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复古浪潮逐渐火热的当下,设计师如何用新的形式将传统文化内容进行重新设计,用一种更符合当下时代背景的形式重现出传统文化的风采。当然在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时并不是一味地接受也不是一味地否定,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看待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其中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本文旨在研究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中,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如何交融。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新形式;继承;融合
一、引言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中的联系,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风格,都为当下的设计形式奠定了基础。比如说中国画中的写意与留白,就被现在的设计师广泛的应用到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当代作品更是成为年轻人眼中的“弄潮儿”,让给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凭借丰富的艺术形式,对年轻人宣扬正能量。
二、传统文化概述(民族、国家)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的本质是传播,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在中国社会实践的悠久历史中,主要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流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道家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提出的“自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说明“道”则是其道家的哲学体系的核心要义。其间充斥着“虚空”与“无”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可以用于人们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文化上,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之中。中国人在这种“无”的思想下,呈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想内核,它产生于老子对于宇宙以及对生命的探寻,中国人民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影响创作了属于中国传统的,独有的艺术作品,即中国水墨画。在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更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提取出来应用到作品中,也可以将其中国式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之中。
2.1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运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批艺术家开始于艺术创作中使用中国的传统典故,民俗文化等,其中包括对与卷轴、线装书、字体、宣纸、水墨等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剪纸、团花、转盘、纸浆与占卜等形式和榫卯结构等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用一种现代的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许多艺术家也借鉴了传统文化典故。例如:徐冰的《猴子捞月》也是根据中国古老寓言故事转化而来,这一装置用二十一种不同语言文字来替代那群从树上倒挂下来的猴子。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将我国寓言故事通过书法、造型、光影综合地呈现出来。
2.2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融入
在我国历史长河的的社会实践中,主要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价值体系,古代人利用当时的思想文化体系创造了中国独有的艺术品。由此可见,只有对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创作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内涵的艺术作品,因为如果只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化那只是艺术作品的“壳”而不具备其内涵。当代有不少艺术家从传统哲思中汲取养分渗透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以徐冰的装置作品“天书”为例,作品的外部形态是极具中国古典线装书的美学意义,他运用宋体字的样式则为驱除个体的艺术风格达到公共性的典雅。形成“不能够被解读的经典”与“可释读的非经典”这一循环悖论,该作品真正核心的东西是“虚无”,是“空”,也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思想文化内涵。
这些中国艺术家主动回避西方流行的现代艺术语言,并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
东方美学观念和西方美学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艺术作品背后有文化屬性含在其中,这些文化属性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上都促进了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美术并保护了传统艺术文化。我们观当下的一些艺术作品,缺少精品化、有内涵、有思想、有文采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承载的能力。但是艺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大胆的艺术开拓勇气、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和艺术样式的新尝试。运用当代的手法表达传统的精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水墨和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借用从而转换成新的观念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新的形式会更加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中国当代艺术恰好要我们借西方的“当代”的外壳讲我们自己的“话”,这就更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了。
作者简介:陈相羽(1996.12.02-),女,辽宁省北镇自治县,大连工业大学,专业:设计学(视传)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设计;新形式;继承;融合
一、引言
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思考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中的联系,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成为艺术创作中的灵感来源。无论是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风格,都为当下的设计形式奠定了基础。比如说中国画中的写意与留白,就被现在的设计师广泛的应用到作品中。传统文化的当代化为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注入了新的血液,而具有中国传统元素的当代作品更是成为年轻人眼中的“弄潮儿”,让给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加符合当下社会,凭借丰富的艺术形式,对年轻人宣扬正能量。
二、传统文化概述(民族、国家)
文化(culture)本身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而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在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文化的本质是传播,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在中国社会实践的悠久历史中,主要形成了儒,释,道三大流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道家的经典之作《道德经》中提出的“自然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这些都说明“道”则是其道家的哲学体系的核心要义。其间充斥着“虚空”与“无”的思想,这种思想既可以用于人们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文化上,也可以运用到我们的艺术创作之中。中国人在这种“无”的思想下,呈现出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与思想内核,它产生于老子对于宇宙以及对生命的探寻,中国人民受到这种精神文化的影响创作了属于中国传统的,独有的艺术作品,即中国水墨画。在当下的社会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化更加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符号提取出来应用到作品中,也可以将其中国式哲学思想融入到当代艺术作品之中。
2.1传统文化符号的提取与运用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一批艺术家开始于艺术创作中使用中国的传统典故,民俗文化等,其中包括对与卷轴、线装书、字体、宣纸、水墨等元素的运用,以及对剪纸、团花、转盘、纸浆与占卜等形式和榫卯结构等运用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用一种现代的形式来表现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
许多艺术家也借鉴了传统文化典故。例如:徐冰的《猴子捞月》也是根据中国古老寓言故事转化而来,这一装置用二十一种不同语言文字来替代那群从树上倒挂下来的猴子。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将我国寓言故事通过书法、造型、光影综合地呈现出来。
2.2中国哲学思想文化的融入
在我国历史长河的的社会实践中,主要形成了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思想价值体系,古代人利用当时的思想文化体系创造了中国独有的艺术品。由此可见,只有对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艺术创作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传统内涵的艺术作品,因为如果只提取传统文化中的符号化那只是艺术作品的“壳”而不具备其内涵。当代有不少艺术家从传统哲思中汲取养分渗透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以徐冰的装置作品“天书”为例,作品的外部形态是极具中国古典线装书的美学意义,他运用宋体字的样式则为驱除个体的艺术风格达到公共性的典雅。形成“不能够被解读的经典”与“可释读的非经典”这一循环悖论,该作品真正核心的东西是“虚无”,是“空”,也是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道”教的思想文化内涵。
这些中国艺术家主动回避西方流行的现代艺术语言,并且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方向。
三、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融
东方美学观念和西方美学有很大的差异,东西方艺术作品背后有文化屬性含在其中,这些文化属性不仅在物质层面而且在精神层面上都促进了具有东方美学特征的美术并保护了传统艺术文化。我们观当下的一些艺术作品,缺少精品化、有内涵、有思想、有文采的作品,大部分作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承载的能力。但是艺术创新需要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大胆的艺术开拓勇气、艺术观念的更新、艺术手法的多样化和艺术样式的新尝试。运用当代的手法表达传统的精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字与书法是中国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水墨和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典型代表。这些传统的文化元素通过当代艺术家的借用从而转换成新的观念作品进入我们的视野,这种新的形式会更加满足当下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中国当代艺术恰好要我们借西方的“当代”的外壳讲我们自己的“话”,这就更显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了。
作者简介:陈相羽(1996.12.02-),女,辽宁省北镇自治县,大连工业大学,专业:设计学(视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