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春的窗外,迎春花在温煦的阳光下闪烁着明亮的黄。刚刚从印厂送来的、散发着墨香的样书,在浅灰色的办公桌上排成一个美丽的扇面。望着它们,望着封面上彩金的“百科图说”,黑白分明的“唐诗三百首”、“千家诗”,还有那一条艳丽缤纷的栏目图示……想着这便是我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工作成果了,心中既有如沐春光的喜悦,也有前程未卜的忐忑。
2005年的8月,总编表示有一个创意,希望由我来执行。在网络时代,出版人要学会转变身份,做一个“信息打包商”,帮助读者把有用的、准确的信息找出来。在此后的小半年时间里,几乎每一两周总编就要亲自监督我们草拟方案的进展情况,反复研究后我们锁定“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选本,比如《唐诗三百首》,比如《千家诗》,我们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读它们,以使身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人们于纷扰浮躁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希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语境里的“国学热”背景下,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辛勤工作在文化传播最前沿的中小学教师,可以用更便捷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使教学变得更加立体,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在详细的市场调研中我们不断修订方案。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世间美景时,通常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欣喜与赞美之情。其实“诗”与“画”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的真实中诗人与画家也往往是完美的重叠,比如唐代的王维便具有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政治身份在此不计),而宋人苏轼对其诗画所作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更道出了诗画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于是,我们想到并确定了“图说”。以《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为例,313首唐诗与300余幅创作时间始自夏商迄至明清的古典书画作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伴随着时光的流转,图书的轮廓日渐清晰起来。正文文字部分可分为主、副、索引三大板块。“主板块”也称传统板块,由诗文、诗情画意、说文解字、创作时间、数风流人物、品诗必备、唐诗典故等组成。尽管我们将“书”定位于“百科图说”,但文本,即诗本身依然是中心,所以我们请了业界最为权威的学者担纲主编与撰稿人,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保证了本书的内容质量。“副板块”也称百科板块,由鸟兽草木/草木虫鱼、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琴棋书画、异曲同工、万花筒组成。“索引板块”由附于篇首的主题词、关键词与附于文末的主题词索引与关键词索引,以及文中参见索引组成。这两部分是本创意书系的“亮色”,可以说是没有先例的,因此也是考验编辑的能力与毅力的板块。
转眼便到了2006年的春天,创意已经变成了可操作的策划案,向集团申请的重大选题计划也获准立项。从那个春天开始,我和我的团队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书系中。半年过去了,我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些还未成形的“孩子”。一年过去了,它们已经差不多长成了。为了让它们长得漂亮,我开始苦修中国艺术史。为了让它们变得可爱,我开始恶补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苦,但更多的是有所得的快乐。但是,书毕竟不是做给编辑自己看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去体会读者的需求。比如在编李白《怨情》诗时,“草木虫鱼”做的是“蝶与蛾”,它们都是鳞翅目的昆虫,生物特征很相似。基于个人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野外经验,人们往往不能科学地区分它们。要想区别它们就观察它们的触角,蝶的触角是锤状或棍棒状的,蛾的触角则像我们生活里用的梳子一样是栉齿状的,所以蝶属锤角亚目,蛾属异角亚目。于是我们特意在这里配了“蝶”与“蛾”两幅摄影图片,图文相参,一目了然。
有人说,追求完美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理想主义者对痛苦的理解又与别人不同。比如说我们的团队,为了这套书,一丝不苟地、不计成本地去打磨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当我们绞尽脑汁,最终做到可以让读者通过一个小小的链接就找到整本书中所有的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绘画时,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而当我们为王维的《西施咏》找到英国诗人斯温伯恩的《舞台之爱》作为异曲同工的内容时,不禁为那一句“此时啊,专为取悦一个男人的戏剧已经散场”与西施命运的契合慨叹良多。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后,我想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结束我的小记。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能寻回“读诗”的记忆,进而实现诗意地栖居。而当他们读诗的记忆回归时,《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与《百科图说千家诗》应该是一个不会让他们后悔的选择。
2005年的8月,总编表示有一个创意,希望由我来执行。在网络时代,出版人要学会转变身份,做一个“信息打包商”,帮助读者把有用的、准确的信息找出来。在此后的小半年时间里,几乎每一两周总编就要亲自监督我们草拟方案的进展情况,反复研究后我们锁定“中华经典”中的经典选本,比如《唐诗三百首》,比如《千家诗》,我们希望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读它们,以使身在社会转型期中的人们于纷扰浮躁中获得心灵的宁静;希望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语境里的“国学热”背景下,将素质教育与传统文化的传播紧密结合,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辛勤工作在文化传播最前沿的中小学教师,可以用更便捷的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库,使教学变得更加立体,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在详细的市场调研中我们不断修订方案。
在生活中,当我们面对世间美景时,通常都会情不自禁地想到用“诗情画意”来表达欣喜与赞美之情。其实“诗”与“画”从来都是分不开的,在历史的真实中诗人与画家也往往是完美的重叠,比如唐代的王维便具有诗人与画家的双重身份(政治身份在此不计),而宋人苏轼对其诗画所作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更道出了诗画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于是,我们想到并确定了“图说”。以《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为例,313首唐诗与300余幅创作时间始自夏商迄至明清的古典书画作品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伴随着时光的流转,图书的轮廓日渐清晰起来。正文文字部分可分为主、副、索引三大板块。“主板块”也称传统板块,由诗文、诗情画意、说文解字、创作时间、数风流人物、品诗必备、唐诗典故等组成。尽管我们将“书”定位于“百科图说”,但文本,即诗本身依然是中心,所以我们请了业界最为权威的学者担纲主编与撰稿人,他们在继承的基础上,将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其中,保证了本书的内容质量。“副板块”也称百科板块,由鸟兽草木/草木虫鱼、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琴棋书画、异曲同工、万花筒组成。“索引板块”由附于篇首的主题词、关键词与附于文末的主题词索引与关键词索引,以及文中参见索引组成。这两部分是本创意书系的“亮色”,可以说是没有先例的,因此也是考验编辑的能力与毅力的板块。
转眼便到了2006年的春天,创意已经变成了可操作的策划案,向集团申请的重大选题计划也获准立项。从那个春天开始,我和我的团队便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书系中。半年过去了,我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些还未成形的“孩子”。一年过去了,它们已经差不多长成了。为了让它们长得漂亮,我开始苦修中国艺术史。为了让它们变得可爱,我开始恶补自然科学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难免有苦,但更多的是有所得的快乐。但是,书毕竟不是做给编辑自己看的,所以我时刻提醒自己要去体会读者的需求。比如在编李白《怨情》诗时,“草木虫鱼”做的是“蝶与蛾”,它们都是鳞翅目的昆虫,生物特征很相似。基于个人作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野外经验,人们往往不能科学地区分它们。要想区别它们就观察它们的触角,蝶的触角是锤状或棍棒状的,蛾的触角则像我们生活里用的梳子一样是栉齿状的,所以蝶属锤角亚目,蛾属异角亚目。于是我们特意在这里配了“蝶”与“蛾”两幅摄影图片,图文相参,一目了然。
有人说,追求完美的人注定要承受更多的痛苦。而理想主义者对痛苦的理解又与别人不同。比如说我们的团队,为了这套书,一丝不苟地、不计成本地去打磨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当我们绞尽脑汁,最终做到可以让读者通过一个小小的链接就找到整本书中所有的明代画家陈洪绶的绘画时,我们会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而当我们为王维的《西施咏》找到英国诗人斯温伯恩的《舞台之爱》作为异曲同工的内容时,不禁为那一句“此时啊,专为取悦一个男人的戏剧已经散场”与西施命运的契合慨叹良多。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后,我想用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结束我的小记。我有一个梦想,梦想有越来越多的现代人能寻回“读诗”的记忆,进而实现诗意地栖居。而当他们读诗的记忆回归时,《百科图说唐诗三百首》与《百科图说千家诗》应该是一个不会让他们后悔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