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教师培训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131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教师培训是奠定教师教学职业生涯基础的关键一步。自各高校开始开展新教师培训以来,培训内容更加丰富,培训形式也更加多样。通过对某“985工程”高校2013~2019年已受训且开始教学职业生涯的新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新教师对有深入参与机会的培训形式认可度更高;对入职培训从内容到形式的需求均呈现多元化;对时间灵活的、退出门槛低的、自我掌控度高的教学发展服务形式更偏好。根据调查分析,建议搭建立体化的新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体系;在培训内容和形式上提供更加包容、多元的选择;从培训设计上,优先满足愿意接受帮助提高教学的新教师。
  关键词:高校新教师培训;参与式;问卷调查;教师培训方案
  新教师培训是奠定教师教学职业生涯胜任能力最为关键的一步。从1985年开始,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围绕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概论、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等方面进行,在实际培训中大都采用短期内集中培训方式,采用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1]。随着近年来国内高校越来越多的建立教学发展机构并承担新教师培训工作,新教师培训开始更多借鉴国外一些成熟的做法,在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等方面都经历着较大的调整和快速更迭发展。
  在培训内容方面,随着教师能力标准观的興起和发展,新教师培训在传播科学教学知识,推广优秀教学经验之外,增加了提升教学胜任能力的部分,更多纳入了对教师能力标准的考虑。在培训形式方面,由单一讲座方式向多元化培训形式发展。多元化有两个层次,一是培训活动不局限于学年初的集中培训,还可以在更长的时间跨度里包含“工作坊、社交活动、在线手册资源、学习社区及导师制等”多种培训活动的新教师研修计划[2]。二是在培训方法上不局限于讲座,而是强调培训过程中的学员参与,使得“学习不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3]。这种参与式的培训方式“迅速发展成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典型的教师培训模式。”[4]
  对于新教师培训的评价,在过去全国性的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中,教师感受不是关注的重点,随着高校成立自己的教学发展机构,开展新教师培训,评价开始重点关注教师的感受和满意度。“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大多是采用定性评估,比如,培训结束通过问卷调查教师的感受或组织教师进行座谈,询问学习情况。”[5]
  本研究考察的国内某“985工程”高校的新教师教学培训为期两天,包含“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优秀教师经验分享讲座、了解学生讲座、教学相声剧及微格教学模块,以期达到传播先进教学理念和经验,并让新教师有体验、有实践、有反思。本研究致力于从受训教师角度,收集对现有新教师培训方案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能更好地服务于新教师群体。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1.研究问题
  本研究希望通过收集的数据主要回答两个问题:①新手期教师对教学发展的需求是什么?②已受训教师对新教师培训有什么看法?希望能在对这些问题讨论的基础上,把握新入职教师教学培训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2.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A、B两套调查问卷均为研究者自主编写,基于柯氏评估模型。柯氏评估模型包含四个层次的评估,从低到高依次为反应、学习、行为、结果[6]。反应层评估包括满意度(认可度)、相关度及投入度;学习层评估包括收获的知识、技能、转变的态度及自信心;行为层评估为受训者在工作中使用学到的知识转化技能的情况;结果层评估是由培训而达到的目标结果的程度。
  A问卷面向刚接受完培训的新教师,侧重反应层的评估,题项涉及对培训内容、培训形式的认可度、相关度,并收集对培训的建议。满意度的题项用李克特(Likert)5 级选项(1~5分打分,5分为完全同意,4分为基本同意,3分为说不清楚,2分为不太同意,1分为不同意), 相关度的题项用李克特3级选项(3分为帮助很大,2分为有些帮助,1分为说不清),建议题为主观题。
  B问卷面向接受培训后一年左右的新教师,侧重学习层和行为层的评估。此时大多数人已进行实际教学操作,参加培训时的一些模糊感受已经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加强或淡忘,对于培训有效性的看法也更多基于教学实践而非一时感受。因此,题项涉及对培训内容的印象、擅长及欠缺的教学技能、教学意愿、参加教学发展活动的情况,并再次收集对培训的建议。印象深刻的培训内容为排序题,选3项排序。除建议题为主观题外,其他为选择题。
  在2013~2019期间开展了调查, A问卷为纸质问卷,在当年培训结束时发放,总共发放644份,回收有效问卷521份,回收率80.9%。B问卷为网络问卷,向上一年参加过培训的教师通过邮箱发送链接,总共发放628份, 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回收率30.4%。
  3.数据分析
  以算术平均分析了客观题的数据,以文本分析对主观题进行了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填答者分布在27个院系,B问卷填答者中 81.7% 的新教师承担课程教学,每学期课时数在32课时(2学分)以上的占34.6%。
  1.培训的满意度及相关度
  培训刚结束时,新教师们对整个教学培训的总体满意度、组织效率、满足需求及帮助教学方面满意度都很高,在Likert 5分量表上均超过了4.50。新教师们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微格教学实践环节,在Likert 3分量表上达到了2.87,其次是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为2.80。
  2.实践后的反思
  当一年后对新教师进行追踪调查时,调查结果显示:为参训教师提供更多亲身参与机会的培训活动和环节给教师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刻(详见表1)。词频率最高的是微格教学,共75次,其次是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共52次。这个结果与刚培训结束后的调查结果一致。微格教学是教师实践从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学到的理念和知识,并且能获得同伴反馈;同时通过给同伴反馈,强化习得的知识。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让参训教师一直处于“先行后知”的实践-反思状态,获得经验后再进行反思升华。这两种培训活动都不属于典型的面对面培训形式,也因为脱离传统知识传授的限制而为参与性的大幅提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亲身参与的活动和环节对教师的帮助更大。对于受益大的主题选项,新教师们认为帮助最大的环节是微格教学,其次是工作坊,都高于讲座式的培训活动。作为更多采用参与式方法的面授培训环节,工作坊为参训教师提供了更多互动以及练习的机会,这成了参训教师留下更深刻印象并获得更多学习收获的保证。从而也进一步佐证了培训方法变革所具有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3.欠缺及不缺的教学技能
  填答者在回答“目前最欠缺的教学能力”这一问题时,排在第一的是“学习科学”,达39.8%,排在第二的是“主动学习策略”,为35.1%,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是“评价学习效果”(34.0%)、“教学设计”(24.6%)、“教育技术”(24.6%)、“教学设计”(24.6%)、“讲授法”(8.9%)、“其他”(6.8%)等。
  而在回答“目前最不欠缺的教学能力”这一问题时,排在第一的是“讲授法”,达52.9%,排在第二的是“教学设计”, 为39.8%,其他选项的选择比例分别是“教育技术”(28.3%)、“学习科学”(26.7%)、“评价学习效果”(20.9%)、“主动学习策略”(15.7%)、“其他”(1.0%)等。
  由于81.7%的B问卷填答教师已经开展实际教学工作,所以对教学相关话题的“当前”需求可能反映了教师早期从教实践中的真实情况和所面临的挑战,比如:“讲授法”被认为最不欠缺,原因可能是因为新教师已经在实践中磨炼出了让自己觉得“不欠缺”的讲授技巧;而对“学习科学”“主动学习策略”的需求可以解释为教师基本度过了只关注自身“完成教学”的最初紧张阶段,开始将注意力從“教”慢慢向学生的“学”转移,当发现一些并不令人满意的课堂学习现象时,对提升教学效果的基本原理及有效方法产生了需求。
  4.偏好的教学发展形式
  填答问卷的教师在被问及“你认为获得帮助最好的形式”问题时,42.5%的填答教师选择“获得丰富的教学相关资源(方法、案例等)”,选择第二多的是“参加日常培训活动(工作坊、午餐会等)”(29.6%),其他的选项还有“申请个性化的咨询服务”(17.2%)、“参加研修班,集中学习充电”(10.2%)等。
  近半的教师选择“获取教学资源”作为最主要的获取教学帮助的途径,另外超过四分之一的教师也更倾向于“日常培训活动”,累计超填答教师70%。这两类教学发展服务的形式都是以时间分散、时长短小、话题碎片化、参与灵活为特征的业务类型;而具有相反特征的“参加集中研修班”获选比例只有10.2%。原因提示:一是绝大多数教师更倾向于采用时间灵活的、退出门槛低的、自我掌控度高的教学发展服务;二是教师对教学发展服务形式的需求是多元的,单一的服务形式可能都不足以满足所有教师的需求。值得探讨的是,同样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特征的“咨询服务”(17.2%)并未获得老师的普遍偏好。而在国外高校教学发展服务体系里,咨询是很主要的服务类型(比如:密西根大学教学中心2014全年的咨询服务人次达到2254次[7])。这可能是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国内对“咨询”还比较陌生,教师不知道这种服务究竟提供什么样的体验,也不知道是否会有帮助;另一个是“咨询”可能容易跟“评估”“诊断”等让教师敬而远之的概念混为一体,从而会引起教师的顾虑,担心接受服务被别人贴上“教学不好”的标签。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探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1.参与度高的培训形式更受新教师肯定
  尽管“内容”与“形式”之间究竟谁决定谁在哲学范畴里的争议由来已久[8],尽管大学教学传统的观点认为“大学讲堂的内容严格地限制着形式”,忌讳“以‘形’伤‘神’”[9]。但从已受训新教师对培训的反馈数据来看,参与度高的培训形式给新教师留下更深的印象,同时也更获认可。特别是微格教学作为一种让参训教师“做中学”的培训形式得到了超过半数的受训教师的肯定。工作坊作为一种与传统讲座相对的培训形式,其更优的培训效果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证实。
  2.新教师对教学能力提升的需求是多元化的
  从调查数据中,还可以解读出一个普遍现象:新教师各方面的需求都呈现多元化。无论是对培训主题的兴趣还是对培训组织方式的倾向,无论是对培训的时长还是培训开始的时机,完全没有一致的意见。以教师都印象深刻的“大学教学基础”工作坊为例,有教师说,“可进一步重点介绍教育理论和规律化”“除了西方理论还可以介绍中国教育哲学”,也有人提出,“理论部分有些多,不太清楚该如何把学到的教学理念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应更贴近教学实际需求,如在教学计划和微课程序上,而非理论的介绍上过于繁复”。这种多元化的取向一方面和参训教师差异有很大关系,不同的入职时间、不同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使得参训教师对新教师培训的期望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不同院系的政策、环境以及专业、课程的特性也一定程度决定了不同教师需求上的差异,在调查开放题中就有教师提到希望“分学院请有经验的前辈介绍一些本学院的情况”,也有提出“可以将专业相近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同时邀请一两个相关专业老教师当顾问”,以此增进同一个学院新进教师之间的交流。
  四、建议
  1.搭建立体化的新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体系
  从教学评估的视角来说,了解受训教师对培训的“印象”和反应只是一个方面,限于本研究的局限我们没有更多数据来回答其他一些也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受训教师从培训中实际学会了些什么?”“在1~2年的教学新手期中又到底做得怎么样?”等等。不论从哪个方面探讨新教师培训的效果,明确培训的目标都应该是最核心、首要的前提。为什么要向新入职的教师提供新教师教学培训?因为希望新教师能够获得充分的准备来顺利度过教学新手期。如果认可这个目标,那么就可以尝试从调查的结果中反思目标达成的状态。比如:52.9%的填答教师认为自己不缺“传统讲授技巧”,虽然从统计上说这已是所有教学技能中获选比例最高的一项,但是依然还有近10%的填答教师并没有完全的自信能驾驭这种最传统、常用的教学方式。这是否一定程度上说明,一部分的新教师在培训后的1~2年教学新手期中仍处于独自探索的状态并且最终未收获足够自信?也许他们凭借自身努力“生存”了下来,但不意味着他们的初期教学实践称得上“顺利”,也无法说明新教师们经历了一个好的教学发展过程,更不意味着面向新教师人群的教学发展服务体系已经充分完备。在调查的开放题中多次有教师提到,希望“增加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环节”,也有“组织后续活动”的诉求。这些都是新教师教学培训进一步巩固培训效果可以考虑的改进维度,是搭建更立体化的新教师教学发展服务体系可以拓展的方向。
其他文献
摘 要:公费师范生教育硕士的培养是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学历水平,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本研究调研了东中西三所部属师范院校,发现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认识不到位,学位认可度不高;入学考试缺乏,求学的时间及地点不尽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双导师缺位;专业和思政课均不够完善,网络课程效果不佳;考核过于宽松,毕业论文质量不高;所在中小学校的支持力度不够等。在问题总结与归因分析基础上,针对
期刊
摘 要:面向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人类可持续发展,西北工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科学精英和领袖人才,研究形成了生态环境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化实施策略。  关键词:生态环境治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策略  一、生态环境治理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与培养现状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气候变化和生物
期刊
摘 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各高校全面推行线上教学。本文以疫情背景下厦门大学线上教学实践为例,通过校内线上教学平台的建设,校外平台与资源的选择,线上教学的运行保障,线上教学质量的监控等方面,提出了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点。文章还分析了线上教学中的五对关系。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平台;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一、引言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各种需求推力作用使在线教育应运而
期刊
为推动教育系统广大干部师生深入学习贯彻、让全社会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以下简称《讲义》),日前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7月17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主持召开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座谈会时强调,教育系统要以《讲义》使用为契机,进一步兴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新的热潮,及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
期刊
摘 要:由新冠肺炎疫情意外带来的一场大规模在线教学实践,不仅支撑了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一学期的运转,其鼓舞人心的效果也引发了人们一些新的思考与憧憬。本文在指出这也是一场观念改变的实践基础上,针对在线教学的进一步作用及其发挥,提出了将重新定义什么叫“上了一门课”作为思想解放与教学实践改革的抓手。  关键词:在线教学;网课;教学改革;学习革命  一、这一场大规模网课实践的一个副产品,是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期刊
摘 要:借助CiteSpace可视化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在中国知网检索的2011—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文献进行系统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结果显示,我国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2011—2015年的探索与尝试阶段、2016—2018年的开发与建设阶段和2019—2020年的应用与创新阶段;“虚拟仿真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教学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五
期刊
摘 要:新文科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一种创新性探索,重在构建中国特色高等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文科人才培养质量。山东大学通过建设通识教育体系2.0工程、新文科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三核驱动机制,加大金专、金课、教材、实践、认证五位一体建设,构建系统的新文科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新文科;新需求;通识教育;人才培养  2019年4月,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
期刊
摘 要:涉农综合性大学是“新农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与传统农林高校相比,拥有较为齐全的学科门类、适合师生全面成长的环境与条件、优质的科技创新和服务乡村振兴资源等优势。面对“新农科”建设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涉农综合性大学需要避免同质化发展路径与方法,充分发挥多学科专业优势,走融合发展的道路,构建“新农科”建设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兼容开放的组织体系以及适应学校发展的新标准。  关键词:新农科;涉农
期刊
摘 要:随着应用型高校建设不断深入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育人机制逐渐完善,育人成效显著增强。在长期实践中,四川文理学院构建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环境育人、社会合作”的“四圆同心”育人机制,实施了“知识结构模块化、理论实践融合化、教学服务信息化、考核评价常态化”的“四化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力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回应了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新期待,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學创意写作》慕课教材围绕着“语言的构建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等四大学科核心素养来编写教学内容、设计训练方案,讲授创作主体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培育,归纳文学创意的形成规律和常用方法,总结新媒体时代文学创意文体的写作特征和技巧,运用“文学建模读写”的训练方案,实施母语读写的实践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下,教材重编重组了写作课程的新知识点和新知识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