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古诗鉴赏侧重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然而,学生要想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谈何容易。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即抓住诗歌的标题,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作品的写作背景,深入领会意境,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当然,学生还应丰富自己的古代文化知识和文言知识,为读懂古代诗歌奠定基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题目;知人论世;意境;诗眼。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高中生除了阅读部分古诗外,还要学会鉴赏,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要鉴赏古诗,离不开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然而,高中生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谈何容易。本人从四个角度提出思路,让高中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注意诗歌题目的提示
古诗的题目,大都点明了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对于部分古诗,我们可根据题目去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母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若不看诗的题目,单看内容,我们以为作者在抒发观景的感受。看了题目,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一首干謁诗,作者是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诗的内容,前四句写景,突出洞庭湖广袤,雄浑和润泽万物的特点,后四句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诗歌的尾联,孟浩然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腿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结合题目和诗的后两联,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意图就是借观景和观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朝廷效力的愿望。
二、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会在诗中得到体现,成为我们打开作者情感大门的钥匙。古人说的“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告诉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部分古诗,我们如果对诗人和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很难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对古代诗坛的主要诗人有必要作全面了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诗的内涵作准确深刻的把握。如杜甫的诗《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对于这首诗,要分析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知人论世。杜甫出身儒官世家,一心想得到朝廷的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一直怀才不遇。自安史之乱后,他一直逃离家乡,漂泊在外。因此,他的诗大多表达了颠沛流离的身世之苦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根据诗的题目《南征》,我们可以明白,此诗作于诗人流落湖南途中,再结合杜甫此时的人生遭遇,内在情感,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诗歌首联,写南行途中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颔联写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产生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颈联写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按理应该北归长安,然而命运迫使他南往衡湘。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一片忠心,向往着报效朝廷。在尾联,杜甫道出自己不幸的原因,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虽有政治抱负,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纵有绝代才华,但不被朝廷重用。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作者抒发的是年老多病,羁旅他乡的悲愁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悲愤。
三、仔细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的创作讲究含蓄,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意象创造意境,委婉曲折地表达。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体会此景、此人、此情。这是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时,必须做到的。比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辭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首联让我们看到,在烟花三月这个浪漫的季节,两个年轻人正在黄鹤楼潇洒而愉快地告别。诗的尾联,看似是写离别时的景物,用来烘托作者的心情。如果我们再仔细体会尾联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传达出的丰富的情感就凸显出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让我们看到,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尾联虽是写眼前的景象,可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扬州的向往,都通过意象组成的意境传达出来了。若不仔细体会意境,我们是是无法分析出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的。
四、抓住诗眼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注重炼字、炼句。语言极其精炼、含蓄,其内涵十分深广。我们必须仔细品味。作者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在整体把握意境的基础上,要抓住诗眼,那么,诗的主题也就呈现出来了。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常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抓住了诗眼,就找到了通往作者思想感情的捷径。如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表现山中景物的清新、静谧,优美。五六句写山村生活,表现乡村生活的自由,纯朴。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留”字点明写作意图,王维愿意“留”在山中,其实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宁静,纯朴生活的追求和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归隐愿望。抓住了诗眼,我们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了然于心了。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们把握古诗思想感情时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学生要读懂一首诗,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光靠这四种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身的古代文化素养,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升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
【关键词】:题目;知人论世;意境;诗眼。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高中生除了阅读部分古诗外,还要学会鉴赏,这是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要鉴赏古诗,离不开对思想感情的把握。然而,高中生要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谈何容易。本人从四个角度提出思路,让高中生能较为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一、注意诗歌题目的提示
古诗的题目,大都点明了写作对象、写作内容或写作意图。对于部分古诗,我们可根据题目去揣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如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含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母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若不看诗的题目,单看内容,我们以为作者在抒发观景的感受。看了题目,我们才意识到,这是一首干謁诗,作者是赠给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龄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赏识和录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解读诗的内容,前四句写景,突出洞庭湖广袤,雄浑和润泽万物的特点,后四句抒情,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诗歌的尾联,孟浩然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您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腿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结合题目和诗的后两联,我们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意图就是借观景和观渔,表达了自己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为朝廷效力的愿望。
二、知人论世
诗人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时会在诗中得到体现,成为我们打开作者情感大门的钥匙。古人说的“诗言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就是告诉我们,理解诗歌的内涵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对于部分古诗,我们如果对诗人和创作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就很难把握其深刻的内涵。因此,我们对古代诗坛的主要诗人有必要作全面了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诗的内涵作准确深刻的把握。如杜甫的诗《南征》: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对于这首诗,要分析出诗人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我们必须知人论世。杜甫出身儒官世家,一心想得到朝廷的重用,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然而一直怀才不遇。自安史之乱后,他一直逃离家乡,漂泊在外。因此,他的诗大多表达了颠沛流离的身世之苦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根据诗的题目《南征》,我们可以明白,此诗作于诗人流落湖南途中,再结合杜甫此时的人生遭遇,内在情感,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诗歌首联,写南行途中美妙迷人的春江景色。颔联写诗人面对眼前的美景,不仅高兴不起来,反而产生长年颠沛流离,远适南国的羁旅悲愁。颈联写出了自己思想上的矛盾。诗人此时已是年老多病,按理应该北归长安,然而命运迫使他南往衡湘。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一片忠心,向往着报效朝廷。在尾联,杜甫道出自己不幸的原因,一生苦吟,又能有几人理解。他虽有政治抱负,可是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纵有绝代才华,但不被朝廷重用。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作者抒发的是年老多病,羁旅他乡的悲愁和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悲愤。
三、仔细体会诗的意境
古诗的创作讲究含蓄,诗人往往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借助意象创造意境,委婉曲折地表达。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去体会此景、此人、此情。这是我们在分析任何一首诗的思想感情时,必须做到的。比如李白的诗《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辭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的首联让我们看到,在烟花三月这个浪漫的季节,两个年轻人正在黄鹤楼潇洒而愉快地告别。诗的尾联,看似是写离别时的景物,用来烘托作者的心情。如果我们再仔细体会尾联的意象和意境,诗歌传达出的丰富的情感就凸显出来了。“孤帆远影碧空尽”,让我们看到,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唯见长江天际流”写的是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处。尾联虽是写眼前的景象,可又不是单纯写景,李白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和对扬州的向往,都通过意象组成的意境传达出来了。若不仔细体会意境,我们是是无法分析出诗人丰富的内心情感的。
四、抓住诗眼
古人在创作诗歌时,注重炼字、炼句。语言极其精炼、含蓄,其内涵十分深广。我们必须仔细品味。作者往往着一字而境界全出。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在整体把握意境的基础上,要抓住诗眼,那么,诗的主题也就呈现出来了。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常用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抓住了诗眼,就找到了通往作者思想感情的捷径。如王维的诗歌《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表现山中景物的清新、静谧,优美。五六句写山村生活,表现乡村生活的自由,纯朴。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中的“留”字点明写作意图,王维愿意“留”在山中,其实是表达了自己对美好,宁静,纯朴生活的追求和远离官场,洁身自好的归隐愿望。抓住了诗眼,我们对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了然于心了。
以上四个方面是我们把握古诗思想感情时用到的最基本的方法。当然,学生要读懂一首诗,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光靠这四种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身的古代文化素养,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提升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