?
教师范读是叩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歌唱,它回荡在学生的心里,浸染着学生的灵魂。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教师自己的影子,教师的范读是其他任何范读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范读引领语文课堂回归生命的本原,更好地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全体语文教师,让我们捧起手中油墨芬芳的课本,在课堂里,在学生面前激情诵读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共同成长的乐园。
反思我们自己,在实行课程改革的今天,为片面地追求课堂的自主性、开放性、生成性,以“范读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范读,又累又原始,吃力不讨好”为由,放弃了范读。另外,现代教育技术日益普及,课堂上以声、光、电的组合取代教师范读似乎成了一种潮流,鼠标取代了粉笔,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录音代替了教师的范读,因此,当语文老师久了,我们对多媒体的依赖性强了,很多时候我们失去了为学生诵读一篇文章的勇气和耐心,尤其是高年级的语文老师,往往会认为有很多学生的朗读水平都已经比我好了,教师范读完全没有必要了,完全可以把范读放手给学生。教师范读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很少被人提及,更不用说去实践了。但我认为,教师的范读是任何多媒体录音视频或学生范读难以替代的。学生诵读锻炼固然重要,但教师也是和学生一起探究的合作者,有时候教师的参与引领是对孩子最好的鞭策,教师把自己的体悟和真情实感在诵读中与同学一起分享,我觉得真是最理想不过境界了。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探索的不断深入,回归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逐步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已经为越来越多的语文工作者所认同与重视。语文课堂的生命本原,在我看来教师范读就是其中最真实、最质朴、最有影响力的一个显著特征,生命化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范读的回归。
一、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营造温馨活跃的课堂气氛
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青睐,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教师,已经达到了“离开了多媒体我都不知道该怎样去上课了”的地步,课堂教学内容的板块呈现因有多媒体而显得清晰却让人感到死板而机械;鼠标取代了粉笔,令板书显得完美却失去了语文教师书写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潇洒和气度;录音代替了教师范读,造成学生情感的麻木,“机器人”的声音阻碍了学生与教师的情感交流,从而拉开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同时拉开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我们的语文课堂显得那么雍容华贵,却又同时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望而却步。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高度集中而稳定的注意,才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顺利;只有温馨活跃的课堂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和智慧,并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效果。我认为教师的诵读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教师如果能在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课堂气氛较沉闷时结合课文内容和讲解进程,适时而巧妙地插入一段精彩的范读,既可以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又可以很好地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的氛围一下子显得温馨而亲切,如果能再辅之以小组读、齐读等手段进行积极调节,就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较长时间地保持集中,这样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播下文学的种子
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 38%语调 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促使学生从此热爱文学、亲近文学。
文艺性的材料,特别是优美的诗词、散文,最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的共鸣。教师的范读,有时像清澈见底的涓涓细流,淌入学生的心田,给学生一种雨润禾苗般的纤浓美;有时如大江东去,激情澎湃,气势磅礴,才思滚滚,给学生一种激越雄壮的豪放美;有时似高山流水,错落跌宕,层层推进,飞流直下,给学生一种多姿多态的飞动美。总之,教师的范读,能使不同的内容,通过完美的语言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培养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不断地从“知之者”向“乐之者”转化,增强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文学的种子。当代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中回忆道:“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远看不见山,那天边只有云头,也看不见树,那水上只有海鸥……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这不就是最好的明证么?
三、教师范读有助于为生命的成长架起师生沟通的桥梁
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教师轻如和风、重如洪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是学生评价教师的一个感性依据。学生折服于教师的范读,可以使学生对教师尊敬和爱戴,建立起健康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学生还可以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熏陶和启发,潜移默化地学会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而且通过教师的点拨和鼓励,也会逐渐培养起自觉向老师学习的习惯,使朗读水平不断提高。老师也因朗诵的魅力而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范读时的姿态、神情、语调都成为了学生印象中老师典型而难忘的特征。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一文中回忆了她中学时代的国文老师,她写道:“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这不正从一个侧面说明教师自身的朗读会对学生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并让师生之间留存了无法抹去的眷眷深情么?
教师范读是叩开学生心灵之窗的歌唱,它回荡在学生的心里,浸染着学生的灵魂。生命化的语文课堂少不了教师自己的影子,教师的范读是其他任何范读形式所不能取代的,范读引领语文课堂回归生命的本原,更好地铸造学生主体人文精神的内核。全体语文教师,让我们捧起手中油墨芬芳的课本,在课堂里,在学生面前激情诵读吧,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共同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