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波方言属于吴语系太湖片中甬江小片的地方语言,是吴语系中具有强烈地域文化特色的一种代表性语言。宁波商贸传统是在地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和条件,综合作用下所形成的。浙东学派从经世致用的立场出发,主张“义利并存”“工商皆本”,实现了对传统儒家思想的重大突破。王阳明、黄宗羲等思想家的学说,为宁波崇商风尚提供了思想基础。以人为本、注重民生的人本观念,义利并举的务实作风,锐意进取的开创精神,以及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等文化基因,造就了宁波人的商业特点。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众多的宁波地域的“方言”中就可以强烈地体味到,而宁波方言的商贸文化气息,也极能体现宁波的地域人文特色和地域社会特色。
大量适应商贸活动专用术语的移用
在大量的商贸活动中,宁波人创造和积淀了许多适应商贸活动的专用术语。
如称经营者为“老板”,叫购买者为“买主”。在市场商品交易中,商品的品相是“买主”直观的第一要素,在商贸交易中被称为“买相”。在宁波方言中,这种商品交易中的语言常会用在商品交易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如一个人相貌长得漂亮,人们就会说他(她)“买相”好;为人忠厚老实,办事认真有本事,就称叫作“有实货”;为人油腔滑调,不着边际,就会被作“虚货”;人长得高大强壮,就会被叫作“双料货”;官做得大会叫“大货”。其实,这些人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货物,也不存在买进或卖出的交易活动。
由于宁波地域文化培育和养成了以这种商贸交易用语来移用、指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其他行为和交往活动语言现象,所以这种移作它用的指代都会被地域民众所认知和接受。“灵市面”一词,在宁波地域文化的原旨涵义中是指了解市场交易行情,包括市面上商品交易的价格、商品的采购渠道和销售出路等与市面上与交易有关的经营信息等。但在宁波方言中,其涵義早已超出了商贸交易活动这一狭小范围,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打探消息的代名词。
众多中西文化交汇词汇在近代的融入
在宁波的地域方言中,还留存着许多洋泾浜的词汇。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而主创这些混杂语言的人就是宁波人,他们凭借这种粗通的英语充当中外贸易的中间人。像“拿摩温”(number one)、“门槛精”(monkey)、“戆大”(gander)、“镬落散母”(all of them),还有诸如“梵华铃”(小提琴)、“德律风”(电话机)、“司必灵”(门锁)、“马达卡”(摩托车)等等。下面的竹枝词,用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好法身而沙发身(how fashion 而so fashion),如此如此脱罗真(脱罗 true)。勃朗由与勃朗妹(belong you 与belong me),是尔是我亦是人。”
这些词汇,在当时的宁波商贸活动中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宁波人还在日常中使用。据说,连英国人后来也要学习这种语言,以更好地与中国人做生意。宁波话为全国生意人学习,让我们想到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话、粤语歌的风行。这是一种经济强势下的文化袭卷。但有一点不一样,宁波人的洋泾浜英语其意义在于语言创新。有人说,上海能超过广州的原因,关键就在于宁波人的这一语言创新。
众多蕴含商贸信仰文化方言俗语的孕育
在宁波方言中,还存在许多与方言有关的商贸信仰俗语。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是做生意的,在过年谢财神的仪式上,会奉上一盘猪舌头。“舌”字的读音在宁波方言中与“蚀”相同,宁波人为讨个吉利,把“舌”字叫成“赚”字。生意人儿子对父亲说:“爸,这么大的舌(蚀)头呀!”主人一听,往小孩的头上狠狠地打了一记,说:“不能叫舌(蚀)头,要叫赚头。”小孩记下了。第二年谢财神,为不让小孩多嘴多舌,主人没有放猪舌头,小孩大声说:“爸,今年怎么一点赚(舌)头也没有啦!”小孩自然又得到了一个耳光。这就是商贸信仰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反映。
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航海保护神的崇拜出现,观世音信仰、弥勒信仰、妈祖信仰等在宁波海商、渔民等人群中广有影响,千百年间流布不衰。“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庙里的观音——站得住脚”“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千臂观音——多面手”等民间谚语,不仅记录着人们的商贸经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食德思根”的文化心理传统,以及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展现了中华文明生命力与融合力的高度体现。此外,在宁波方言中,还有不少与商贸文化相关联的民间俗语。如:“大海洋洋,忘记爹娘”“金窠银窠,不如自家草窠”“春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等。
对宁波人评判事物价值观念的浸润
商贸文化渗透于宁波人的思维之中,影响了宁波人潜意识层的价值观念。最有趣也是最有特色的是宁波方言中对小孩、子女的称谓和评价。如长辈对小孩的疼爱,在宁波方言中不叫疼爱,也不说喜欢,而是叫作“值钿”。意思就是值铜钿,也就是值钱。在宁波方言中,“值钿”就是宝贝、珍贵、疼爱。如宁波方言中有“小人(孩子)洋皮皮,大人勿值钿”“狗生狗值钿,猫生猫值钿,自生自值钿”的说法。还有,在对小孩的评价上,如果一个小孩乖巧,听话,大人就会说这个小孩“还债”,反之就会被称为“讨债”,甚至会被骂成“讨债鬼”。
“账”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货币货物出入的记载”。做生意,搞经营,货币货物进出,自然离不开一个“账”字。可在宁波人的地域方言中,这个广泛应用的“账”字,体现着宁波特有的价值观。如有些人经常会帮着办些事,或是对一些不平的事会站出来说几句,而这些事都与他并不搭界,有人会说这是爱“管闲账”。如果某件事与你搭界,而且你作为当事人应该参与其中的,这叫“门门账”。如果是同一件事情,有多种说法,就有人会说这是“做笔账”。反之,就会被称作“各笔账”。对于那些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就会被称作“一笔糊涂账”。还有一种口头语叫“流水账”。实际上这是宁波钱业会馆一种可实际操作的工作程序,是宁波钱庄业同仁们创造出来的一种记账方式,也是宁波旧金融业的一大特点。据《宁波金融志》记载:“交易双方发生往来时,彼此分别通知各自开户的钱庄,由付款人在过账簿上先写明日期,然后换行在上栏写明过入(对方)钱庄名和过出金额洋若干元,并在‘洋’字前稍留空隙,盖上过账用图章。然后送往开户钱庄,把款项划归收款人。至于收款人,也在自己的过账簿下栏书明过出钱庄名、金额,送往自己开户钱庄,申请过入。双方开户钱庄各自收到客户送来的过簿后,分别收付记入流水账(循时日记账),并分别过入过出,以对方钱庄为单位,逐笔抄录清单。同时,在过账簿上已抄录的这笔账顶端作一‘入’,称为套帽子……并在账下另盖一图章,称为关门章……到第二天一早,由过入钱庄持清单到过出钱庄核对,如校对无误,过账即告完毕,款项就此转移……”现在这一词汇被广泛运用,但是词义已经发展转变,包含的是对没有顺序的乱写或在文章中凑字数的批评之情。
(作者单位:余姚市泗门镇文化站)
责任编辑:毛思洁
大量适应商贸活动专用术语的移用
在大量的商贸活动中,宁波人创造和积淀了许多适应商贸活动的专用术语。
如称经营者为“老板”,叫购买者为“买主”。在市场商品交易中,商品的品相是“买主”直观的第一要素,在商贸交易中被称为“买相”。在宁波方言中,这种商品交易中的语言常会用在商品交易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如一个人相貌长得漂亮,人们就会说他(她)“买相”好;为人忠厚老实,办事认真有本事,就称叫作“有实货”;为人油腔滑调,不着边际,就会被作“虚货”;人长得高大强壮,就会被叫作“双料货”;官做得大会叫“大货”。其实,这些人既不是商品,也不是货物,也不存在买进或卖出的交易活动。
由于宁波地域文化培育和养成了以这种商贸交易用语来移用、指代社会日常生活中其他行为和交往活动语言现象,所以这种移作它用的指代都会被地域民众所认知和接受。“灵市面”一词,在宁波地域文化的原旨涵义中是指了解市场交易行情,包括市面上商品交易的价格、商品的采购渠道和销售出路等与市面上与交易有关的经营信息等。但在宁波方言中,其涵義早已超出了商贸交易活动这一狭小范围,成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打探消息的代名词。
众多中西文化交汇词汇在近代的融入
在宁波的地域方言中,还留存着许多洋泾浜的词汇。洋泾浜,原是上海的一条河浜,位于从前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间,后来被填成一条马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所谓“洋泾浜英语”,是指那些没有受过正规英语教育的上海人说的蹩脚英语,而主创这些混杂语言的人就是宁波人,他们凭借这种粗通的英语充当中外贸易的中间人。像“拿摩温”(number one)、“门槛精”(monkey)、“戆大”(gander)、“镬落散母”(all of them),还有诸如“梵华铃”(小提琴)、“德律风”(电话机)、“司必灵”(门锁)、“马达卡”(摩托车)等等。下面的竹枝词,用宁波官话发音才能辩明意思:“好法身而沙发身(how fashion 而so fashion),如此如此脱罗真(脱罗 true)。勃朗由与勃朗妹(belong you 与belong me),是尔是我亦是人。”
这些词汇,在当时的宁波商贸活动中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现在,宁波人还在日常中使用。据说,连英国人后来也要学习这种语言,以更好地与中国人做生意。宁波话为全国生意人学习,让我们想到改革开放初期广东话、粤语歌的风行。这是一种经济强势下的文化袭卷。但有一点不一样,宁波人的洋泾浜英语其意义在于语言创新。有人说,上海能超过广州的原因,关键就在于宁波人的这一语言创新。
众多蕴含商贸信仰文化方言俗语的孕育
在宁波方言中,还存在许多与方言有关的商贸信仰俗语。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户人家是做生意的,在过年谢财神的仪式上,会奉上一盘猪舌头。“舌”字的读音在宁波方言中与“蚀”相同,宁波人为讨个吉利,把“舌”字叫成“赚”字。生意人儿子对父亲说:“爸,这么大的舌(蚀)头呀!”主人一听,往小孩的头上狠狠地打了一记,说:“不能叫舌(蚀)头,要叫赚头。”小孩记下了。第二年谢财神,为不让小孩多嘴多舌,主人没有放猪舌头,小孩大声说:“爸,今年怎么一点赚(舌)头也没有啦!”小孩自然又得到了一个耳光。这就是商贸信仰文化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反映。
因为海上丝绸之路兴起,航海保护神的崇拜出现,观世音信仰、弥勒信仰、妈祖信仰等在宁波海商、渔民等人群中广有影响,千百年间流布不衰。“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庙里的观音——站得住脚”“大肚罗汉戏观音——睁只眼,闭只眼”“千臂观音——多面手”等民间谚语,不仅记录着人们的商贸经验,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知恩图报、“食德思根”的文化心理传统,以及勇于开拓、自强不息的优秀品德,展现了中华文明生命力与融合力的高度体现。此外,在宁波方言中,还有不少与商贸文化相关联的民间俗语。如:“大海洋洋,忘记爹娘”“金窠银窠,不如自家草窠”“春天生意实难做,一头行李一头货”等。
对宁波人评判事物价值观念的浸润
商贸文化渗透于宁波人的思维之中,影响了宁波人潜意识层的价值观念。最有趣也是最有特色的是宁波方言中对小孩、子女的称谓和评价。如长辈对小孩的疼爱,在宁波方言中不叫疼爱,也不说喜欢,而是叫作“值钿”。意思就是值铜钿,也就是值钱。在宁波方言中,“值钿”就是宝贝、珍贵、疼爱。如宁波方言中有“小人(孩子)洋皮皮,大人勿值钿”“狗生狗值钿,猫生猫值钿,自生自值钿”的说法。还有,在对小孩的评价上,如果一个小孩乖巧,听话,大人就会说这个小孩“还债”,反之就会被称为“讨债”,甚至会被骂成“讨债鬼”。
“账”一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关于货币货物出入的记载”。做生意,搞经营,货币货物进出,自然离不开一个“账”字。可在宁波人的地域方言中,这个广泛应用的“账”字,体现着宁波特有的价值观。如有些人经常会帮着办些事,或是对一些不平的事会站出来说几句,而这些事都与他并不搭界,有人会说这是爱“管闲账”。如果某件事与你搭界,而且你作为当事人应该参与其中的,这叫“门门账”。如果是同一件事情,有多种说法,就有人会说这是“做笔账”。反之,就会被称作“各笔账”。对于那些谁也说不清楚的事情,就会被称作“一笔糊涂账”。还有一种口头语叫“流水账”。实际上这是宁波钱业会馆一种可实际操作的工作程序,是宁波钱庄业同仁们创造出来的一种记账方式,也是宁波旧金融业的一大特点。据《宁波金融志》记载:“交易双方发生往来时,彼此分别通知各自开户的钱庄,由付款人在过账簿上先写明日期,然后换行在上栏写明过入(对方)钱庄名和过出金额洋若干元,并在‘洋’字前稍留空隙,盖上过账用图章。然后送往开户钱庄,把款项划归收款人。至于收款人,也在自己的过账簿下栏书明过出钱庄名、金额,送往自己开户钱庄,申请过入。双方开户钱庄各自收到客户送来的过簿后,分别收付记入流水账(循时日记账),并分别过入过出,以对方钱庄为单位,逐笔抄录清单。同时,在过账簿上已抄录的这笔账顶端作一‘入’,称为套帽子……并在账下另盖一图章,称为关门章……到第二天一早,由过入钱庄持清单到过出钱庄核对,如校对无误,过账即告完毕,款项就此转移……”现在这一词汇被广泛运用,但是词义已经发展转变,包含的是对没有顺序的乱写或在文章中凑字数的批评之情。
(作者单位:余姚市泗门镇文化站)
责任编辑:毛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