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红军长征路寻觅足迹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on_haw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军翻越过的巴朗山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半个多世纪前,红军翻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上,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怀着对红军革命精神的无限崇敬,寻觅红军长征走过的足迹,7月上旬,我们沿着长征在四川行军的部分路线,历时10天,行程1700余公里;沿着303省道,穿越卧龙自然保护区,翻越巴朗山,途经达维、小金、塔公草原,转行215省道,走丹巴、经康定到达泸定桥。所到之处,观史料,走访当地知情人士,忆历史,看今朝长征沿途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感受和体验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与伟大。
  
  懋功会议遗址
  
  从四川内江出发,沿着成渝高速公路,经都江堰顺着滔滔岷江逆流而行,穿越卧龙自然保护区,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水泥公路,翻越4526米高的巴朗山,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的小金行进,从山脚下仰望穿行于山顶之尖云雾缭绕中的汽车时,心中不禁打颤。我们寻思,当年没有公路时红军如何突破敌人的围堵,忍饥挨饿,穿行在原始森林或荒无人烟的茫茫草原的情景。当汽车艰难地爬上山顶,回头远望,刚才走过的公路已成一条条远去的曲线飘带。平视前方,夹金山在太阳光直射下,显得那么光彩娇艳。
  
  达维纪念碑
  
  途经达维,公路旁耸立着“红军长征一、四方面军达维会师纪念碑”;碑后山坡下,一座木桥横跨沃日河。当地一名17岁义务讲解员指着桥和山沟对我们说,1935年6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的红一方面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开始了长征途中最为艰苦的历程----翻雪山、过草地。1935年6月12日,中央红军先遣部队顺着原始森林行军,迷了路,走出峡谷,在此与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相遇,险些将对方误认为国民党军队,当双方亮出红旗才解除误会。当年,红军一、四方面军在达维喇嘛寺庙举行了由周恩来同志主持的庆祝大会。
  
  猛固铁索桥
  
  我们的车继续行驶了约20公里,只见公路旁有座四五十米长的铁索桥。这就是猛固桥,当年红军在此与国民党军队抢夺铁索桥,曾发生了一场激战,如今仍留有无数枪弹的痕迹。当晚7时半,我们达到小金县城。
  小金,这个在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方,如今已是阿坝与甘孜紧邻的一座现代化县城。1935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又开始了挑战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夹金山)的艰辛历程。同年6月18日,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主力到达懋功(今小金),并于6月26日在两河口召开了著名的两河口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师后战略方针的决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红军前后在懋功地区历时13个来月,建立了红色苏维埃政权。
  
  红军当年召开懋功会议的天主教堂
  
  走进天主教堂,昔日的会址仍完整地保留着原貌,马克思、列宁的画像挂在教堂正中,右侧陈列着红军在小金活动时的路线和留存的武器等存照;左侧是红军将领的照片;堂中央地上,有一些红军留下的碑刻和石刻标语,如“坚决抗日反蒋”、“共产党为穷人谋解放,谋衣穿,谋饭吃,使穷人有土地”等。紧邻教堂,是当今的县委和会师广场。夕阳西下,小金山各族年轻人在广场跳起了锅庄;夜幕降临,这里又上演着中老年人的红扇舞,显示着藏汉民族和睦相处的景象。再放眼望去,沃日河畔,鳞次栉比的楼房展现出小金的变迁。短短的半天,我们感叹着小金红色资源和原生态生活的完美结合,我们也感受着红军达维会师所留存下来的欢乐。汽车行驶中,我们频频遇见向我们行少先队队礼并愿意义务向我们讲解红色故事的少先队员。询问中,我们得知这是源于祖辈的传承和老师的教诲。在绿色的小金,我们处处感受着山美,水美,人更美;在红色的小金,我们领悟着革命的传统,红色的故事深深地植根在每个人的心底,革命精神化作细流,流淌在血液中……
  告别小金,我们踏上至泸定约350公里的旅程。无论是“千碉之国”的丹巴,还是兼具“华山之险,泰山之雄,衡山之奇,峨眉之秀,青城之幽”的旖旎风光,经过之地无处不是景致;那牛羊成群、碧波荡漾的绿色海洋般如诗如画的塔公草原;那奔腾咆哮、清澈透底的大小金川河;那具有最佳摄影天地的新都桥风光及盛开红、黄、蓝色野花,牦牛、马、羊成群的具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意境的八美盛景;那嘉绒藏寨的甲居和纯朴、善良的藏民,或是粗犷、豪放的康巴汉子,无不展现出红军长征沿线的历史变迁;沿途无时无刻不让我们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意志和献身精神。这种意志力超越了时空,激励着我们不悔地奋进。更让我们难以忘怀的是沿途遇见的红色土地上的百姓,岁月的流逝丝毫没有冲淡他们对自己或者前辈所经历的红色故事的记忆;他们栩栩如生地讲述着过去,仿佛那些深深感动了他们的故事就发生在昨天。
其他文献
初夏的赣南大地,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位于赣州市区东140多公里处的瑞金,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绿色是树木,茵茵绿草。红色是历史,素有“红色故都”之称。   瑞金,以“红色首都”美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辉煌一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工作过,战斗过。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就诞生在这里。如今,瑞
期刊
1953年夏,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有一天,我们第五期的学员列队进入“八一礼堂”,聆听省长兼校长邵式平同志作的学习报告。这次报告内容是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要我们换换脑子,跟上新的形势,尤其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把江西的经济建设搞好。邵省长说,江西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历史上看,那可是人才济济,有改革家王安石,有爱国将领文天祥,有科学家宋应星,有文学家欧阳修,还有
期刊
记住红军长征,这是57年前我们小学校长告诉我们的话。那是1949年9月,我刚升入小学五年级。一开学,学校就组织师生准备参加区政府举行的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凡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都被列入其中。经过近个把月的操练,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定于10月1日早晨在学校集合前去。可学校离区政府所在地有15华里山路,大家不免流露出一些畏难情绪。校长是新近由上级派来的,据说曾是个地下党员,对师生的情绪了然于心。于是,他在9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1951年8月,由谢觉哉同志率领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吉安老区访问。8月18日,访问团第三分队第五队一行11人,由金燕吉(时任省农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老革命根据地的亲切关怀,深入到原峡江县老苏区当年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四区(下辖19个乡)走访慰问。在此期间,除县、区领导亲自陪同外,我作为县民政助理
期刊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的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晚上放电影,我从下午开始就无心上课写作业了。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满院子找小伙伴传递消息,约好吃完饭一起去看电影。大家心里想着电影,往往三口两口就扒完饭。哪个小伙伴家的饭晚一点,我们就站在他家门外急得直跳,
期刊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便窜到市郊自由市场里花5角钱抢购到1斤结了籽的老空心菜,宝贝似的捧回学校,把它分成3份。取出1份小心翼翼切成一截截,掺进从食堂领来的不足3两米饭里煮粥。不瞒说,课堂上我眼睁睁看着学生喊饿、晕倒的更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没等菜粥熬稠就被我舔得精打光。随后忙着多解了几次裤扣瞎放了几个响屁而已,肚子照常大吵小闹。百无聊赖的我信步在大街上闲逛
期刊
谢慰孙,1932年出生于江西樟树,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青年时代,他怀着对建设家乡的浓情厚意,来到了南昌城建系统。从那时起,他一直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城市规划、咨询、监理等技术工作,一干就是53年。他198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全省较早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高级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
期刊
我有一个好老伴,农家女,结婚后与她相濡以沫40余年。在家中,她是贤妻良母,典型的东方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多次获奖,光荣入党;退休后,她又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我十分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位贤惠的好妻子。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66周岁生日这一天,她瞒着我和三个孩子,偷偷地为我置办了一桌丰盛的中式“寿宴”,没有买生日蛋糕,也没有点红蜡烛,只是拿出了孩子们过节前送来的一瓶高档红酒。在我惊喜
期刊
人生不求高职位,但不能没有高品位;工作不计高报酬,但不能没有高标准。”这是江西省吉安军分区干休所卫生所长解春根常说的一句话。   解春根14年如一日,把确保老干部健康长寿作为不懈的追求,先后被总政、南京军区评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委、总后和军区首长到吉安军分区干休所视察时,对卫生所建设及他个人的贡献给
期刊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斯诺。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字,特别是我们这些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无不知道他多次来过中国,而且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之长谈。   我之所以想起他,不仅因为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士之一,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毅然进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