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斯诺

来源 :老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n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斯诺。
  埃德加·斯诺,是中国人熟知的名字,特别是我们这些上了一些年纪的人,无不知道他多次来过中国,而且几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接见并与之长谈。
  我之所以想起他,不仅因为他是首先把鲁迅著作介绍到西方的人士之一,而且更主要的是,他不畏艰险,排除各种阻挠,毅然进入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陕甘宁边区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他为英美报刊写了许多轰动一时的新闻通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和红军长征向全世界作了真实的报道。他的这些文稿还汇编成《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在伦敦出版发行,有效扩大了中国革命和红军长征在国内外的重大影响。
  关于红军长征,斯诺在《西行漫记》中写道:“红军成功地突破了第一道碉堡线以后,就开始走上了它历时一年的划时代的征途,首先向西,然后向北。这是一次丰富多彩、可歌可泣的远征”。“冒险、探索、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上了。”也许他还不可能像亲历者那样描写更多的细节,但他领会采访所得资料,对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英雄气概、不怕牺牲和一往无前精神,作了高度概括和热情讴歌。虽然,这与往后几十年来的有关长征的叙述、评说比起来也许有些逊色,但它毕竟是长征胜利的第二年就向全世界宣传长征的先声!
  所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记起斯诺这位中国人的老朋友,在我看来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他弥留之际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我热爱中国”!因此,今天记起斯诺也许可得到某种启示。责编/纪生公证作为一项预防纠纷、减少诉讼的司法证明制度,正在与寻常百姓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密切联系。时下,在继承、遗嘱(遗赠)、婚姻家庭等方面遇到烦恼时,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选择了公证。
  
其他文献
寿生同志,身残志坚,浴血沙场,南北征战,英勇杀敌,为民立功,光辉业绩,永昭后人。”这是原中共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銍秀在1995年对彭寿生将军的褒奖,也是彭将军革命一生的真实写照。   彭寿生同志,祖籍江西省芦溪县新泉乡檀树下村。1930年初,他参加红军游击队,经历过五次反“围剿”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久经沙场,南征北战,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和团长,在陈毅、粟裕率领下,指挥
期刊
初夏的赣南大地,到处山清水秀,生机勃勃。   位于赣州市区东140多公里处的瑞金,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绿色是树木,茵茵绿草。红色是历史,素有“红色故都”之称。   瑞金,以“红色首都”美誉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辉煌一时。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瞿秋白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瑞金工作过,战斗过。党和国家的喉舌新华通讯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以下简称“红中社”)就诞生在这里。如今,瑞
期刊
1953年夏,我在江西八一革命大学学习。有一天,我们第五期的学员列队进入“八一礼堂”,聆听省长兼校长邵式平同志作的学习报告。这次报告内容是讲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要我们换换脑子,跟上新的形势,尤其要加强政治、业务学习,把江西的经济建设搞好。邵省长说,江西是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好地方。从历史上看,那可是人才济济,有改革家王安石,有爱国将领文天祥,有科学家宋应星,有文学家欧阳修,还有
期刊
记住红军长征,这是57年前我们小学校长告诉我们的话。那是1949年9月,我刚升入小学五年级。一开学,学校就组织师生准备参加区政府举行的开国大典庆祝活动,凡高年级的学生和老师都被列入其中。经过近个把月的操练,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定于10月1日早晨在学校集合前去。可学校离区政府所在地有15华里山路,大家不免流露出一些畏难情绪。校长是新近由上级派来的,据说曾是个地下党员,对师生的情绪了然于心。于是,他在9
期刊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革命老区人民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1951年8月,由谢觉哉同志率领的“中央人民政府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来到吉安老区访问。8月18日,访问团第三分队第五队一行11人,由金燕吉(时任省农民协会办公室副主任)带队,带着党中央和毛主席对老革命根据地的亲切关怀,深入到原峡江县老苏区当年开展革命活动最早的四区(下辖19个乡)走访慰问。在此期间,除县、区领导亲自陪同外,我作为县民政助理
期刊
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去看电影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当时我们的共和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要听说哪个地方晚上放电影,我从下午开始就无心上课写作业了。放了学,回家放下书包的第一件事,就是满院子找小伙伴传递消息,约好吃完饭一起去看电影。大家心里想着电影,往往三口两口就扒完饭。哪个小伙伴家的饭晚一点,我们就站在他家门外急得直跳,
期刊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深秋的一个星期天早晨,我肚子饿得实在难受,便窜到市郊自由市场里花5角钱抢购到1斤结了籽的老空心菜,宝贝似的捧回学校,把它分成3份。取出1份小心翼翼切成一截截,掺进从食堂领来的不足3两米饭里煮粥。不瞒说,课堂上我眼睁睁看着学生喊饿、晕倒的更是屡见不鲜,不胜枚举。   没等菜粥熬稠就被我舔得精打光。随后忙着多解了几次裤扣瞎放了几个响屁而已,肚子照常大吵小闹。百无聊赖的我信步在大街上闲逛
期刊
谢慰孙,1932年出生于江西樟树,1953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电力学院。青年时代,他怀着对建设家乡的浓情厚意,来到了南昌城建系统。从那时起,他一直从事市政工程设计、施工、城市规划、咨询、监理等技术工作,一干就是53年。他1983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是全省较早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他曾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首届理事会理事,江西省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西省建设工程高级技术职务任职条件评审委员
期刊
我有一个好老伴,农家女,结婚后与她相濡以沫40余年。在家中,她是贤妻良母,典型的东方女性;在工作岗位上,她兢兢业业,多次获奖,光荣入党;退休后,她又很快地适应了新的社会角色。我十分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么一位贤惠的好妻子。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在我66周岁生日这一天,她瞒着我和三个孩子,偷偷地为我置办了一桌丰盛的中式“寿宴”,没有买生日蛋糕,也没有点红蜡烛,只是拿出了孩子们过节前送来的一瓶高档红酒。在我惊喜
期刊
人生不求高职位,但不能没有高品位;工作不计高报酬,但不能没有高标准。”这是江西省吉安军分区干休所卫生所长解春根常说的一句话。   解春根14年如一日,把确保老干部健康长寿作为不懈的追求,先后被总政、南京军区评为先进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保健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3次荣立三等功。吴邦国、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军委、总后和军区首长到吉安军分区干休所视察时,对卫生所建设及他个人的贡献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