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刘松年山水画作品是对客观景物和百姓生活真实的描绘,注重人物的生活情趣,作品将真描绘的淋淋尽致。马远山水画中呈现着孤寒荒远、静谧空灵、刚性硬朗的审美特点,以精巧而不宏伟的阳刚美代替了境界宽博的阴柔美。刘松年与马远作为我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山水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主要是以刘松年和马远的山水画作品为研究基础,着重分析刘松年山水画作品中的“真”与马远山水画作品中的“美”。
关键词:山水画;刘松年;马远
一、山水作品中刘松年的“真”
“刘松年继承了李唐等前辈大师的卓越技能,并发挥了创造精神树立自己的风格,不愧为南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关于山水画中的美学意识许多人都论述过,这其中不难见一些鸿儒大师和学者的论述,但自己在这里既然写到了山水画,还是要说明自己认为的一些想法。早在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其著作《笔法记》就提出一个绘画命题“度物象而取其真”,在中国古代画家们的眼中,这个“真”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不甚相同,在古代画家眼中,这个“真”不仅在于真实的描绘各种各样的物象,而且更在于表现出造化自然的生命和本体——“气”,要求画面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刘松年的山水画可以说很好的符合了这一“真”的美学特征。在南宋,刘松年好像在画家之间包括其他三大家之中是一个“另类”,因为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李唐、马远、夏圭相比而言更加的工秀和严整,“并且他常用界画的画法作亭台楼阁、屋瓦房舍,建筑占有主要地位,给人很高程度的真实感。”
但这其中的文人情感并没有减弱,他的作品往往山水和人物不分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的士大夫。上面多有描绘文人雅士闲适的生活状态,也有平常百姓的生活趣味的写照,是一种舒适和愉悦环境的享受描绘,但不是很直白好像只是在如实记录,用以表现其“真”。不仅如此,刘松年山水画的“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对客观景物和百姓生活真实的描绘。刘松年的山水画在描绘山水自然的同时注重了人物的生活情趣,把人物平常的生活状态和自然山水相结合,这本身就是自身心灵感照的一个进步。简单来说,就是刘松年的山水画注重人的参与意识,真实的描绘山水的同时真实的反映人在山水中的怡然和情趣,當然,画面依旧气韵生动,人物依然神情兼备,并且颇能让观者体会画中人物之乐。刘松年的任务山水就把观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想象与理解等诸多因素由于没有引向某种具体而又固定的路径,就显得更加宽泛和自由,这样,人们在这样的感受中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就会大一些,无论是谁看到这些画都能感受到在其中的优美景色。
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也许是受了当时“宋学”的影响讲究“格物致知”,才使得刘松年在南宋那样一个水墨苍劲的山水画法年代走了另一条路,既不沉郁,也不好豪放,说他沉郁他画的山木树石也是苍劲有力,说他豪放它所画的楼台屋宇确是严谨工整,细腻典雅。这也说明他的“真”,本来山木树石就是质地坚硬,本来楼台屋宇就是方正整齐,本来他所画的人物内容就是发生在当时他亲眼所见。所以,刘松年的山水画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也许这就是宋学上所讲的“精微”吧。总而言之,相比马远的简洁和诗意,刘松年的山水画还是比较注重人物的生活乐趣和优美景色变化的。
二、山水画作品中马远的“美”
如果说刘松年的人物山水画表现的是人物生活之趣,寄情山水的美,那么马远的山水画就偏向注重人物的内心。至少,他的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马远的山水画可以说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马远的创作态度是怡然自得而又悠然意远的,表现的十分超脱。但他的画面感又不是儒家出世的,他的山水画讲究的是空灵而又写实的。但却以气韵生动为理想状态的表达,首先,他的很多山水作品画面充满着静和孤寒,可以说既亲近自然又超越自然,让观者注重画中人物的精神层面相当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如其山水画《松下闲吟图》,这幅山水画展现的意境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宇宙世界,画中人物站在山腰中,孤零零地望着孤零零的月亮,“洒落”,“荒寒”可以代表着画中人物的心境,作为观者的我们也会被引入这样的遐想,体悟自然生命的深透,表现的不是像无情无尽宇宙的追求和探索、彷徨与苦闷。而是体现出一种静默深沉的和这无边无尽没有边际的自然无限的太空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马一角”式画法的处理恰倒好处,右边上方的留白把人引向无限的深思,它所展现的境界是安静的,展现出来人与自然契合人的内心也是安静的、沉思的。值得一提的是其画中“留白”所展现的审美境界,空白处和人物是相互交融构成了画面流动虚灵的节奏,空白处不是万事万物位置的外在的外在轮廓,而是嵌入自然万物的内部,形成了道家所说的“气”,画面虚实互映交融形成飘渺而浮动的氤氲灵气,就像我们真实的目睹山石真景一样,虚实相生。从这种“留白”和一角式的处理方法上更容易把我们心里的视野从有限达到无限,成为精神上洗涤与相思。
马远一些山水画的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看到了空灵的美感,如《寒江独钓图》,柳宗元曾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詩歌描述的是一个空灵澄澈、静谧清幽的世界,这幅画可以说是马远的代表作。
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世界中,没有飞鸟的迁徙,没有人来人往,没有山石树木,好像什么都没有,这幅画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地步。有的只是一片孤舟,上面有一个老翁在那垂钓,些许水纹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活力与生命,给人的感觉好似禅宗空灵般一种崭新的觉悟,在有限的画面中得到超越,打破瞬间与永恒、有限和无限的束缚对立,给人一种把永恒引入到此刻般的觉悟,是要求人们注重从当下的这一瞬间来感悟永远、永恒,因此这幅画“空灵”的意象世界呈现出一个无限寂静清幽的时空氛围。这种氛围有一种非常强的感染力,“通过追求山水的美超越了人生,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生观的艺术理想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2]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M],三联书店,2015 年。
[3]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作者简介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
关键词:山水画;刘松年;马远
一、山水作品中刘松年的“真”
“刘松年继承了李唐等前辈大师的卓越技能,并发挥了创造精神树立自己的风格,不愧为南宋中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关于山水画中的美学意识许多人都论述过,这其中不难见一些鸿儒大师和学者的论述,但自己在这里既然写到了山水画,还是要说明自己认为的一些想法。早在五代时期的荆浩在其著作《笔法记》就提出一个绘画命题“度物象而取其真”,在中国古代画家们的眼中,这个“真”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义不甚相同,在古代画家眼中,这个“真”不仅在于真实的描绘各种各样的物象,而且更在于表现出造化自然的生命和本体——“气”,要求画面具有内在的生命力,刘松年的山水画可以说很好的符合了这一“真”的美学特征。在南宋,刘松年好像在画家之间包括其他三大家之中是一个“另类”,因为他的山水画风格和李唐、马远、夏圭相比而言更加的工秀和严整,“并且他常用界画的画法作亭台楼阁、屋瓦房舍,建筑占有主要地位,给人很高程度的真实感。”
但这其中的文人情感并没有减弱,他的作品往往山水和人物不分开,主要的人物形象就是当时的士大夫。上面多有描绘文人雅士闲适的生活状态,也有平常百姓的生活趣味的写照,是一种舒适和愉悦环境的享受描绘,但不是很直白好像只是在如实记录,用以表现其“真”。不仅如此,刘松年山水画的“真”还有另外一层含义,那就是对客观景物和百姓生活真实的描绘。刘松年的山水画在描绘山水自然的同时注重了人物的生活情趣,把人物平常的生活状态和自然山水相结合,这本身就是自身心灵感照的一个进步。简单来说,就是刘松年的山水画注重人的参与意识,真实的描绘山水的同时真实的反映人在山水中的怡然和情趣,當然,画面依旧气韵生动,人物依然神情兼备,并且颇能让观者体会画中人物之乐。刘松年的任务山水就把观者审美感受中的情感、想象与理解等诸多因素由于没有引向某种具体而又固定的路径,就显得更加宽泛和自由,这样,人们在这样的感受中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就会大一些,无论是谁看到这些画都能感受到在其中的优美景色。
也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也许是受了当时“宋学”的影响讲究“格物致知”,才使得刘松年在南宋那样一个水墨苍劲的山水画法年代走了另一条路,既不沉郁,也不好豪放,说他沉郁他画的山木树石也是苍劲有力,说他豪放它所画的楼台屋宇确是严谨工整,细腻典雅。这也说明他的“真”,本来山木树石就是质地坚硬,本来楼台屋宇就是方正整齐,本来他所画的人物内容就是发生在当时他亲眼所见。所以,刘松年的山水画集中体现在一个“真”字上。也许这就是宋学上所讲的“精微”吧。总而言之,相比马远的简洁和诗意,刘松年的山水画还是比较注重人物的生活乐趣和优美景色变化的。
二、山水画作品中马远的“美”
如果说刘松年的人物山水画表现的是人物生活之趣,寄情山水的美,那么马远的山水画就偏向注重人物的内心。至少,他的画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马远的山水画可以说具有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特征,马远的创作态度是怡然自得而又悠然意远的,表现的十分超脱。但他的画面感又不是儒家出世的,他的山水画讲究的是空灵而又写实的。但却以气韵生动为理想状态的表达,首先,他的很多山水作品画面充满着静和孤寒,可以说既亲近自然又超越自然,让观者注重画中人物的精神层面相当具有净化心灵的作用。如其山水画《松下闲吟图》,这幅山水画展现的意境似乎主观而实为一片客观的宇宙世界,画中人物站在山腰中,孤零零地望着孤零零的月亮,“洒落”,“荒寒”可以代表着画中人物的心境,作为观者的我们也会被引入这样的遐想,体悟自然生命的深透,表现的不是像无情无尽宇宙的追求和探索、彷徨与苦闷。而是体现出一种静默深沉的和这无边无尽没有边际的自然无限的太空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马一角”式画法的处理恰倒好处,右边上方的留白把人引向无限的深思,它所展现的境界是安静的,展现出来人与自然契合人的内心也是安静的、沉思的。值得一提的是其画中“留白”所展现的审美境界,空白处和人物是相互交融构成了画面流动虚灵的节奏,空白处不是万事万物位置的外在的外在轮廓,而是嵌入自然万物的内部,形成了道家所说的“气”,画面虚实互映交融形成飘渺而浮动的氤氲灵气,就像我们真实的目睹山石真景一样,虚实相生。从这种“留白”和一角式的处理方法上更容易把我们心里的视野从有限达到无限,成为精神上洗涤与相思。
马远一些山水画的简约而不简单让我们看到了空灵的美感,如《寒江独钓图》,柳宗元曾有诗云“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詩歌描述的是一个空灵澄澈、静谧清幽的世界,这幅画可以说是马远的代表作。
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世界中,没有飞鸟的迁徙,没有人来人往,没有山石树木,好像什么都没有,这幅画简洁到不能再简洁的地步。有的只是一片孤舟,上面有一个老翁在那垂钓,些许水纹极大增强了作品的活力与生命,给人的感觉好似禅宗空灵般一种崭新的觉悟,在有限的画面中得到超越,打破瞬间与永恒、有限和无限的束缚对立,给人一种把永恒引入到此刻般的觉悟,是要求人们注重从当下的这一瞬间来感悟永远、永恒,因此这幅画“空灵”的意象世界呈现出一个无限寂静清幽的时空氛围。这种氛围有一种非常强的感染力,“通过追求山水的美超越了人生,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生观的艺术理想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5 年。
[2]高居翰:《图说中国绘画史》[M],三联书店,2015 年。
[3]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年。
作者简介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美术,研究方向为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