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现在的中学生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自主意识强,思维日趋成熟,若再把他们看作小孩,不仅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反而会引起反感。所以,我们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集思广益,用教改的新思想、新教学理念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资料,认真备课,课堂上教得十分卖力,以为所有知识全讲了,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但是,如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现今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学生学了多少知识作为标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材,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预习及自学后能理解的知识,可不讲;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精讲、细讲;对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把课堂上多余的时间省下来,留给学生思考、探索。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强调预设和封闭,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老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曾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思想:教材是专家编的,他们具有权威性。学生在教材和教师面前本来就有敬畏感,这一宣传,学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在现今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说:“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仍有争议,并未下最后的结论。”那么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九年级思品课第一课学习了生产力的定义。它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应该说学生是非常容易记忆的,但教这个定义时我并没有轻易放过,我说:“同学们,根据你们所学的内容,你认为本框中对生产力的定义归纳得是否完整?如不完整,你认为该如何补充?大家可大胆讲。学生乍一听,以为老师在开玩笑,讲了多年的生产力定义,怎么会不完善呢?他们发出了轻微的笑声。当学生看到我严肃认真的表情时,才认为这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先是小声议论,之后便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争相发言,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双眉紧锁……转眼,教室由沸腾转为寂静,我知道有结果了。只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除了课本用“改造”自然外,还应补充“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可持续”……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未来更需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把空间多留给学生。
三、把自由留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对老师的教育和书本上的精神,往往不以为然。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观念中的一些误区,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更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发表不同意见,甚至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怕学生讲,允许学生讲,这样才能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教师再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这样才能喜获教书育人双丰收。
同仁们:新教改、新教材为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我们应投身于教改的高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用新的思维、新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而努力奋斗。
一、把时间留给学生
在平时的教学中,许多教师课前查阅资料,认真备课,课堂上教得十分卖力,以为所有知识全讲了,才“对得起学生”。但结果是: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对此,有的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能发出感叹: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真难教!但是,如果认真观察、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不在学生,而在教师,是因为教师没有采取学生乐意接受的教学方法,所以学生不“领情”。现今新课程标准衡量教师是否完成教学任务,是以学生学了多少知识作为标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改变教学观念,精讲教材,杜绝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对学生预习及自学后能理解的知识,可不讲;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要精讲、细讲;对需举例分析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完成。把课堂上多余的时间省下来,留给学生思考、探索。这样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又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把空间留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强调预设和封闭,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智慧的挑战,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老师要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把知识教“活”,使学生学“活”。
以前的教学中,我们曾有意无意地向学生传输这样的思想:教材是专家编的,他们具有权威性。学生在教材和教师面前本来就有敬畏感,这一宣传,学生更不敢越雷池一步了。在现今的教学中,如果教师说:“关于这个问题现在仍有争议,并未下最后的结论。”那么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发表各自的见解。如:九年级思品课第一课学习了生产力的定义。它贯穿整个人类社会,应该说学生是非常容易记忆的,但教这个定义时我并没有轻易放过,我说:“同学们,根据你们所学的内容,你认为本框中对生产力的定义归纳得是否完整?如不完整,你认为该如何补充?大家可大胆讲。学生乍一听,以为老师在开玩笑,讲了多年的生产力定义,怎么会不完善呢?他们发出了轻微的笑声。当学生看到我严肃认真的表情时,才认为这不是闹着玩的,他们先是小声议论,之后便积极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争相发言,有的争得面红耳赤,有的双眉紧锁……转眼,教室由沸腾转为寂静,我知道有结果了。只见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除了课本用“改造”自然外,还应补充“保护”、“充分利用”、“合理利用”、“可持续”……现代化建设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国家未来更需大量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土壤”,把空间多留给学生。
三、把自由留给学生
当代中学生年龄虽小,但思维敏锐,对事物的看法往往有自己的一套,特别是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的影响,对老师的教育和书本上的精神,往往不以为然。对这些问题,如果我们老师不注意正确引导,及时纠正学生观念中的一些误区,不仅会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更会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因此在教学中,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我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是把言论自由交给学生,让学生能发表不同意见,甚至与教师和教材相悖的观点,这样我们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不怕学生讲,允许学生讲,这样才能暴露出问题的症结,教师再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入情才能入理,入理才能入心。只有这样才能喜获教书育人双丰收。
同仁们:新教改、新教材为我们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我们应投身于教改的高潮中,勇当教改先锋,发挥教育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用新的思维、新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和合格劳动者而努力奋斗。