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演绎出的理性
读墨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他的书中充满了木鸢、车辖、咫尺之木、方圆、规绳、陶者、穴师……这类市井话语。他有名的“所染”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并运用到历史现实中去。“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他最后感叹:“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墨子从染坊这一行业联想到人生社会的环境、交往对人的影响。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偏好,从一点一个细节出发去把握万事万物的结构,但墨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一些。他的抽象性成了一种了不起的理性、逻辑,后人尊称为墨辩逻辑,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三大逻辑。
墨子感慨:“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仅求其所以然,还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极为抽象的层面。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们看他的很多判断都似曾相识,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观焉,亲也。”“闻,耳之聪也。”“久,弥异时也。”“传受之,闻也。”……到了“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就有了思辨,有了分析综合的活动……而到了“中央,旁也”“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就出现了认识的飞跃,进入到思维的自由王国里。墨子意识到,一个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边,这是异于传统和常识的卓越见解,从中不难理解那些中心主义者的自大。
墨子從浅近处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思维王国的堂奥,收获了我们一般人少能窥见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话,“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们以墨子的“兼爱”为例。他的兼爱思想就是从现实中收获的。我们今天知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操、观念意识和社会主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很少直面“爱”这一话题,人们多谈论“恩”,多谈论忠孝,最多把爱跟“仁”放在一起讨论,仁爱,而仁爱在我们这里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开来的“差序格局”。人们很少像墨子那样谈论爱,墨子是我们中间的异数,他的“兼爱”既是“自由平等博爱”之号召,又是当代社会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会价值的关键。
学习的至上价值
孔子平时谆谆教导弟子,倡导的价值可谓多矣。提倡仁,提倡孝,提倡礼,提倡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但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发现老师是学习的好榜样,学习才是老师至上的价值。老师生前就开始被人封圣,但老师说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入太庙,每事问。故老师虽少也贱,却多能鄙事。在老师眼里,没有比学习更好的生活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老师的学习精神值得大书特书,他自己总结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学习的志向从少年起开始,再未中断,贯穿了一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的学习意志强大,“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到晚年还在学习,“老而好易,韦编三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老师的学习方法也很值得今人学习。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跟我们一般人的态度不同,我们崇拜权威、名人不假,但对时人、周围的人,我们多半是瞧不大起的。孔子还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相长,他不止是自己学习了,他还要去教导别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经常说别人脑残,“竖子不可教也。”但孔子却说,“有教无类。”
可以说,古往今来最简单的学习,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
孔子谈论学习的名言有几十条,都可圈可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随时随地地学习足以使之充实幸福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的自画像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难怪弟子们编辑老师语录,不约而同地认定学习值得放在开篇。孔子的学习人生也给后人树立榜样,如三国时东吴的吕蒙,发愤读书,留下“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美谈。南朝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南宋朱熹更是倡导“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说到学习,当代人的感受可能更深。技术的推动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手机这一移动网络上,网络随时向我们传递朋友圈、微博、论坛上的新闻、信息、文献……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新知,但似乎我们离孔子说的“知者不惑”更远了。
因此,读孔子还要从孔子那里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把学习跟人生相结合。如当代价值哲学表述的,如何把学习当作人生至上的价值。这一点,孔子也做得相当好。他自承“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他不仅向老子、苌弘、师襄等前辈学习过,他也从弟子颜回、子路、子贡那里学习过……黄万盛教授曾总结,除了书本知识,我们还要向前辈学习,以建立我们的学术谱系;向同龄人学习,以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交叠共识和历史记忆;向年轻的人学习,以使我们具有未来的方向,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的精神力量。
(常朔摘自《微观国学》图/潆夏)
读墨子,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思想、观念完全立足于现实生活、日常实践。他的书中充满了木鸢、车辖、咫尺之木、方圆、规绳、陶者、穴师……这类市井话语。他有名的“所染”开篇即是,“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从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中抽象出普遍的道理,并运用到历史现实中去。“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他最后感叹:“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墨子从染坊这一行业联想到人生社会的环境、交往对人的影响。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生活智慧。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偏好,从一点一个细节出发去把握万事万物的结构,但墨子的高明处在于,他比一般人走得更远一些。他的抽象性成了一种了不起的理性、逻辑,后人尊称为墨辩逻辑,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为轴心时代的人类三大逻辑。
墨子感慨:“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墨子不仅求其所以然,还把理性精神上升到极为抽象的层面。他的工作是一步一步地完成的。我们看他的很多判断都似曾相识,如“知,材也。”“知,接也。”“身观焉,亲也。”“闻,耳之聪也。”“久,弥异时也。”“传受之,闻也。”……到了“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执所言而意得见,心之辩也”……就有了思辨,有了分析综合的活动……而到了“中央,旁也”“端,体之无厚而最前者也”就出现了认识的飞跃,进入到思维的自由王国里。墨子意识到,一个事物的中央,可以是另一事物的周边,这是异于传统和常识的卓越见解,从中不难理解那些中心主义者的自大。
墨子從浅近处入手,持久地努力,一步步走向了思维王国的堂奥,收获了我们一般人少能窥见的大道至理。用墨子的话,“行者必先近而后远。远近,修也。先后,久也。民行修必以久也。”
我们以墨子的“兼爱”为例。他的兼爱思想就是从现实中收获的。我们今天知道,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情操、观念意识和社会主张。包括中国人在内的东方人很少直面“爱”这一话题,人们多谈论“恩”,多谈论忠孝,最多把爱跟“仁”放在一起讨论,仁爱,而仁爱在我们这里是以己为中心推衍开来的“差序格局”。人们很少像墨子那样谈论爱,墨子是我们中间的异数,他的“兼爱”既是“自由平等博爱”之号召,又是当代社会深入人心的“公益”“慈善”等人生社会价值的关键。
学习的至上价值
孔子平时谆谆教导弟子,倡导的价值可谓多矣。提倡仁,提倡孝,提倡礼,提倡做君子儒不做小人儒……但大家在一起讨论时,发现老师是学习的好榜样,学习才是老师至上的价值。老师生前就开始被人封圣,但老师说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子入太庙,每事问。故老师虽少也贱,却多能鄙事。在老师眼里,没有比学习更好的生活了,“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老师的学习精神值得大书特书,他自己总结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学习的志向从少年起开始,再未中断,贯穿了一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他的学习意志强大,“朝闻道,夕死可矣。”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到晚年还在学习,“老而好易,韦编三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老师的学习方法也很值得今人学习。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跟我们一般人的态度不同,我们崇拜权威、名人不假,但对时人、周围的人,我们多半是瞧不大起的。孔子还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的学习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教学相长,他不止是自己学习了,他还要去教导别人。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们经常说别人脑残,“竖子不可教也。”但孔子却说,“有教无类。”
可以说,古往今来最简单的学习,孔子为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
孔子谈论学习的名言有几十条,都可圈可点。“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随时随地地学习足以使之充实幸福了。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他的自画像就是,“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难怪弟子们编辑老师语录,不约而同地认定学习值得放在开篇。孔子的学习人生也给后人树立榜样,如三国时东吴的吕蒙,发愤读书,留下“非复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美谈。南朝陶弘景“读书万余卷,一事不知,以为深耻”。南宋朱熹更是倡导“无一事不学,无一时不学,无一处不学”……
说到学习,当代人的感受可能更深。技术的推动使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手机这一移动网络上,网络随时向我们传递朋友圈、微博、论坛上的新闻、信息、文献……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吸收新知,但似乎我们离孔子说的“知者不惑”更远了。
因此,读孔子还要从孔子那里学习如何学习,如何把学习跟人生相结合。如当代价值哲学表述的,如何把学习当作人生至上的价值。这一点,孔子也做得相当好。他自承“吾不如老农”“吾不如老圃”……他不仅向老子、苌弘、师襄等前辈学习过,他也从弟子颜回、子路、子贡那里学习过……黄万盛教授曾总结,除了书本知识,我们还要向前辈学习,以建立我们的学术谱系;向同龄人学习,以建立属于这个时代的交叠共识和历史记忆;向年轻的人学习,以使我们具有未来的方向,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的精神力量。
(常朔摘自《微观国学》图/潆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