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6月1日至13日,中国社科院经济学部派出了自成立后的第一个出国访问团,按照设计,考察团正式团员四名:团长刘树成,团员为张卓元老师和杨圣明老师,我被安上个副团长头衔;工作人员两名:金融所曹红辉副研究员和外事局美大处张丽华处长。一行六人的访问目的地是美国的三个城市:旧金山、华盛顿和纽约;访问单位共计13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美联储、纽联储、旧金山联储、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美国银行、富国银行、瑞士银行、美林集团、国际经济研究所、ELLIOT资产管理公司和北美华人投资家协会;考察主题为美国次贷危机。当一场金融风暴还在持续进行过程中时到它的发生源头美国去考察,这的确给人一种台风眼里看台风的感觉。
在最近10年中,美国共发生了两次金融危机, 一次是2000年4月开始的美国NASDAQ股价狂跌科技股泡沫破裂引发的股市危机和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再就是这一次次贷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有幸的是,这两次都被我赶上了。八年前我去美国转悠了23天,正好赶上股市刚刚开始狂跌,那次危机的后续影响,我都是以后时间里从资料上看到的。
本次次贷危机同上一次由股市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也不能说毫无联系。正是为了应对2001年开始的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美国货币当局连续降息用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来解决网络经济动力下降的问题,政府当时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动人口号,各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也实行了极为宽松的放贷政策。低利率、简便的房贷申请程序刺激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纷纷成为购房者,购房消费的刺激既拉动了经济也拉升了房价,不断升高的房价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性购房者和投资投机型购房者的市场预期,这就生成了从2003到2006年持续的房市和房贷市场繁荣。
在美国,有一个重要的金融规律,即:只要一项经济活动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各路金融高手们就一定能把它变成个资产池通过包装和信用增级把它变成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然后把它卖向全美国和全世界。通常,衍生品的生命力端赖于生它养他的原生产品,一定的原生产品出现现金流中断或信用危机,衍生产品则立即会变成断线风筝,由高高在上的顶端产品在飘然下坠中变得一钱不值——这就是本轮次贷危机中的基本故事线索。
在原生产品的阶段,房贷机构有1元钱可以办10元钱的事,这也是全世界商业银行的一般资本资产扩张倍数,但在衍生产品交易领域,通常是1元钱能干30到50元钱的事,因为这里通行的是杠杆交易规则。正因为这样,一旦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被进一步结构化处理从中发展出ABS(资产支持证券),从ABS中又衍生出CDO(担保债务凭证),从CDO中还可以衍生出CDO2、CDO3……直至CDOn。由于评级公司对这些再分层出来的CDOn产品的高层次级产品也给予了甚至AAA级的信用评级,因此,大量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AAA级CDO产品之上还有更为庞大的A级贷款层,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不过是劣中取优的产品,是由上一层的BBB层中被人分割出来的一个优先层,这就带来了市场定价体系的混乱。普通的CDO,不但可能包括各种ABS,而且还会含有各种级别和收益率的企业债、贷款等产品,使得整个CDO的评级和收益达到优化,吸引市场投资者购买,在这个过程中发行者和承销者会得到巨大的发行承销收益,但其中的风险却在市场中累积起来了。这些令人晕眩的结构金融处理过程所创造的各类衍生产品的每一层级都允许以40倍左右的杠杆比率进行交易,即拿2.5元钱做100元钱的买卖,只要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向对头其资金盈利水平将是无杠杆全额资金交易收益的40倍,但反过来,其风险系数也同样倍数于普通的无杠杆全额资金交易。例如,假若某金融机构从事100亿美元总额的40倍杠杆率衍生品交易,当该衍生品发生2.5亿元的亏损时,就要被强行平仓。结构金融中的复杂分层评级、令人目眩神迷的资产组合信用增级技术以及大量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杆率所蕴含的交易方式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得以膨胀并扩大到难以想象程度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所有的期货交易、衍生品交易都实行杠杆交易方式,那么为什么单单次贷的衍生品会爆发一场旷日持久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呢?显然,其中一定还有值得重视的特殊因素,即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这个21世纪初最令人存疑的金融原生产品。
现在,许多人都将美国次贷危机的账记在了艾伦•格林斯潘的头上,认为他任美联储主席时所制定的以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次贷危机得以生成的最终根源。我因为对格老生平事迹比较熟悉,出于感情原因对这种偏激的论调颇感忿忿。格老的确有些冤枉。实际上,不管谁,只要处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在2001年那个特定的经济背景下都会毫不犹豫地运用降息刺激经济手段的。问题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各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都可能出现扭曲。七年前,当银行和各种房贷机构在“居者有其屋”的宣传口号下疯狂进行放贷业务竞争时,纷纷以创新的形式展示五花八门的优惠,用低利率、低门槛、超宽松、超便捷的手段来吸引客户。在对客户进行细分时,它们运用内部评级法选出若干指标对客户进行打分,通常620分以上为优级,560以下为次级,560分至620分之间的为次优级,各放贷机构当年业务竞争的主战场就是次级和次优级这两类客户。显然,那些560分以下的客户多半是不够放贷条件的,如拉美族裔、非洲裔及各类低收入人群等。在宽松的放贷政策环境下,大量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社会群体的都开始买房;在一个不动产行情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大量出于换房、投资、投机目的的人群也踊跃加入了买房者行列。人们都会算账:只要房价上涨幅度加租金收入抵补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有剩余,房子就可以买进。各放款机构在当年推出自己的房贷产品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利率上扬的可能性,因而许多产品都附有可调整利率条款。在低利率周期内,这些条款并不对借款人构成任何伤害作用,但到了升息周期和经济下滑阶段,那些购买自住房和参与炒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就会因为自身收入下降和利息负担过重出现“断供”(即无法偿还抵押贷款月供)。据统计,从去年夏天到现在,美国中低收入阶层“断供”总人数已达220万人。还会新冒出多少“断供”人士?我们在访问中问了美国的金融专家们,他们估计,如果经济不景气持续下去,美国的“断供”总人数有可能达到500万人!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这意味着美国次贷危机要达于谷底还有一多半路程要走,难怪我们向美国的顶尖儿专家们问起“美国次贷危机何时能结束”问题时,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I wish I could know!”
很多年以前,我和老同学贝多广聊天儿,曾说起一些去过美国的人都说“纽约名气那么大,看起来也不咋的,比北京也好不到哪里去呀”的议论,贝多广当年的评论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太肤浅了!你也不想想两个城市之间的‘城市深度’差异。北京人整天在干什么?人家纽约人整天在干什么!”说过这话的事儿我想贝多广自己早都忘了,但却在我脑海里打下了烙印。2000年去纽约和这次去纽约,我一直在想这座资本主义之都的“城市深度”问题。
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居住的4天时间里,每当我在晚餐时喝完两大碗绿豆粥(在旧金山和华盛顿的那些天根本找不到喝粥的地方)肚子撑得隐隐作痛时,就小心翼翼地走出总领馆来到西河岸边,躺在长凳上,望着湛蓝的天空,心里琢磨纽约“城市深度”的种种表现……
—纽约是自由世界的象征,自由女神像高高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她以悲悯的眼神望着世间芸芸众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所有到这里追寻幸福和梦想的人,即使是罪犯一旦进入纽约也能获得比美国其他所有州都更加宽容的待遇,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纽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之都,许多惊人的商业创造都发端于此,因此,它富裕、它繁荣、它拥挤、它零乱。这里随处可见许多城市少见的豪华加长房车,但街道旁和公园里流浪汉乞讨者也比比皆是。我在纽约市中心一个公园里曾经仔细打量过若干个流浪汉的举止和表情,那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他们衣着脏破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眼睛都斜斜地望向天空,面上现出醺然笑意。我非常奇怪: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看他们的表情好像比我们这些有着正经工作忙碌事业的人幸福多了。唉!纽约呀纽约,你真是太有深度了—连流浪汉都这么怡然自乐。
—纽约是世界的神经中枢,因为它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国(当然包括中国)都把自己的黄金储备铸成金块藏在纽联储的地下仓库里;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如果想在全球金融舞台上施展拳脚就必须在纽约谋得一席之地;曼哈顿岛上聚集着全球一流的金融精英,他们在运用货币和虚拟财富魔杖指挥和敲打着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华尔街上空的蝴蝶如果煽动翅膀常常就能在世界各地金融的长江黄河贝尔加湖以及亚马逊雨林等处引发风暴。这是千真万确不容怀疑的现实,因为华尔街执世界金融业之牛耳,那头牛就站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门前。在全球城市中,纽约最有深度;在纽约,又数华尔街的水最深,它已深到不可测的程度,因此每年每月每日都要“淹死”许多人!
在最近10年中,美国共发生了两次金融危机, 一次是2000年4月开始的美国NASDAQ股价狂跌科技股泡沫破裂引发的股市危机和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再就是这一次次贷危机,由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引发的银行和金融机构流动性危机。有幸的是,这两次都被我赶上了。八年前我去美国转悠了23天,正好赶上股市刚刚开始狂跌,那次危机的后续影响,我都是以后时间里从资料上看到的。
本次次贷危机同上一次由股市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也不能说毫无联系。正是为了应对2001年开始的所谓“战后第10次经济衰退”,美国货币当局连续降息用刺激房地产市场发展来解决网络经济动力下降的问题,政府当时提出了“居者有其屋”的动人口号,各商业银行和房贷机构也实行了极为宽松的放贷政策。低利率、简便的房贷申请程序刺激了广大中低收入阶层纷纷成为购房者,购房消费的刺激既拉动了经济也拉升了房价,不断升高的房价又反过来进一步刺激了消费性购房者和投资投机型购房者的市场预期,这就生成了从2003到2006年持续的房市和房贷市场繁荣。
在美国,有一个重要的金融规律,即:只要一项经济活动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各路金融高手们就一定能把它变成个资产池通过包装和信用增级把它变成让人眼花缭乱的金融衍生产品,然后把它卖向全美国和全世界。通常,衍生品的生命力端赖于生它养他的原生产品,一定的原生产品出现现金流中断或信用危机,衍生产品则立即会变成断线风筝,由高高在上的顶端产品在飘然下坠中变得一钱不值——这就是本轮次贷危机中的基本故事线索。
在原生产品的阶段,房贷机构有1元钱可以办10元钱的事,这也是全世界商业银行的一般资本资产扩张倍数,但在衍生产品交易领域,通常是1元钱能干30到50元钱的事,因为这里通行的是杠杆交易规则。正因为这样,一旦MBS(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被进一步结构化处理从中发展出ABS(资产支持证券),从ABS中又衍生出CDO(担保债务凭证),从CDO中还可以衍生出CDO2、CDO3……直至CDOn。由于评级公司对这些再分层出来的CDOn产品的高层次级产品也给予了甚至AAA级的信用评级,因此,大量投资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AAA级CDO产品之上还有更为庞大的A级贷款层,不知道自己所持有的不过是劣中取优的产品,是由上一层的BBB层中被人分割出来的一个优先层,这就带来了市场定价体系的混乱。普通的CDO,不但可能包括各种ABS,而且还会含有各种级别和收益率的企业债、贷款等产品,使得整个CDO的评级和收益达到优化,吸引市场投资者购买,在这个过程中发行者和承销者会得到巨大的发行承销收益,但其中的风险却在市场中累积起来了。这些令人晕眩的结构金融处理过程所创造的各类衍生产品的每一层级都允许以40倍左右的杠杆比率进行交易,即拿2.5元钱做100元钱的买卖,只要市场参与者交易方向对头其资金盈利水平将是无杠杆全额资金交易收益的40倍,但反过来,其风险系数也同样倍数于普通的无杠杆全额资金交易。例如,假若某金融机构从事100亿美元总额的40倍杠杆率衍生品交易,当该衍生品发生2.5亿元的亏损时,就要被强行平仓。结构金融中的复杂分层评级、令人目眩神迷的资产组合信用增级技术以及大量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杆率所蕴含的交易方式风险,是美国次贷危机得以膨胀并扩大到难以想象程度的一个制度性原因。
所有的期货交易、衍生品交易都实行杠杆交易方式,那么为什么单单次贷的衍生品会爆发一场旷日持久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呢?显然,其中一定还有值得重视的特殊因素,即次级房屋抵押贷款——这个21世纪初最令人存疑的金融原生产品。
现在,许多人都将美国次贷危机的账记在了艾伦•格林斯潘的头上,认为他任美联储主席时所制定的以低利率刺激经济的宽松货币政策是次贷危机得以生成的最终根源。我因为对格老生平事迹比较熟悉,出于感情原因对这种偏激的论调颇感忿忿。格老的确有些冤枉。实际上,不管谁,只要处在美联储主席的位置上,在2001年那个特定的经济背景下都会毫不犹豫地运用降息刺激经济手段的。问题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各种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都可能出现扭曲。七年前,当银行和各种房贷机构在“居者有其屋”的宣传口号下疯狂进行放贷业务竞争时,纷纷以创新的形式展示五花八门的优惠,用低利率、低门槛、超宽松、超便捷的手段来吸引客户。在对客户进行细分时,它们运用内部评级法选出若干指标对客户进行打分,通常620分以上为优级,560以下为次级,560分至620分之间的为次优级,各放贷机构当年业务竞争的主战场就是次级和次优级这两类客户。显然,那些560分以下的客户多半是不够放贷条件的,如拉美族裔、非洲裔及各类低收入人群等。在宽松的放贷政策环境下,大量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的社会群体的都开始买房;在一个不动产行情不断上升的背景下,大量出于换房、投资、投机目的的人群也踊跃加入了买房者行列。人们都会算账:只要房价上涨幅度加租金收入抵补银行贷款利息支出有剩余,房子就可以买进。各放款机构在当年推出自己的房贷产品时就已经预料到了利率上扬的可能性,因而许多产品都附有可调整利率条款。在低利率周期内,这些条款并不对借款人构成任何伤害作用,但到了升息周期和经济下滑阶段,那些购买自住房和参与炒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就会因为自身收入下降和利息负担过重出现“断供”(即无法偿还抵押贷款月供)。据统计,从去年夏天到现在,美国中低收入阶层“断供”总人数已达220万人。还会新冒出多少“断供”人士?我们在访问中问了美国的金融专家们,他们估计,如果经济不景气持续下去,美国的“断供”总人数有可能达到500万人!这是一幅多么可怕的图景!这意味着美国次贷危机要达于谷底还有一多半路程要走,难怪我们向美国的顶尖儿专家们问起“美国次贷危机何时能结束”问题时,不少人都不约而同地回答:“I wish I could know!”
很多年以前,我和老同学贝多广聊天儿,曾说起一些去过美国的人都说“纽约名气那么大,看起来也不咋的,比北京也好不到哪里去呀”的议论,贝多广当年的评论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他说:“有这种想法的人实在是太肤浅了!你也不想想两个城市之间的‘城市深度’差异。北京人整天在干什么?人家纽约人整天在干什么!”说过这话的事儿我想贝多广自己早都忘了,但却在我脑海里打下了烙印。2000年去纽约和这次去纽约,我一直在想这座资本主义之都的“城市深度”问题。
在中国驻纽约总领馆居住的4天时间里,每当我在晚餐时喝完两大碗绿豆粥(在旧金山和华盛顿的那些天根本找不到喝粥的地方)肚子撑得隐隐作痛时,就小心翼翼地走出总领馆来到西河岸边,躺在长凳上,望着湛蓝的天空,心里琢磨纽约“城市深度”的种种表现……
—纽约是自由世界的象征,自由女神像高高耸立在纽约港口的自由岛上,她以悲悯的眼神望着世间芸芸众生,以博大的胸怀接纳所有到这里追寻幸福和梦想的人,即使是罪犯一旦进入纽约也能获得比美国其他所有州都更加宽容的待遇,这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纽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之都,许多惊人的商业创造都发端于此,因此,它富裕、它繁荣、它拥挤、它零乱。这里随处可见许多城市少见的豪华加长房车,但街道旁和公园里流浪汉乞讨者也比比皆是。我在纽约市中心一个公园里曾经仔细打量过若干个流浪汉的举止和表情,那也的确让人叹为观止:他们衣着脏破坐在公园的长凳上,眼睛都斜斜地望向天空,面上现出醺然笑意。我非常奇怪:他们到底在想什么?看他们的表情好像比我们这些有着正经工作忙碌事业的人幸福多了。唉!纽约呀纽约,你真是太有深度了—连流浪汉都这么怡然自乐。
—纽约是世界的神经中枢,因为它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国(当然包括中国)都把自己的黄金储备铸成金块藏在纽联储的地下仓库里;世界各大金融机构如果想在全球金融舞台上施展拳脚就必须在纽约谋得一席之地;曼哈顿岛上聚集着全球一流的金融精英,他们在运用货币和虚拟财富魔杖指挥和敲打着这个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华尔街上空的蝴蝶如果煽动翅膀常常就能在世界各地金融的长江黄河贝尔加湖以及亚马逊雨林等处引发风暴。这是千真万确不容怀疑的现实,因为华尔街执世界金融业之牛耳,那头牛就站在纽约股票交易所门前。在全球城市中,纽约最有深度;在纽约,又数华尔街的水最深,它已深到不可测的程度,因此每年每月每日都要“淹死”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