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英国历史剧。《理查二世》讲述了软弱无能、骄奢淫逸的理查二世受到深虑、稳健的波林勃洛克的威逼,“自愿的”将王位让与波林勃洛克并被其杀害的悲剧故事。本文将从历史与艺术、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二世》灿烂的艺术风格,展现其经久不衰的魅力。
【关键词】:《理查二世》;历史与艺术;人物塑造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其历史剧贯穿整个戏剧创作生涯的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0部英国历史剧,横跨350年的英国历史。英国学者蒂里亚德(E. M. W. Tillyard)将莎翁的历史剧划分为“两个四部曲”。第一个四部曲讲述了“英国的恶贯满盈和否极泰来”,第二个四部曲则“追叙了原初的堕落或罪孽的发生”(张沛 15)。上演于1595年的《理查二世》属于第二个四部曲,是两个四部曲的起源。理查二世在位二十余年(1377年--1399年),而莎士比亚只选取意义非同寻常的最后一二年进行创作,极好地体现莎士比亚对历史与艺术地把控。其次,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尤其重要。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塑造了两个性格相异的人物:娇蛮的理查二世和隐忍的波林勃洛克,充分的形象刻画奠定了该剧深受欢迎的基础。本文将从历史与艺术、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二世》灿烂的艺术风格。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和谐统一
历史剧,顾名思义是一种“戏剧”,而不是历史。 “艺术虚构和历史真实构成了历史剧,两者缺一不可”(黄坚 59)。因此,分析历史剧既要考虑其艺术虚构性,又不可忽略其历史真实性。只有当这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优秀的历史剧。根据专家们的考证,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来源于霍尔(E. Hall)编著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与霍林希德(R. Holinshed)编著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编年史》,这两部权威的史书,为莎翁的历史剧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其次,莎士比亚是个极其睿智的人,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找出底蕴,其对《理查二世》的选材就十分精确。
16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英格兰笼罩在内战的阴云之下。莎士比亚回眸理查二世的历史,发现现实和历史颇有相似之处,于是就创作了历史剧《理查二世》,以讽喻当朝,警示世人。理查二世1367年出生于波尔多,10岁继位,1399年被废,1400年被波林勃洛克杀害。《理查二世》的情节从波林勃洛克与毛勃雷的争辩开始,争论未果,理查二世让两人决斗。可就在决斗之前,他宣布将二人流放,前者十年,后改为六年,后者终生。宣布结束后,波林勃洛克的父亲刚脱因悲伤去世。肆意挥霍、国库空虚又面临战争的理查二世随即将刚脱的所有财产填充国库,并剥夺了波林勃洛克的继承权。终于,流放在外的波林勃洛克起兵反叛,国内的老臣也纷纷倒戈,理查二世在波林勃洛克逼迫下“自愿放弃”王位,最终被他杀害。全剧在国王波林勃洛克对大臣的讲话中结束。理查二世深信不疑,带在他头顶的王冠是受之于天,受上帝祝福的。因此在受到威胁时依然把希望寄托于奇迹的出现,“任怒海所有的波涛也不能涤除君王的尊荣;众口汹汹,也不能罢黜由上天授予的王位”(三幕二场)。然而波林勃洛克的屠刀还是落了下来。
在世33年,在位22年,莎士比亚在审视理查二世的一生时,发觉他在位的最后一二年是历史的重要节点,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这两年中,理查二世的命运刚好符合莎士比亚“通过王位争夺揭露贵族内讧甚至短兵相接的创作要求”(周天虹 26)。
二、相互映衬的人物形象
对于通过表演来完成的戏剧作品,人物尤其重要。莎士比亚10部历史剧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的主人公和一些重要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如果在历史剧中使用单一的方法展现历史真实的人物,那一定不会受到欢迎,也无法满足莎士比亚的要求。从小继承王位的理查二世软弱、自私、专横、任性,不分青红皂白就将波林勃洛克流放在外。此时,他的行为引发大臣和民众的不满,观众会更加同情波林勃洛克。可是当忍辱负重的波林勃洛克起兵反击,篡位野心暴露无遗。此时,观众又将同情心放在身陷囹圄,被迫退位的理查二世身上。在这种动态的对比变化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跃然纸上。
因其出身而获得的权力,使理查二世头脑中“君权神授”的观念根深蒂固——“朕生来不会求人,只会发号施令”(一幕一场),以致于他的行为恣肆胆大:杀害自己的叔父;任意践踏历史上形成的封建贵族制度,毫无道理地没收了刚脱的财产,并剥夺其子波林勃洛克的继承权,用以充实被他挥霍一空的国库。这种作法触犯了贵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化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再看看波林勃洛克,无端被流放国外六年,其父因故去世,无法回国吊唁,也无法继承财产,人生跌落了谷底。此时,处于强势地位的理查二世,已失去臣心、民心和观众的同情心。但形势很快又发生了变化。在与波林勃洛克的争斗中,理查本是处于上风。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骄横却使他轻敌,未能对波林勃洛克赶尽杀绝,这就给波林勃洛克以喘息之机。一向隐忍的波林勃洛克,在内博取民心,在外勾结贵族,一举反攻回国。夺权上位的波林勃洛克自知名不正,言不顺,就逼迫理查二世承认是因为自己有诸多罪状,甘愿放弃王位的。听凭处置的理查二世说出了泣血的心声:用朕自己的泪水,涤荡朕脸上的圣油,用朕自己的双手,交出朕的王冠,用朕自己的舌头,废黜朕的尊位,用朕自己的声气,免除众卿对朕的臣子之职分(四幕一场)。此时的波林勃洛克,充满野心,阴险狠毒。人们的同情心又不由地转移到处于弱势的理查二世身上。
莎士比亚用这种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充分地刻画了波林勃洛克和理查二世两位人物形象。随着两人所处情势的变化,观众的心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后来评论者们也常常感到困惑,猜不透莎士比亚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是要歌颂还是要批判。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总之,莎士比亚历史剧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理查二世》作为莎士比亚创作的优秀历史剧,就完美地實现了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人物塑造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作品的成败。需要靠真人演绎的历史剧更是如此。《理查二世》中,不仅两个主要人物理查二世和波林勃洛克有着完全相反的人物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莎士比亚通过两位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引导观众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理查二世代表的王权受到了来自波林勃洛克代表的贵族的威胁与挑战,亨利四世上位后,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受到了挑战,中世纪的秩序开始动摇。
引用文献:
黄坚:《<理查二世>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四川戏剧》2008年第6期,第59-61页。
威廉·莎士比亚:《理查二世》,孟凡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
张沛:《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创作意图》,《国外文学》2011年第4期,第12-20页。
周天虹:《关于莎士比亚<理查二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4-6页。
【关键词】:《理查二世》;历史与艺术;人物塑造
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其历史剧贯穿整个戏剧创作生涯的始终,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众所周知,莎士比亚一生创作了10部英国历史剧,横跨350年的英国历史。英国学者蒂里亚德(E. M. W. Tillyard)将莎翁的历史剧划分为“两个四部曲”。第一个四部曲讲述了“英国的恶贯满盈和否极泰来”,第二个四部曲则“追叙了原初的堕落或罪孽的发生”(张沛 15)。上演于1595年的《理查二世》属于第二个四部曲,是两个四部曲的起源。理查二世在位二十余年(1377年--1399年),而莎士比亚只选取意义非同寻常的最后一二年进行创作,极好地体现莎士比亚对历史与艺术地把控。其次,戏剧作品中,人物形象尤其重要。莎士比亚在《理查二世》中塑造了两个性格相异的人物:娇蛮的理查二世和隐忍的波林勃洛克,充分的形象刻画奠定了该剧深受欢迎的基础。本文将从历史与艺术、人物塑造两个方面探析莎士比亚历史剧《理查二世》灿烂的艺术风格。
一、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和谐统一
历史剧,顾名思义是一种“戏剧”,而不是历史。 “艺术虚构和历史真实构成了历史剧,两者缺一不可”(黄坚 59)。因此,分析历史剧既要考虑其艺术虚构性,又不可忽略其历史真实性。只有当这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才能产生真正意义上优秀的历史剧。根据专家们的考证,莎士比亚历史剧主要来源于霍尔(E. Hall)编著的《兰开斯特与约克两大显贵家族的联合》与霍林希德(R. Holinshed)编著的《英格兰和苏格兰编年史》,这两部权威的史书,为莎翁的历史剧提供了可靠的史料。其次,莎士比亚是个极其睿智的人,善于从历史事件中找出底蕴,其对《理查二世》的选材就十分精确。
16世纪90年代,英国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英格兰笼罩在内战的阴云之下。莎士比亚回眸理查二世的历史,发现现实和历史颇有相似之处,于是就创作了历史剧《理查二世》,以讽喻当朝,警示世人。理查二世1367年出生于波尔多,10岁继位,1399年被废,1400年被波林勃洛克杀害。《理查二世》的情节从波林勃洛克与毛勃雷的争辩开始,争论未果,理查二世让两人决斗。可就在决斗之前,他宣布将二人流放,前者十年,后改为六年,后者终生。宣布结束后,波林勃洛克的父亲刚脱因悲伤去世。肆意挥霍、国库空虚又面临战争的理查二世随即将刚脱的所有财产填充国库,并剥夺了波林勃洛克的继承权。终于,流放在外的波林勃洛克起兵反叛,国内的老臣也纷纷倒戈,理查二世在波林勃洛克逼迫下“自愿放弃”王位,最终被他杀害。全剧在国王波林勃洛克对大臣的讲话中结束。理查二世深信不疑,带在他头顶的王冠是受之于天,受上帝祝福的。因此在受到威胁时依然把希望寄托于奇迹的出现,“任怒海所有的波涛也不能涤除君王的尊荣;众口汹汹,也不能罢黜由上天授予的王位”(三幕二场)。然而波林勃洛克的屠刀还是落了下来。
在世33年,在位22年,莎士比亚在审视理查二世的一生时,发觉他在位的最后一二年是历史的重要节点,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在这两年中,理查二世的命运刚好符合莎士比亚“通过王位争夺揭露贵族内讧甚至短兵相接的创作要求”(周天虹 26)。
二、相互映衬的人物形象
对于通过表演来完成的戏剧作品,人物尤其重要。莎士比亚10部历史剧中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其中的主人公和一些重要的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如果在历史剧中使用单一的方法展现历史真实的人物,那一定不会受到欢迎,也无法满足莎士比亚的要求。从小继承王位的理查二世软弱、自私、专横、任性,不分青红皂白就将波林勃洛克流放在外。此时,他的行为引发大臣和民众的不满,观众会更加同情波林勃洛克。可是当忍辱负重的波林勃洛克起兵反击,篡位野心暴露无遗。此时,观众又将同情心放在身陷囹圄,被迫退位的理查二世身上。在这种动态的对比变化中,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跃然纸上。
因其出身而获得的权力,使理查二世头脑中“君权神授”的观念根深蒂固——“朕生来不会求人,只会发号施令”(一幕一场),以致于他的行为恣肆胆大:杀害自己的叔父;任意践踏历史上形成的封建贵族制度,毫无道理地没收了刚脱的财产,并剥夺其子波林勃洛克的继承权,用以充实被他挥霍一空的国库。这种作法触犯了贵族的根本利益,从而激化了王权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再看看波林勃洛克,无端被流放国外六年,其父因故去世,无法回国吊唁,也无法继承财产,人生跌落了谷底。此时,处于强势地位的理查二世,已失去臣心、民心和观众的同情心。但形势很快又发生了变化。在与波林勃洛克的争斗中,理查本是处于上风。但是,身为一国之君的骄横却使他轻敌,未能对波林勃洛克赶尽杀绝,这就给波林勃洛克以喘息之机。一向隐忍的波林勃洛克,在内博取民心,在外勾结贵族,一举反攻回国。夺权上位的波林勃洛克自知名不正,言不顺,就逼迫理查二世承认是因为自己有诸多罪状,甘愿放弃王位的。听凭处置的理查二世说出了泣血的心声:用朕自己的泪水,涤荡朕脸上的圣油,用朕自己的双手,交出朕的王冠,用朕自己的舌头,废黜朕的尊位,用朕自己的声气,免除众卿对朕的臣子之职分(四幕一场)。此时的波林勃洛克,充满野心,阴险狠毒。人们的同情心又不由地转移到处于弱势的理查二世身上。
莎士比亚用这种相互映衬的手法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充分地刻画了波林勃洛克和理查二世两位人物形象。随着两人所处情势的变化,观众的心理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后来评论者们也常常感到困惑,猜不透莎士比亚对这两个人物的态度,是要歌颂还是要批判。这也许就是莎士比亚的高明之处,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可怜之人,也必有可恨之处。
总之,莎士比亚历史剧所取得的成就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分不开的。《理查二世》作为莎士比亚创作的优秀历史剧,就完美地實现了历史与艺术的结合。人物塑造在文学作品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系到作品的成败。需要靠真人演绎的历史剧更是如此。《理查二世》中,不仅两个主要人物理查二世和波林勃洛克有着完全相反的人物性格,丰富了人物形象。而且莎士比亚通过两位主要人物命运的变化,引导观众在心理上也产生了变化。理查二世代表的王权受到了来自波林勃洛克代表的贵族的威胁与挑战,亨利四世上位后,封建社会的“君权神授”受到了挑战,中世纪的秩序开始动摇。
引用文献:
黄坚:《<理查二世>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四川戏剧》2008年第6期,第59-61页。
威廉·莎士比亚:《理查二世》,孟凡君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年。
张沛:《莎士比亚英国历史剧的创作意图》,《国外文学》2011年第4期,第12-20页。
周天虹:《关于莎士比亚<理查二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淮阴工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第24-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